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从原著到电影,应该如何把握好改编的“度”

近几年童话类改编的电影越来越多,比如说迪士尼公主系列,有的一经上映就非常火爆,有的却鲜有人过问,其实除了演员之外,还有一些关于情节的改编影响着观众的观影心理。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最近越来越多的改编电影或者电视剧层出不穷,有的是改编自小说,有的则是改编自其它影片,比如说最近火爆的《不完美的她》则是改编自日本影片《母亲》,《不完美的她》,集结了众多大腕演员,但是依旧不能挽救其口碑和评分,这就是因为在改编的时候没有把握好“度”。其实现代影片对于“度”的把握没有那么的苛刻,但是对于童话类电影的改编我们应该重视这个“度”的把握。

今天以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影《小王子》为例,谈一谈这个“度”到底是什么?为什么需要把握好“度”?又应该如何把握好这个看不到摸不着的“度”呢?

《小王子》:从原著到电影,应该如何把握好改编的“度”

童话类电影改编需要把握的“度”到底是什么

改编电影其实就像炒菜,这个“度”就是盐,盐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们应该确定好分量,盐多了会咸会苦,盐少了会没有味道,只有在不多不少的时候才能激发出菜品的鲜度,赢得人们的欢迎。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就可以发现原著就像新鲜的蔬菜,如果不改编则会永远以最美好的形象存在在人们的心中,如果改编则面临着“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的抉择。《小王子》原著是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于1942年写成的著名儿童文学短篇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住在B-612星球上的小王子每天为了保护自己的星球勤劳的工作,有一天发现他的星球来了一个不速之客,一株玫瑰花幼苗,于是小王子对这株幼苗关怀备至,终于幼苗长成了一朵漂亮的玫瑰,小王子将玫瑰保护的很好,但是玫瑰的要求越来越多,小王子觉得这不再是一开始的玫瑰,便逃走了,开始了自己的冒险,他见识到了虚荣的人,见识到了爱财的人,见识到了国王、商人、蛇以及飞行员和狐狸。这部小说便是以飞行员的视角在小王子离开地球后写下的关于自己与小王子相处的点点滴滴,这不仅仅是一本给孩子们看的童话书,里边蕴含的这里更是给大人们的一本启示录。

《小王子》:从原著到电影,应该如何把握好改编的“度”

改编成电影的《小王子》对于故事情节有了很大的改动,观众以为是自己心中的白月光的那个小王子,但是看完之后却发现知识白饭粒。电影《小王子》主要讲述的是一位循规蹈矩的妈妈和一位循规蹈矩的女孩儿,为了让女儿上名校搬家并且制定学习计划,新家的邻居便是那位飞行员,小女孩儿通过飞行员知道了小王子的故事,后来自己开着飞机去寻找小王子,却发现小王子被奴役在一个星球上,小女儿解救了小王子,回到了B-612星球,但是星球杯猴面包树占领,玫瑰花也枯萎了。小王子从清洁工变成了原来的小王子,他说玫瑰花一直在他心里,于是小女孩回到地球,告诉病种的飞行员自己找到了小王子,并且妈妈也已经改变了。这部影片的评分是7.4分,我认为它的评分本来还可以更高,但是失败在了没有把握好这个“度”。

《小王子》:从原著到电影,应该如何把握好改编的“度”

电影《小王子》的这个名字会让人觉得这就是原著《小王子》,但是内容却是另外一个故事,小王子的故事只是穿插在电影情节中,所以这样看来,这部影片的盐有点多了。但是盐是好盐不是普通的盐,是人们所需要的的盐,所以评分不至于那么惨不忍睹,但是再好的盐,过度了这盘菜也就不是一道好菜了。那到底什么才是这个盐,才是“度”呢?童话类电影改编的“度”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 尊重原著,尊重原著党。
  2. 应该以改编是“锦上添花”不是“颠三倒四”为前提。
  3. 应该以原著情节为主要情节而不是改编情节为主要情节。
《小王子》:从原著到电影,应该如何把握好改编的“度”

童话类电影改编为什么需要把握好“度”

我们在小时候都有自己喜欢的童话书,喜欢的动画片。一些好看的情节我们可以记一辈子,所以至于为什么童话类电影改编更需要把握好度我觉得不用说大家都明白那就是:

  • 关注儿童的内心:童话类电影一般原著都是一部童话,童话的受众是儿童,每一本童话书都是儿童心目中的一个避风港,所以童话类电影在改编的时候应该关注到儿童的心理,而不是关注改变后的话题适不适合这个社会的现实情况。

