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100位華語電影剪輯師

繼上一期的100位華語電影攝影師之後,這一次,拍sir要帶大家認識的是那些憑剪輯技巧“隱藏”在電影中的幕後剪輯師們。


在電影行業裡有句嚼爛了的老話,“劇本是一度創作,現場拍攝是二度創作,剪輯是三度創作”。話雖如此,但,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電影剪輯師們的地位都得不到重視。


大多數人可能都以為剪輯師只是簡單地按照導演的意圖將拍攝完的電影素材進行鏡頭的拼接和組合,殊不知電影剪輯也是一次電影藝術的再創作,就如同我們常常能在某部電影上映之後,聽到諸如誰誰的戲份都給剪沒了的描述,那就是在剪輯這道工序中,剪輯師們為了電影的敘事、節奏等方面做出的一些取捨。


而一些電影,也會因為後期剪輯的調整在品質上得到一定提升。尤其是如今,某些電影在資本熱的推動下,劇本以及前期拍攝可能存在種種不足,在這個時候,往往會寄希望於大咖剪輯師們能夠在後期進行搶救性剪輯。


凡此種種,使得電影剪輯師們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在此,拍sir選取了100位華語電影背後的剪輯師。你大概沒有想到,那些刀光劍影、甚至暴力血腥的電影,可能出自一位女剪輯師的巧手;而那些瀰漫著曖昧繾綣情思的電影,可能來自男剪輯師的巧思。


當然,這並不絕對。不管怎樣,經他們之手剪輯的電影,總有一部會是你的心頭好。


拍攝不夠,剪輯來救? | 盤點100位華語電影剪輯師


備註:

1、表中剪輯師按姓氏首字母排列;

2、剪輯師名單綜合豆瓣7分以上國產電影、票房1億以上國產電影所得,且參與剪輯的電影長片數量在兩部以上;

3、張耀宗、譚家明、劉淼淼等在新千年並無剪輯作品,或以導演等其他身份被人熟知的不計算在內;

4、許宏宇、肖洋、張末等仍參與其他影片剪輯工作的青年導演計算在內;

5、資料參考豆瓣、貓眼專業版


拍攝不夠,剪輯來救? | 盤點100位華語電影剪輯師

女性剪輯師比例大幅增長

以師帶徒成為最普遍方式


對比電影攝影師們的荷爾蒙旺盛,電影剪輯師們的一大突出特點,就是有不少女性——在這100位剪輯師中,共有25位女性剪輯師,且其中不乏一些行業中的佼佼者。


比如,既有像曾參與剪輯張藝謀早期電影作品的杜媛,在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教書、桃李遍佈的周新霞這樣的前輩級人物,也有像林安兒(代表作《功夫》)、孔勁蕾(代表作《南方車站的聚會》)、楊紅雨(代表作《白日焰火》)等業內剪輯師的中堅力量,以及如朱琳(代表作《我不是藥神》)、李點石(代表作《妖貓傳》)、周肖林(代表作《影》)這樣近年來參與不少佳作的後起之秀。


究其原因,可能一大原因在於電影剪輯是一項極急需要耐心和細心的工作。比起需要在片場日曬雨淋、奔波號令的導演和攝影師們,剪輯師們需要面對的是已經拍攝完成、浩瀚如海的電影素材——他們常常需要枯坐一整天,且,女性獨有的細膩和感性也有助於更好地挑揀素材。


因而,比起電影行業內的幕後其他工種,電影剪輯師的女性力量大概是這其中數一數二的。


拍攝不夠,剪輯來救? | 盤點100位華語電影剪輯師

▲剪輯師杜媛


其次,大多數電影剪輯師們的年紀並不算太大。除了一些前輩級的人物,他們大多出生於五十年代,算來可能有著近三四十年的工作經驗,像廖慶松(代表作《悲情城市》)、麥子善(代表作《黃飛鴻》)這樣的,更是從臺灣電影新浪潮時代、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一路走來,見證著這個行業的發展。


