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熊孩子是怎样养成的"?

最近常常会在街头巷尾经常会听到熊孩子这个词,这个词它来源于北方,泛指那些特别惹人讨厌的孩子,当然也有可能会表示一个调皮的孩子。当然在无数的手机软件当中也会听到这个词,也不知什么时候,熊孩子成了人人都怕的一个代名词。

浅谈

然而熊孩子他并不是空穴来风,每一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着一个熊家庭。一个孩子他影射出的是一个家庭的教育,是一个家庭的氛围,也是整个家庭的整体素质。所以说有怎样的家长就会有怎样的孩子,孩子就像一张白纸,而父母就是那支笔。

可能有的家长会说孩子会有老师来教育,可是在0到3岁的时候孩子主要在家,他的主要教育者就是他的家庭成员。等到三到六岁的时候,他要融入幼儿园这个班集体的时候,他才会去接受一个系统的教育。那么就会常常发现幼儿园里面乃至一个班集体里的孩子整个的素质都是参差不齐的,一个良好的教育可以给孩子一个很好的起跑点。

浅谈

有人说父母是一个比较容易入行的职业,因为这个职业它不需要经过任何专门的培训,也不需要拥有怎样的一个证来证明自己的资格,但是如果想要作为一名好父母的话,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的素质。作为一个好父母就要拥有一些好习惯,对于家有小宝的家长来说,模仿作为孩子天生的一个属性,他会去通过观察身边人的言行坐谈去打造它自身的一个系统。现在经常会看见一些小孩子年龄不大,玩手机却是特别的溜,这一点当然也和家长分不开,因为即使是现在的行人,无论在地铁上或者是在家里都会抱着一个手机,这已然成为了一个大趋势。而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如果你想让孩子养成一个好的阅读习惯,那就需要家长以身作则养成一个好的生活习惯和阅读习惯。

浅谈

因为孩子他的年龄特点它们就是拥有一颗好奇心,因为对于世界他们是无知的,他们对于身边的事物都有着非常敏锐的观察力,同时他们也有着特别重的好奇心,可能孩子在生活当中常常会给家长出很多的难题,比如说她们会有很多的为什么,家长可能会由于自己的认知或者仅仅是因为自己的不耐烦而去拒绝回答儿童,给他们进行解惑。这样的举动虽然小,但是也会对于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行一个非常大的打击,如果长时间这样的话,那么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就提不起来。

当然,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两

浅谈

个人可能常常会由于性格或者是协调不当导致一些矛盾。那么在家庭教育中,首先就要做出家庭成员的教育原则一致,否则当孩子的问题出现分歧的时候,吵得不可开交的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也会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每到孩子的教育出现问题,如果两个人只是一味的争吵或者是把责任推向另一方的话,那么在孩子的心目中他们也会树立这样的一个榜样。在孩子面前做好一个榜样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每一个孩子他都不会无缘无故的去成为熊孩子,在与他人的相处模式上他就会自然而然地按照父母的行为模式去复刻。家长要做的是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学会正确的和别人去相处。

更有甚者,父母会在孩子无理取闹的时候用暴力去解决问题。比如当小孩子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可能最深会利用自己的哭闹去吸引家长的注意,或者通过一系列过激的方式去获得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家长如果缺乏耐心的话,可能就会以暴制暴,用暴力简单地去解决问题。但是由于小孩子的他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能力发展游戏,他有时候并不理解父母为什么会突然的发脾气或者是打骂他。长久以往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发生一定的改变,比如会产生一定的自责感或者是安全感的缺失。那么小孩一旦进入社会或者是进入集体生活的话,她遇到问题无法解决,她就会模仿自己的父母,以暴力解决问题,这就是为什么生活中会有那么多的熊孩子他们的攻击性行为都十分的强。所以在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千万不要用暴力去解决问题,脾气暴躁在孩子中的形象也是非常不好的,况且这样的做法对于孩子以后的心理发展也是一个很大的损害。

浅谈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听话的孩子,由于各方面的客观原因比如性格。家庭条件以及社会环境等等,每个孩子都会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但是当孩子有着问题的时候,就要想办法去先和他进行沟通,然后共同的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千万不要用责备以及命令的方式去严格要求孩子完成事情。要想教育好孩子,就要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照顾他们的情绪。在日常与孩子的交往当中,家长可以尽量的多用一些礼貌用语或者一些劝告型的语言,而不要用命令的方式去和孩子交流。

浅谈

在家庭教育中,当你真正的去尊重孩子的时候,孩子也会尊重你。要想让孩子积极主动的和家长进行交流,那么就要创造出一个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能够给予孩子最多安全感的一个氛围。当一个家庭氛围处于一个平等尊重的状态,可能对于孩子的成长才是最有利的。我想,其实这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的熊孩子,每一个孩子在落地时都是一个小天使,只不过外界的各种环境以及家庭氛围,甚至可以说是家人给他创造的一切外部条件,让他迫不得已成为了熊孩子。其实,熊孩子也并不可怕,他们的内心还是纯洁的小天使,关键在于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否重视是否科学,受否能够塑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