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前美國海軍最後的短艏樓型驅逐艦——本森-格拉夫斯級

我是“保持進攻線”,喜歡我的文章請點一下右上角的“關注”,謝謝!

二戰期間,美國海軍驅逐艦最為大家熟知的恐怕就是弗萊徹級了,這級驅逐艦在戰爭中一共建造了175艘,成為中後期驅逐隊的中堅力量。其實在建造弗萊徹級稍早的時候,美國海軍還大量建造了另外一批驅逐艦,總數多達96艘,這就是本森-格拉夫斯級


糾結的分級方法

本森-格拉夫斯級實際上是戰後的叫法,它在二戰期間的稱呼是本森-利佛摩級,在後來的海軍史研究中,又將本森-格拉夫斯級一分為二,分別叫做本森級(30艘)和格拉夫斯級(66艘)。早先之所以將兩級艦併成同一級別,是因為這兩型外觀非常相似,唯一的區別在於煙囪剖面形狀,本森級比較方、格拉夫斯級比較圓。而造成這種糾纏不清的根源就是自馬漢級之後,美國海軍、伯利恆鋼鐵公司、設計師吉布斯三方在驅逐艦動力上博弈的延續。

西姆斯級驅逐艦開始建造之後,美國海軍下一型驅逐艦的發展方向基本已經定型,於是在1937年,美國海軍計劃建造新一批24艘驅逐艦,這就是本森級。1938年,本森級在國會得到了8艘的財政預算,這8艘艦美國海軍交給了伯利恆與吉布斯分別進行設計。最終由伯利恆設計的6艘艦交由伯利恆船廠和其他3家海軍造船廠建造,吉布斯設計的2艘(格拉夫斯號和尼布萊克號)交給了巴斯鋼鐵公司造船廠建造,並都在1938年開工。從這裡可以看出,

格拉夫斯級的1、2號艦原本是屬於本森級的

伯利恆公司設計的6艘仍然採用了帕森斯式蒸汽渦輪機和單減速齒輪,伯利恆聲稱更簡單的機械也可以提高燃油效率,並說服了海軍方面。吉布斯設計的2艘則沿用了自己慣用的動力設計——輕型渦輪機加雙減速齒輪,後來他設計的利佛摩級也採用了相同的動力。後來由於格拉夫斯號和尼布萊克號的動力系統更接近利佛摩級,就把這2艘從本森級劃歸到利佛摩級,再加上格拉夫斯的編號更早,隨之級別也更改成了格拉夫斯級。


本森級驅逐艦

本森級依然是短艏樓船型,這也是20世紀30年代自法拉格特級之後,所有美國驅逐艦一直沿用的成熟船型,只不過每一級在船體上進行了持續優化(例如艦艏弧度增加、幹舷更加外飄等等),所以看上去都是大同小異。受成熟船體尺寸的限制,雖然已經沒了條約限制,本森級的體量也沒增加太多,長為106.12米,寬11米,吃水3.58米,標準排水量1620噸,滿載排水量2472噸。


二戰前美國海軍最後的短艏樓型驅逐艦——本森-格拉夫斯級

DD421本森號,煙囪比較方,此時MK37火控系統還沒配備雷達


本森級作為西姆斯級的後續型號,動力系統的改動非常大。

首先鍋爐採用的還是巴威公司的重油鍋爐,蒸汽最大壓力4100 kPa,最高溫度399°C,但是數量增加到了4座(西姆斯級為3座);主機為2臺伯利恆公司生產的帕森斯式蒸汽渦輪機,採用單級減速齒輪。其次動力系統的佈局參照輕巡模式進行了調整,將鍋爐艙與輪機艙交替佈置,這樣可以減小被魚雷擊中後動力系統全部癱瘓的風險,提高了生存力。

最終海航性能參數為最大航速37.5節,最大續航里程6500海里/12節。從續航里程來看,伯利恆此前做出的技術保證“更簡單的機械也可以提高燃油效率”也非無的放矢,達到了吉布斯設計的格拉夫斯級的水準。

二戰前美國海軍最後的短艏樓型驅逐艦——本森-格拉夫斯級

1942年的DD421本森號,此時還有5門艦炮


本森級前6艘裝備了5門MK12型127毫米38倍徑高平兩用炮,並且一開始就配備了由Mark 37火控系統。艦炮的安裝位置與西姆斯級相同,改進之處在於5門炮全部使用了全封閉式炮塔。1、2號艦炮位於艦艏揹負式安置,4、5號艦炮位於艦艉揹負式安置,3號與4號位於同一平臺背靠背安置。

二戰前美國海軍最後的短艏樓型驅逐艦——本森-格拉夫斯級

533毫米五聯裝魚雷發射管


魚雷仍然得到了重視,雖然533毫米發射裝置減少為2座,每座卻增加了1根變成了五聯裝。1號魚雷發射管分別位於兩根菸囪之間、2號魚雷發射管位於2號煙囪與3號艦炮之間的艦體中軸線上。防空火力為6挺12.7毫米高射機槍。

戰爭期間建造的版本及改裝

1940年法國淪陷後,美國意識到介入歐洲戰事迫在眉睫,開始加快海軍建設。此時前6艘本森級(不包括巴斯公司建造的2艘)剛剛竣工,於是在開始大批量建造弗萊徹級的同時,海軍將本森級建造計劃擴大,追加了24艘,全部由伯利恆船廠承建。22艘在1941年開工、1942年服役,2艘在1942年開工、1943年服役。