如今,則有越來越多的年輕剪輯師能夠獨當一面。像已經有過導演經驗的著名剪輯師肖洋(代表作《唐山大地震》)、許宏宇(代表作《七月與安生》),都是80後;如李點石、張琪(代表作《芳華》)等近年來聲名鵲起的剪輯師則是85後,甚至90後也開始嶄露頭角,在《影》中擔任助理剪輯的郜子瑜,就出生於1992年。


此外,在剪輯行業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專業屬性”不強。這並不是說,剪輯師們沒有專業的學院派背景。事實上,還是有相當一部分電影剪輯師都有著專業的影視院校背景,只不過“剪輯”很長一段時間內並沒有作為一個單獨的專業存在,而是一直被歸類於導演專業之中。


拍攝不夠,剪輯來救? | 盤點100位華語電影剪輯師


以國內的北京電影學院為例,直到2005年,導演系才細分出了剪輯這一個方向。這也使得早期導演系出身的人,基本都會剪輯的基本功。


還有很多剪輯師,學的是影視藝術大類中的其他相關專業,比如廣播電視編導、攝影、戲劇影視文學,甚至表演等;其他的也有不少剪輯師其實所學的是和剪輯風馬牛不相及的專業,比如參與剪輯《邪不壓正》的曹偉傑就畢業於計算機專業。


不管是否有專業背景,對於剪輯師們而言,剪輯長片都是一個重新學習和積累經驗的過程。幾乎每個人都得從助理剪輯幹起,只不過途徑不一樣。


拍攝不夠,剪輯來救? | 盤點100位華語電影剪輯師

▲剪輯師林安兒


一類是較為普遍的師徒制,即剪輯師們在入行之初往往會跟隨經驗豐富的前輩剪輯師,學習相關長片剪輯的實戰技巧,並且以助理的身份共同參與到某部電影的剪輯之中。


像早期以剪輯動作片出名的香港著名剪輯師林安兒,最早接觸剪輯就是從麥子善的助手做起,跟著他一起參與了《黃飛鴻》系列影片的剪輯工作,到《太極張三丰》時已經可以獨立剪輯長片。而參與剪輯《絕世高手》等影片的王改改,則是跟著林安兒學習,師徒技藝的傳承就此體現。


內地同樣如此。比如上世紀九十年代,孔勁蕾在北電導演系進修班畢業之後,曾進入北京電影製片廠的剪輯車間做剪輯助理,跟著周新霞、周影等人學習,參與了《陽光燦爛的日子》等影片的剪輯工作,直到1997年成為獨立剪輯師,開始和第六代導演合作。而她自己也是朱琳、錢芳(代表作《匆匆那年》)等人的老師。


拍攝不夠,剪輯來救? | 盤點100位華語電影剪輯師

▲剪輯師孔勁蕾


值得一提的是,周新霞作為北電導演系的老師,像屠亦然(代表作《我和我的祖國》)、李點石等北電畢業的剪輯師,都曾是她的學生。


另一類,則是以團隊協作的方式培養新一代的剪輯人才。業內知名剪輯師們,或是以自由職業者的身份單幹,或是會成立個人工作室、或者與人共同成立影視公司。像早期肖洋就和常洪松合夥成立了天工異彩,許宏宇也和唐德影視共同出資成立了上海翎刻影視,朱琳後來創立了怪獸家,張琪旗下也有幻星文化。


某種程度上,後來進入這些工作室或者公司的員工,雖無師徒之名,卻也有師徒之實。比如,在天工異彩工作的戴宗(代表作《二代妖精》),曾在採訪中聲稱自己就是因他的剪輯指導張為傈的教導(代表作《致青春》)而入門;曾參與剪輯《喜歡·你》的檀向媛,最早加入的是香港著名剪輯師張嘉輝(代表作《戰狼2》)的工作室,後來又加入了許宏宇的團隊,一步一步學習上道。


