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糧食危機,要等到2050年?

根據一份聯合國在2019年公佈的人口報告,地球人口將從現在的77億增加到2050年的100億。這些新增的人口,大部分來自發展中國家,而這也意味著,以後的30年,世界糧食的總產量必須在今天的基礎上至少再增加50%,這個挑戰的難度可想而知,因為我們回頭看看,當今世界能夠出產“基本”餵飽全球人口的糧食已經可以說是一個奇蹟了。當然,這都離不世界各地像我國的袁隆平這樣的“糧食英雄”。

人類的昨天離不開他們,人類的今天和明天更需要他們。我們今天就來回顧一下這些“糧食英雄”

真正的糧食危機,要等到2050年?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

第一個知道糞肥秘密的人

根據一位名叫富蘭克林·金(Franklin King)的農業專家的說法,中國人是最早知道糞肥秘密並用於農業生產的人。金博士曾擔任美國的農業土壤局的局長。他在他1911年出版的著作《四千年來的農夫》(Farmers of Forty Centuries)中稱:因為知道糞便的秘密,中國人可以在同一塊土地上進行常年耕種,而同時期的歐洲人,只能通過休耕來讓土壤恢復肥力。

真正的糧食危機,要等到2050年?

土地複種率一高,糧食產量就高,再加上水稻的產量原本就比歐洲的小麥產量高,也就造成了相同面積的土地,中國養活的人口要比同期的歐洲多得多。特別是在我國宋朝時期,城市化進程達到了10%,而歐洲要實現相同的城市化,至少要等到600年以後。中國人依靠這小小的糞肥秘密,在糧食生產上很早就制霸全球了。在人口就是實力的冷兵器時代,誰的人口多,誰就能稱雄。

餐桌上的新大陸

自從哥倫布在1492年發現美洲大陸後,陸續有大批西班牙殖民者前往淘金。美洲的黃金倒是跟其他地方的黃金沒啥兩樣,但是美洲的農作物卻讓人類在餐桌上發現了新大陸。美洲土著馴化了在我們後世看來無異於天賜禮物的農作物,其中最著名的就要數玉米和土豆了。這兩種傳奇的農作物如今早已在全球遍地開花併成功融入各地食譜,養活了無數人口。19世紀中期的愛爾蘭爆發的土豆疫情,直接導致了上百萬人餓死,雖然是個悲劇,卻足見土豆對於人類的重要性。

真正的糧食危機,要等到2050年?

土豆是即可當飯又可以當菜的全能農產品

雖然西班牙人為全人類帶來了優質的美洲農作物,可對美洲的殖民過程,卻直接導致了90%以上原住民的死亡,實在太過殘酷。很多如天花,鼠疫等病毒,在歐洲經歷了好幾個世紀的傳播,歐洲人早已對它們有了群體免疫,可與世隔絕的美洲人原住民對這些病毒沒有絲毫的抵抗力,一接觸就大批死亡,只有為數不多的原住民倖存下來,所以,

稱土豆和玉米是帶血的農作物也不為過。

姍姍來遲的化肥

富有同情心的化學家尤斯圖斯·馮· 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看著因為土壤日漸貧瘠而愈加貧窮的農民大眾,決心探究到底如何才能提高土壤肥力。150多年前,正是在李比希教授不懈的實驗下,才確定了植物最需要的是氮磷鉀。1840年的一天,在李比希的化學實驗室裡世界上第一批鉀肥、磷肥在這裡誕生了,隨後他又加入了氨,成功地了讓廢棄土地重新煥發生機。李比希也成為德國農民們最敬仰的人物,更是被後世尊稱為“無機化肥之父”。

真正的糧食危機,要等到2050年?

另一個在化肥領域至關重要的人物也是德國人——化學家弗裡茨·哈勃。1909年,弗裡茨·哈勃跟他的合作者卡爾·世博(Carl Bosch)在研究生產炸藥的過程中,發明了從氮氣中合成氨的方法,讓廉價的氮肥大規模生產得以實現,也讓數十億人口得以吃飽。正是哈勃的合成氨發明,讓農業正式進入了工業化時代。但身處在納粹時代,弗裡茨·哈勃也曾參與生化武器研製,更是還有一個“現代化學戰之父”的頭銜,戰場上和集中營裡因他而死的人無法統計,所以他的功過很難評說,但僅憑他在化肥工業的貢獻,是二十世紀眾多工業發明無法比擬的。

真正的糧食危機,要等到2050年?

最矛盾的地方是,他居然還是個猶太人 圖片來源網絡

高產抗病的矮稈小麥

農業工業化以後,世界的產糧效率有了大幅提升,可隨之而來的是人口爆炸,讓工業化的農業紅利很快被消耗殆盡。世界人口從20世紀初期的20億,在1974年實現翻番,達到40億。因為貧窮,很多發展中國家的糧食產量,根本無法養活日益龐大的人口。這時,一個叫做諾曼·博洛格(Norman Borlaug)的美國人為發展中國家的人們帶去了福音。

真正的糧食危機,要等到2050年?

上世紀50年代,博洛格作為科班出身的農業專家,在墨西哥做研究時,培育出了一種高產抗病的矮稈小麥,成功地幫助墨西哥人解決了糧食危機。因為當時跟墨西哥處境差不多的發展中國家不少,尤其是印度,因為人口數量龐大,又極端貧窮,糧荒十分危機。好在走投無路的印度農業部最終選擇了引進這一高產的小麥品種,並強行推廣至全國,很快就讓印度小麥的平均畝產翻了一番。這就是被後人稱為“綠色革命”(Green Revolution)的糧食奇蹟,而博洛格也被冠以“綠色革命之父”的頭銜,並獲得了1970年度的諾貝爾和平獎。

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作為中國最知名的水稻專家,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他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大幅提升了水稻單產,讓我國用不到9%的世界耕地面積,養活了20%的世界人口成為可能提供了最有力的保證。這些我們都再熟悉不過。當然,這其中,也離不開國家的政策支持和其他農業科研工作者們的智慧助力,更離不開科技的進步帶來的農業機械化和智能化。

真正的糧食危機,要等到2050年?

大家都為這個可愛的小老頭而感到驕傲,他代表中國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們也願意為他跟世界上其他糧食專業爭個高下,可這個小老頭他自己多半是不願意吧。這種刷流量的行為,對於一個真正的實幹家來說,是毫無意義的。雖然早已是80多歲高齡,可依然活躍在中國農業的科研領域,堪稱老當益壯的典範。

結語

還是回過頭來說說我們這些糧食的消耗者吧。雖然如今國家強盛,糧食保障充分,可每天還是有很多的糧食被浪費掉。雖然,我們生活的時代,物資充沛,我們有經濟實力選擇更好,更優質的食物,可在享受的同時,應該時刻提醒自己,那些看不見的糧食危機,也許就等在某個轉角。我們要在努力做到不浪費糧食的同時,更應該讓自己的飲食更加合理,儘量選擇對環境壓力更小的食物,這是一個漫長的自我教育的過程,卻也是我們每個人都責無旁貸的。

參考

1、《農業一萬年》:袁越

2、《人類未來,吃什麼》:袁越

3、《化肥發明者哈勃的悲劇:納粹用其發明屠殺百萬族人》:中國網

4、《從化肥廣告想到李比希》:新民晚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