还是以《小王子》为例,原著中小王子是主人公,他不怕困难具有冒险精神,遇到了很多人很多事情但是都不被外界影响,看到无数的玫瑰花但是心中最美的那一朵仍然是在自己星球上的那一朵。这不仅时教会儿童们多方位思考问题,让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更教会了他们有一个赤子之心,不管外界的诱惑有多么的大,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的繁华,但是属于自己的还是自己内心中的那一个小小星球。但是电影《小王子》虽然同名,我觉得却不是那么适合儿童观看,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小王子》:从原著到电影,应该如何把握好改编的“度”

  • 容易让儿童产生共情心理:电影中的女孩儿的生活被妈妈规规矩矩的安排,小女孩儿不堪其扰想要逃脱,于是做出了一系列事情,比如说在晚上从二楼跳下去开飞机,或者是欺骗妈妈。我觉得这部影片更适合大人观看,因为大人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但是儿童不具备这个能力,他们会认为电影中传达出来的是对的,然后再与自己的生活产生对比,发现自己的妈妈与影片中的妈妈有点相似,于是产生共情心理,模仿电影中的情节。
  • 电影情节放到现实生活中可能会存在一些危险:比如说小女孩儿因为好奇独自一人来到陌生邻居家里,邻居是一个男人,提到这一点可能有的人会说不要把所有人都想得那么坏,可是如果放到现实生活中,可能会存在一些危险,因为“知人知面不知心”。
  • 教会撒谎:小女孩儿为了和隔壁邻居一起玩耍而忘记了妈妈布置的任务,她所想到的并不是默默的受惩罚而是将所有任务都放在已完成状态。看过影片的观众可能会觉得这说明这位妈妈的举动让小女孩儿很有压力,为了不让妈妈失望所以才做了这样的事情,但是小孩子们不会这么想,他们想到的只是如何逃避的方法。
《小王子》:从原著到电影,应该如何把握好改编的“度”

童话类电影改编应该更注重细节,更注重一些适合儿童接受或者能帮助儿童成长的细节,而不是将自己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加在原著之上,以为能获得人们的赞同和支持,但是却将自己的受众搞错了。其实有很多的童话类电影改编还是比较好的,比如说《爱丽丝梦游仙境》或者《彼得潘》,原著改编成电影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举动,但是在改编的同时应该尊重原著,尊重受众,这样才会成为比较好的电影。

《小王子》:从原著到电影,应该如何把握好改编的“度”

那么应该怎么做才能把握好这个“度”呢?

其实我们在前边有提到尊重原著或者尊重受众,这其实都是一些把握好这个“度”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但是只有这些还是不够的,那么还需要些什么呢?比如说:

  • 传达出正确的三观:就拿《小王子》来说,原著给我们传达的是冒险精神与赤子之心,但是影片传达的却只有冒险。并且原著的冒险是基于童话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虚构的情节教会我们真实的道理。但是在电影中却是加入了真实情节,传达出的冒险精神是勇敢的和循规蹈矩的母亲反抗,半夜逃出去以示决心。
  • 主要提托的是原著而不是现实社会:童话就是童话,将童话故事融入到现实社会就像是自己幻想着有一天白马王子会来将自己带走一样不切实际,虽然初衷是符合大多数人的内心,但是在大多数儿童心中童话就是童话。

以上两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其实童话类电影改编其实很容易偏离轨道,但是初衷都是想要影片更好的发展,但是一些方法使用错误才导致了结果不太好的现象。

《小王子》:从原著到电影,应该如何把握好改编的“度”

总结

童话类电影改编中的关键词是童话,比如说我们看的《格林童话》或者《伊索寓言》是通过虚构的故事教会我们一些道理。看童话的人大多都是儿童,儿童不懂得区分显示社会中的一些事物,所以才用到童话,简单的区分善恶好坏是童话对于儿童的作用。其次谈到改编,我们应该以童话童话为前提,不能脱离了受众的接受能力,有时候加入了太多现实的东西反而是不好的,给儿童的心理带来了复杂的人际关系或者复杂的学习生活的影响,想要传达的一些理念想法却没有传达出来,这类改编电影可能更适合具有分辨能力的成年人。

所以在童话类的电影改编上应该把握好这个“度”,“度”就像盐,多或者少都不行,只有适度才是最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