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绿皮书》值得去电影院再看一次吗?

第一次看电影《绿皮书》是在朋友的推荐下去电影院看的,虽然那时已经听说它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电影,但并没有抱太大希望,毕竟历年来的获奖作品在国内都存在“叫好不叫座”的问题。不过,看完之后就发了一条朋友圈,附上了其中的一句台词“It takes courage to change people's hearts”。

【电影】《绿皮书》值得去电影院再看一次吗?

2020年,注定是载入史册的一年。受疫情影响,人们已经很久没有能够享受电影院中的观影体验,尽管一批即将在今年上映或重映的电影已经被安排上了日程。这其中就包括2018年上映的《绿皮书》。那么,这部豆瓣评分高达8.9分、累计票房高达4.78亿的电影还值得再花一张电影票去看吗?

【电影】《绿皮书》值得去电影院再看一次吗?

130分钟,一路向南

130分钟的总片长,除去约10分钟的片头片尾,全片还剩下近两个小时的观影时长。相比于一般的爆米花电影而言,这样的配置可以说是相当良心了。尤其是对于宅家许久、向往自然风光的居民来说,能够跟随唐 • 谢利博士和专职司机托尼在异国的大地上一路向南,欣赏沿途的风光,也不失为一种“云旅游”——从纽约→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俄亥俄州→印第安纳州汉诺威→肯塔基州→北卡罗来纳州→乔治亚州梅肯→田纳西州孟菲斯→阿肯色州小岩城→路易斯安那州→阿拉巴马伯明翰,最后再回到纽约。如果你早已对该片的剧情烂熟于心甚至完全不在意影片所希望传达的某种观点,只是纯粹地希望从感官的角度获得类似on the road式的体验,那么,为了它再进一次电影院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电影】《绿皮书》值得去电影院再看一次吗?

争议和反思

虽然评分和票房看上去表现都不错,但是有关《绿皮书》的争议却不在少数。首先,“奥斯卡最佳影片”这个光环就颇具话题性——一方面,这成为其在宣传时最有力的广告标语,另一方面却让其在艺术创造和政治倾向的夹缝中受到质疑,尽管这种质疑已经脱离了电影艺术本身。其次,在跨文化的语境中,《绿皮书》更像是在输出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而对于输入者而言,除了作出自己的表态外,似乎并没有相应的反思——为什么不学习这种软性的输出方法呢?是技术跟不上还是大部分人压根对自己所处的文化就不够了解?这样来看,反复观看此片,或许是一种增加反思的方式。

人性的温暖

【电影】《绿皮书》值得去电影院再看一次吗?

最近,一个偶然的机会,又重新在家中看了一篇《绿皮书》。因为可以操控进度条,就根据仅存的记忆,在“跳跃”了几次后找到了当时最喜欢的一个片段——谢利博士吃炸鸡。还记得两年前走出电影院后,竟然有种想吃肯德基的冲动。毕竟这并不是一个美食类的电影,但是剧中这一片段着实在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大快朵颐的托尼,还是斯文精致的谢利博士,都是那么真实,那么纯粹,以至于让人觉得两人手中的炸鸡也是如此诱人。

不得不说,自从疫情爆发后,所有人的生活节奏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自己的人身安全,为了对他人负责,也为了我们这个集体的未来,太多的亲人同胞们做出了牺牲,甚至是无法挽回的牺牲。但我们也很清楚,这场战斗还没有结束,这类疫情可能还会重来。也许,我们会感到沮丧,我们会倍感压力,但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安慰到我们。就像谢利博士一样,他完全可以拿着好几倍的工资而不用冒险去南方巡演。可是,哪怕被人攻击、被人歧视,他也要尝试去改变,哪怕只能改变一个人。因为,他坚信:人性的温暖超越一切。

所以,让我们一起许个愿:等疫情结束了,和心爱的人一起去看场电影,至于看什么,那就已经不重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