疫情下,社會組織到底發揮作用了嗎?發揮了多大作用?


一個多月之前“一號社會創新群”舉辦了第80期線上沙龍,主題是“連線武漢一線的社會組織”,發了一個召集令,其中有句話“

上一次沙龍之中有來賓提到,衝在抗疫一線的是大量的社區工作者和志願者,社會組織和社工機構似乎並沒有發揮多少作用。所以這一次沙龍專門來進行討論,到底是視野不同帶來的認知差異,還是因為宣傳不夠造成的誤解。”


召集令發佈之後,一下子引起了武漢一家社會組織的強烈不滿。他非常激動地說,這話誰說的,誰說我們沒有發揮作用?然後他在群裡發了很多照片,他已經連續35天(至當日)沒有回家了,睡在辦公室,幾乎不眠不休的奮戰了一個多月,所以,這樣的話刺痛了他。


所以,今天再聊這個事情還是可能會引起大家的劇烈討論,甚至撕裂。


當然,隨著疫情向好,今天的很多社會組織已經在廣泛參與了抗疫的相關項目之中,有的是自己推出項目,更多的配合相關政府部門、社區在做事。


那麼,在抗疫的緊張階段,社會組織的作用到底大不大呢?


疫情下,社會組織到底發揮作用了嗎?發揮了多大作用?


如果是個人感受,感受點不一樣,結論肯定不一樣,而廣泛的事實到底如何?我去搜相關數據,找不到,可能大家還來不及整理這些數據吧。但是案例搜到很多很多,今天就這些案例先做一個分析。


我認為,在抗疫這樣的大事件面前,國家是主流、大河、主幹道,社會組織的參與是小支流、小河、小血管。這樣的分工是科學合理的,社會組織起到了更加人性化、更基層、更接地氣、反應更靈敏的作用。這一方面恰是社會組織的獨特優勢。


在這次疫情面前,民間的網絡迅速反應發揮作用,做了很多的事情:


第一 快速行動


在封城當天,北京、上海、武漢的一些社工機構就已經快速的行動起來,招募醫療、心理等專業志願者,開始徵集物資。充分體現了社會組織的速度和靈敏度。


這個時候,相關政府部門,包括基層社區,都還沒什麼動作。我和很多書記聊的時候,他們都說,那個時候,有點懵,上頭沒有要求,還不知道怎麼做,只能等上面的消息。這樣的時候,社會組織的自主性就體現出來了。


疫情下,社會組織到底發揮作用了嗎?發揮了多大作用?


第二 捐錢捐物


疫情急驟惡化,相關物資奇缺,於是很多社會組織自發開始了捐錢捐物。除了紅會、慈善基金會,很多的基金會、商會、協會都在捐錢捐物,有物資的捐物資。我老家的商會很快發起了募捐,我捐了5千多,我們一共捐37萬,捐給了浦東慈善總會。


第三 整合資源


很多社會組織行動起來,成為連接的樞紐,後來成了發揮重大作用的平臺,湧現出了很多感人事蹟。前天還聽說一個朋友,做舊衣回收的一個公益組織負責人,撲到疫情裡,不眠不休連軸轉,終於累垮了。


這些平臺,有的是連接醫療、心理專業志願服務的平臺,有的是調節口罩、測溫槍、呼吸機資源的平臺,有的甚至成了國際救援物資的平臺。


像浙江金華心舞工作室的胡芳,在我們“社鄰家”社鄰學院的線上平臺講過課。胡芳和她的志願者團隊,對接了省內十幾個基金會,還有多個地方政府,後來不知不覺成為國際防疫物資的協調人,胡芳團隊被評為金華首批抗疫最美志願團隊。


順便預告,明晚20:00,我們精心推出了另一系列社區治理相關課程:《更高效的社區會議,看這5位大咖分享實戰秘笈》,詳請見今天的次條微信推文。


還有浙江衢州的王志剛,一個人成了一個物資對接平臺,億元以上的物資在他的團隊手中對接調配。


疫情下,社會組織到底發揮作用了嗎?發揮了多大作用?


今天,抗疫進入到了持久戰階段,更加需要大量的社會組織的參與,越來越多的社會組織也已經參與進來,主要做了什麼事呢?


第一,參與社區抗疫。幫助居委會發口罩,那段時間很多社會組織、志願者組織在幫著發口罩。還有的動員志願者幫廠家生產口罩。社區防控需要很多值守志願者。兩個月前的時候,北方依然很冷,風雪之中的社區防控志願者成了一道亮麗風景線。


第二,道口防控。很多公益組織,尤其是應急機構,紛紛去到了道口做志願者。武漢的社工機構的負責人就激動的說,以前都是警察保護我們,這次我們做道口志願者,站在警察前面,是第一道的測溫,是我們在保護警察!


我一個朋友“超人”,一家應急救援機構的負責人到了寶山道口值勤,夫妻倆一週都難見面。


第三,專業支持,這是社會組織,尤其是社工機構、心理機構最擅長的,主要的支持是心理諮詢、醫療諮詢。


社區封閉,醫療資源跟不上,居民最需要什麼,就是醫療諮詢,身體不舒服了又不敢去醫院,怎麼辦,這時候就需要大量的醫務志願者。武漢逸飛社會工作發展中心的負責人陳蘭蘭,連接中國社工聯、北大心理系、河北心理諮詢協會等提供的專業志願者,對接武漢各社區的微信群,提供線上的醫療、心理的諮詢服務。


疫情下,社會組織到底發揮作用了嗎?發揮了多大作用?