二戰前美國海軍最後的短艏樓型驅逐艦——本森-格拉夫斯級

第二批次本森級線圖,只有1座魚雷發射管


第二批次24艘本森級在武器配置上做出了調整,根據歐洲戰場挪威戰役和克里特島戰役的教訓,在建造時就加強了防空火力。這個批次取消了3號艦炮、2號魚雷發射管和高射機槍,增設了2座40毫米博福斯雙聯裝高炮、7門20毫米厄利孔高炮。第一批次的6艘隨後也進行了相似的改裝。

二戰前美國海軍最後的短艏樓型驅逐艦——本森-格拉夫斯級

DD614麥肯齊號,此時魚雷發射管還在,後來被改裝成防空艦


1945年,美國海軍將12艘艦(DD-600-601、603-604、608、610和612-617)進行了改裝,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防空能力。僅剩的1號魚雷發射管也被拆除,又增加了2座40毫米四聯裝高炮、2座40毫米雙聯裝高炮、2座20毫米雙聯裝高炮,成為專業防空驅逐艦。


格拉夫斯級

格拉夫斯級起初被稱作利佛摩級。1939-1940年間,海軍為了平衡承包商之間的利益,將16艘驅逐艦交給海軍造船廠和一些民間造船廠承建,首艦是利佛摩號。這批艦動力系統配置採用了吉布斯的設計,4座巴威公司的重油鍋爐性能有較大提升,蒸汽最大壓力還是4,100 kPa,最高溫度提升到了454°C。主機採用了2臺西屋公司生產的輕型蒸汽渦輪機,配雙齒輪減速器。最大航速37.4節,最大續航里程6500海里/12節。

二戰前美國海軍最後的短艏樓型驅逐艦——本森-格拉夫斯級

早期的DD423格拉夫斯號,煙囪比較圓


格拉夫斯級除了上述動力系統差異之外,船體結構、船體尺寸、武器配置與本森級完全一樣。從1940年開始,該級艦的建造數量也與本森級一起獲得了追加,追加數量為48艘,全部在1942-1943年間服役。第二批次的武器配置也對防空進行了加強,方案同本森級一樣,這裡就不再敷敘。1945年也有16艘艦拆除了魚雷發射管,被改裝成防空艦。

二戰前美國海軍最後的短艏樓型驅逐艦——本森-格拉夫斯級

格拉夫斯級DD457埃蒙斯號


1944-1945年,為了應對越來越多的登陸作戰,有24艘格里夫斯級戰艦被改裝為驅逐掃雷艦(DMS-19至DMS-42)。1944年12艘大西洋艦隊的艦隻進行了改裝(DD454-458、461-462、464、621、625、636和637),1945年12艘太平洋艦隊的進行了改裝(DD-489-490、493-496, 618、627和632-635)。這些驅逐掃雷艦安裝了水雷電磁探測器和掃雷裝置,保留了小口徑防空炮,127毫米艦炮減少為3門,魚雷發射管全部拆除。

二戰前美國海軍最後的短艏樓型驅逐艦——本森-格拉夫斯級

格拉夫斯級DD635伯爵號,被改裝成DMS


這些驅逐掃雷艦除了掃雷裝置之外還保留了大量火炮,但是這些火炮在執行掃雷任務時完全派不上用場,還需要配置大量操作人員,效費比實在太低。1945年戰爭結束後,這批DMS只保留了12艘,可也沒使用多久50年代中期便開始退役。


美國短艏樓型驅逐艦的絕唱

30艘本森級與66艘格拉夫斯級大多數在1942年之前服役。由於在1940年之前歐洲形勢更加緊張,因此第一批次建造的大多數加入了大西洋艦隊執行中立巡邏。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第二批次建造的大多數用於加強太平洋艦隊。

在整個戰爭中,本森級一共戰沉了3艘,拉菲號(DD459)和巴頓號(DD599)1942年11月13日損失在瓜島戰役,蘭斯戴爾號(DD426)1944年4月20日在地中海被德國空軍炸沉。格拉夫斯級一共損失了11艘,其中6艘沉在太平洋,2艘沉於諾曼底登陸時期,3艘損失在地中海。

二戰前美國海軍最後的短艏樓型驅逐艦——本森-格拉夫斯級

在瓜島戰沉的DD459拉菲號


本森-格拉夫斯級戰後大多數得到了保留,但在50年代並沒進行現代化改裝,隨後一直勉強服役到60年代,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退役拆除。同弗萊徹級一樣,美國在50年代將一部分該級艦進行了現代化改裝後,支援給了盟友,例如意大利、日本等等。

總體來說,本森-格拉夫斯級是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期的驅逐艦中堅力量,其表現並不比更大的弗萊徹級差。但是作為最後一型1500噸級驅逐艦,受艦體體量的限制,本森-格拉夫斯級已經將這個船型的性能挖掘到了極限,沒有了繼續升級的空間。隨著弗萊徹級的大量建造,美國海軍驅逐艦隨之進入平甲板時代,本森-格拉夫斯級也就成為了美國海軍短艏樓型驅逐艦的最後絕唱。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就請關注我,我是“保持進攻線”,持續為您帶來精品好文,謝謝您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