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蓄势待发,中小企业岂能掉队?

“新基建”盛宴下,中小企业如何在细分领域找到应用场景价值?



随着各地复工复产的全面开启,为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而生的5G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巨量的“新基建”投资,正成为激发经济潜力、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


“新基建”整装待发,中小企业岂能掉队?


从近期发布的相关政策看,通过“新基建”全面赋能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升级和中小企业,成为了关注的重点——3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要求集聚面向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服务商,培育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数字化平台、产品,以及整体解决方案,助推中小企业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赋能,实现复工复产,提高发展质量。


更重要的是,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市场需求的拉动中,民企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都发挥了巨大作用。比如:放眼人工智能市场,取得单点突破的,大多是中小创业公司;在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领域,诸多应用场景的落地,也大多经过民企的试错。


为了让更多中小企业抓住这次产业升级窗口期,找到“新基建”产业链上的更多合作点,为疫情后的复苏,增添发展的后劲,4月4日(周六)晚20:00,《中外管理》“管理百家大讲堂”——《“共克时艰”春耕进行时之“新基建”》(总第24期)整装待发,你做好准备了吗?北京芯合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芯合科技)始人王相伟,将带来专业视角下的精彩讲述:《科技创新企业怎么拥抱“新基建”?》。他将分享以下干货:中小企业参与“新基建”的方式有哪些?如何在“新基建”产业链中,找到不可替代价值?


同时,“后疫情时代”,围绕“新基建”,一场规模空前的全民“试验”正在进行。


那么,中小企业如何边缘创新、单点突破,才能成为不畏大企业的细分领域龙头?在民企可切入的“新基建”蛋糕中,哪种类型的玩家,才有机会被资本重注?围绕这些问题,素有“科创圈最活跃天使投资人”之称的创客共赢基金创始合伙人李建军,将分享《企业如何参与未来“新基建”的投资大潮?》,干货满满,定会让你满载而归!


“新基建”蓄势待发,中小企业岂能掉队?


1


发力“新基建”,一定要先摸准市场需求


“后疫情时代”,一场围绕“新基建”的全民“试验”正在发生。如果说不断创新和试错是其发展的动力,真正的验金石只有市场。


“一个创业公司,特别是科技型创业公司,一定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去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李建军这样对《中外管理》表示,这个思路同样适用于即将投身“新基建”的中小企业……面对“新基建”投资大潮,建议大家不要仓促上马,而是要先要看到市场的需要,毕竟你的产品要由市场买单。


芯合科技就是把科技研发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的一个典型案例。


芯合科技成立于2015年,分别于2016年5月和2017年12月,完成了中科创星领投的天使轮融资,以及创客共赢基金、中海资本投资的Pre-A轮融资。3月15日,由珠海高科创管投资的新一轮数千万A轮融资,也已到位。


作为创业者,王相伟坦言每天过得都很焦虑。“不是说疫情期间拿到融资就踏实了,接下来我们还要研发,还要一个一个工厂去磕、去扩大市场,工业不是一个‘赚快钱’的领域。”他说,创业5年中,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创新、试错,碰了很多钉子,但最大的困难,还是产品的实际落地。


为了解决研发到实际应用的“最后一公里”,王相伟带领团队深思苦虑——机器人毕竟不是有血有肉的工人,如何让它们像熟练工一样完美地工作,是芯合科技要解决的第一个难题,也是整个行业的难题,如果得以攻关,那将会成为其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新基建”蓄势待发,中小企业岂能掉队?


经过不懈努力,他们最终做到在重复定位精度等一系列重要参数方面,远超国内平均水平,可以为需求方提供从机器人本体、控制系统、驱动器,到后续维护、维修的一整套解决方案。


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王相伟并不满足,他还要让自己的产品进一步垂直聚焦。于是,便将突破点放在了“定制化”上。据王相伟介绍,芯合科技生产的机器人,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使用场景变换功能,俨然成了工业生产中的多面手。


比如:在工业转型升级中,面向大型储罐焊接、船舶制造等大型结构的焊接生产,往往会出现大量角焊缝、圆管焊接的需求,不仅工艺流程复杂,成本也高。而芯合科技基于自主研发控制系统打造的高精度智能机械臂,则可以满足电机焊接、角焊缝焊接和圆管焊接三种不同场景的定制化需求。


2


工业领域的技术改造升级,必须沉下去、慢慢磕


将技术转化成客户满意的商品,并带来真正的效益,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一日千里。工业领域的技术改造升级,必须沉下去,慢慢磕,才能从“深水区”里逐渐成长起来。


在王相伟看来,国产智能化机器人的需求量和市场一直没有打开,很大因素在于产品的稳定性,以及经济成本方面的考量。


2011年底,富士康提出“百万机器人计划”,即要在2014年装配100万台机械臂,并计划在5-10年中,完成富士康首批自动化工厂的建设。后来由于机器人精度不够,后期升级和维护成本过高等问题,直到2016年底,才引入了4万台设备。


王相伟由此告诫中小型制造业厂商:机器换人并非盲目地堆砌设备,而是要根据具体业务做到人机协同、合理分工。“传统制造企业的主要利润空间在于降低人工成本,提高产品销售价格以赚取‘中间价’,所以会更加看重引入设备的性价比。”他说。


“新基建”蓄势待发,中小企业岂能掉队?


但通过芯合科技智能化系统的引入,原本只能由高级焊工才能完成的作业,普通焊工就能熟练上手,且机器换人的替代效率,可达传统人工的1.5-2倍,设备投资回收周期也只需一年时间。


因此,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和机器人制造成本下降的形势下,合理规划焊接智能自动化装备的投入,可以让制造厂商进一步缩减投资成本。尤其对于一些相对薄利的制造业企业来说,搭载有焊接智能系统的机器人,可以创造更大的盈利空间。


关于芯合科技的未来,王相伟表示,我们会一如既往地按照既定业务方向去做,并积极寻找合作商以扩展合作。“我们团队的技术基础打得非常扎实,创业5年,核心技术是自己研发的,代码是自己一行行写的,电路板也是自己设计的……可谓从根上创新、一点一滴积累,所以在整个工业机器人领域是有一定优势的。”王相伟谈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