圖:浦東社工協會


前幾天,浦東社工協會、武大社會學系等等一些社工機構,發起了“在一起”新冠疫情哀傷服務聯合行動,很多的社工機構、公益組織都在發起參與、此類行動。


前期都是支援武漢,國際疫情蔓延的時候,近期熱點就是支援國外,支援留學生等等的項目在開展。


前面的分析,我們看到有這麼多的個案、這麼多的例子,社會組織都在發揮重要的作用。接下來分析一下,這些社會組織是什麼類型的社會組織:


第一,志願者組織,疫情面前,不用動員,志願者組織馬上行動起來,無論是國家層面的,還是地方的,包括基層的志願服務組織都動員了起來。


浦東青年志願者協會一下子動員了千餘名的志願者去幫助生產口罩,去道口做志願者。上海市志願者協會,也招募了大量的志願者,奔赴道口,下沉社區。


第二,社工機構,這個前面講了很多,這次疫情對於社工機構的聯合行動、專業拓展都有促動。


武漢的社工機構拓展出了線上社會工作服務(社區工作、小組工作、個案工作)的新模式,這是疫情之下中國社工在實踐中推出的創新服務,非常有價值,值得疫後總結。


第三,行業協會,類似中國社工聯這類行業協會(一改政府背景的社會組織行政化、反應遲鈍的弊端,2月9日就推出了《社區“三社聯動”線上抗疫模式工作導引(第一版)》),一個月後,又推出了第二版)發揮了重要作用。


尤其是商會的作用更為重大。很多商會利用企業家資源優勢捐錢捐物、捐口罩、捐呼吸機,量都特別大,這裡就不展開講了。尤其是像浙江、江蘇民營經濟發達地區的商會,作用非常大。


第四,基金會,遇到災情基金會有資源優勢,本應衝在最前面,這次也不例外。除紅會、慈善會之外,大量的基金會,尤其是一些企業基金會行動起來。


馬雲公益基金會和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支持美國、支援非洲,捐了很多呼吸機、口罩等醫療物資。


當然,這樣的分析還是迴避不掉一開頭的問題,這些發揮作用好的社會組織,肯定不是個案,但佔比多少,整體作用的發揮如何?


疫情下,社會組織到底發揮作用了嗎?發揮了多大作用?


事實上,從數量上講,上述組織在整個社會組織裡面佔比很小。


以上海為例,上海有17000多社會組織,而志願者組織近200個,社工機構一共有160多個,心理機構100多個,基金會一共500多個,行業協會的數量250多個,加起來總數約1000多,這和上海17000多個社會組織相比,只能說1/10的機構參與到了這次抗疫之中。


當然,網上數據不多,我的分析也不很嚴密。17000多個社會組織中,有很多(在街鎮比例大約為1/3)殭屍組織,還有一些GONGO等沒有活力或沒有能力的組織。


這些因素去除後,我還是認為,社會組織的參與整體上還是不足,大多數的社會組織並沒有參與到這次疫情之中來。


尤其是初期最緊急的時候,社會組織並沒有發揮多大作用。各方面繃得很緊,社區工作者連軸轉,截至3月8日,全國有53位城鄉社區工作者在疫情防控過程中因公殉職。到了後期的持久戰階段,社會組織的各方參與就變得廣泛了。


這裡面有很多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抗疫是專業領域的事,尤其是疫情快速漫延的壓力階段,專家都有爭議,非醫療專業的社會組織更加不知深淺,不太可能有所行動,只能後來找些有需求的空間領域摸索著做,像社工、心理機構就有很多項目了。


疫情下,社會組織到底發揮作用了嗎?發揮了多大作用?


還有一個原因,上週和一個教授聊起社會組織參與,他說,主要的原因是政府沒有動員,沒有搭建起好的頂層設計、制度安排。社會組織想發揮作用,但是到底怎麼樣做,怎麼弄,政府應該有制度安排,但相關政府部門忙於發口罩,根本顧不上。


社會組織即使有積極性,但沒有出門許可,沒有開工許可,又沒有保障物資,連門都出不了,你如何行動!


如果沒有一個官方的渠道給你支持的話,你自己跑到道口,你還跑不到道口,你跑到居委會,居委會還不放心呢,因為沒有“制度安排”!


如果社會組織從大的範圍發揮作用的話,肯定是需要制度安排的,如何報名,如何保障,如何安排,是到社區報到,還是到熱線,還是支援醫院、道口、生產企業,需要統一的安排。


相關政府部門對企業的安排就比較科學,上海專門推出了企業“白名單”,疫情嚴重的時候,這些企業一直在工作,這些企業員工可以出門,到相關部門對抗都可以,還有抗疫物資能夠保障安全。那個時候,口罩、防護衣等物資都管控了,進入“白名單”的企業員工就都有資源保障。


而社會組織這一塊的安排就沒有,沒有“白名單”,沒有制度安排,沒有什麼好的對接和支持的機制,激勵機制更談不上!


所以,這一次的社會組織沒有發揮更好作用,尤其在緊急時期,還是有諸多內外各方面原因的。


講的不一定對,有可能引起不滿和抗議,但這僅是我的個人認知,毫無保留的跟大家分享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