拍攝不夠,剪輯來救? | 盤點100位華語電影剪輯師

▲剪輯師許宏宇


總而言之,不同於短片剪輯,電影長片剪輯是一項工作量特別繁重的工作,因而往往需要助理剪輯,這也給一些剛入行的新人提供了練手機會。區別在於,有的人可能上手快,兩三年就能順利出師,獨立剪輯一部長片,有一定經驗之後就能成為剪輯指導。當然,其中成敗也得看機遇。


拍攝不夠,剪輯來救? | 盤點100位華語電影剪輯師

站在客觀視角梳理素材

助力影片提高5%—10%的品質


那麼,對於一部電影而言,電影剪輯師的作用到底是什麼?


在知乎上也曾有網友發出疑問,剪輯師是否只是導演意圖的完全執行者,相當於“工具人”的角色?這大概是很多人對於電影剪輯師的誤解。


不可否認,國內有很多導演都很懂剪輯技術。跟張藝謀、甯浩都有過長期合作的杜媛,就曾坦言他們完全可以自己去剪片子。像姜文,則幾乎是每部自己的影片都會深度參與到剪輯工作之中,其他的諸如吳宇森、徐克、婁燁、曹保平、王全安、丁昇等導演,也都偶爾會在自己執導的影片擔任剪輯。


事實上,一名優秀的導演必然得懂剪輯技術,畢竟藝術是相通的。即便如此,導演們還是會找專業的剪輯師來負責這項工作,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剪輯師們能夠站在一個客觀的角度,給導演提供一個新的視覺切入點,避免他們因為過度熟悉素材而喪失應有的判斷力。


如徐皓峰,此前因為資金受限,在其執導《倭寇的蹤跡》《箭士柳白猿》兩部影片之時,都是既當導演,又當剪輯,直到《師父》才請來了專業的剪輯師進行聯合剪輯。


拍攝不夠,剪輯來救? | 盤點100位華語電影剪輯師

▲《師父》海報


對此,他坦言,“剪輯師能夠給導演很大的幫助,他可以提供另外的審美,或者說另外的價值體系。哪怕他跟你的差距非常大,但是你先讓他剪著,他會賦予導演一個重新看待自己素材的眼光和機會。”


誠然,如其所說,電影剪輯師們是在一個專業的維度內幫助導演更好地完成影片。對於剪輯的魔力,外行人即便說不清楚門道,但從《無極》到《一個饅頭的血案》之間的轉變,也可見其厲害之處。


一般來說,剪輯師們在面對電影素材時,首先會判斷影片的類型,然後採取不同的剪輯方法,比如有的影片可能以表現情節為主,有的影片適合深挖內心。以此,在素材的基礎上,通過重新解構故事、梳理人物關係來完整影片敘事,從而確立影片的主題和風格。


必要時候,剪輯師們也會通過剪輯技術,來改變影片原來的氣質。比如楊紅雨在幫王小帥剪《闖入者》之時,就用了一種懸疑片的節奏去剪;同樣的,在處理《白日焰火》之時,她也是在節奏上做了調整,突出了故事的懸疑性,顛覆了影片原本緩慢、沉悶的文藝片屬性。


拍攝不夠,剪輯來救? | 盤點100位華語電影剪輯師

▲《白日焰火》劇照


不難發現,一個好的剪輯,正如許宏宇曾在採訪中所說,“能夠讓影片的品質提高5%—10%。”也正因此,在業內也有一個不成文的預測定律,剪輯獎被稱為“小最佳劇情片”,若是一部影片能夠拿下最佳剪輯獎,那麼,其獲得最佳劇情片獎的概率更高。


而剪輯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夠很好地隱藏在影片之中,化風格於無形,讓觀眾看不出剪輯的痕跡。


和攝影師一樣,導演和剪輯師之間也會形成某些較為固定的搭檔。比如早期王家衛的影片中,不僅僅有攝影師杜可風的身影,也少不了張叔平的功勞——他不僅僅是美術指導,也是一名出色的剪輯師。


拍攝不夠,剪輯來救? | 盤點100位華語電影剪輯師


此外,像侯孝賢的影片,廖慶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畢贛的兩部影片,都是由秦亞楠操刀剪輯;姜文的剪輯師,從張一凡、曹偉傑到張琪都是合作多次;張藝謀,除了杜媛之外,也多次和孟佩璁,以及他的女兒張末合作;屠亦然,幾乎成了國產喜劇片的金剪刀手;張嘉輝,則是很多國產大製作影片的首選。


對於導演而言,和相熟、相知的默契搭檔合作,能夠降低溝通成本,碰撞出更多的靈感火花,顯然能夠事半功倍。但對於剪輯師而言,他們的任務並不是拘泥於某個導演或某種類型,而是能夠根據不同的片子,用不同的手段來凸顯導演的風格。


如同周新霞所言,“剪輯師的任務是把自己藏起來,把導演的個性凸顯出來。”某種程度上,剪輯師正是導演和觀眾之間的一座橋樑,以綠葉的身份,幫助導演更好地完成影片。


拍攝不夠,剪輯來救? | 盤點100位華語電影剪輯師

入行易、深耕難

剪輯師的重要性和身份的多樣性


大概是由於國產電影市場的不斷擴張,可以看到,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從事電影剪輯相關方面的工作。這也形成了上文所說的電影剪輯師年輕化的趨勢。


也正因此,電影剪輯師的門檻似乎正在降低。一方面,從現實來看,確實有此跡象。隨著電腦技術和教育途徑的不斷髮展和擴充,很多非專業出身的有志者,只要耐心通過一些剪輯相關技術的培訓課程,認真學習,運氣好些,再遇上一個願意帶的老師,想要入門並沒有太難。


另一方面,對於剪輯來說,入行容易,深耕難。要想在行業內得到認可,需要的不僅僅是操作技術。以老一輩的剪輯師為例,他們都是從膠片時代走來的一群從業者,曾經面對的電影素材是珍貴的萬尺膠片,擺在眼前的是複雜嚴謹的一道道工序,剪輯片子也需要手搖剪片機。


拍攝不夠,剪輯來救? | 盤點100位華語電影剪輯師

▲《八月》劇照


因而,他們對於電影有一種天然的敬畏心,關於電影製作的各方面知識大體也都有涉獵。事實上,成為一名優秀的剪輯師,會的肯定不只是剪輯這一門技術,如同此前屠亦然在採訪中所說的,剪輯師需要“懂構圖、懂聲音設計、懂表演,也得懂編劇”。


除此之外,也有很多剪輯師除了必要的日常拉片之外,喜歡閱讀文學作品、看話劇、看展等活動。對於他們而言,這些活動都有利於提高自我的審美修養,只有全方面提高了自己的綜合素質,才可能更好地理解一部電影,同時和導演也能有更好的溝通,從而以更專業的角度去利用剪輯技術,挖掘出電影隱藏的那一面。


不可否認,無論水平高低,如今剪輯師們的存在感越來越強。比如,現在很多電影都會把後期的剪輯工作前置化,即影片開拍了,負責現場剪輯的工作人員——通常是剪輯指導的助理剪輯師,大致就會把當天的戲份剪輯成粗剪版本,當然,也會有專門的現場剪輯師負責。


而像《我不是藥神》等影片的剪輯師,更是在劇本階段就已經參與其中了。誠然,剪輯工作的提前,會讓導演在前期的籌備和正式拍攝中避免出現一些邏輯性問題,更有利於畫面的連貫性和影片整體氣韻的形成。


拍攝不夠,剪輯來救? | 盤點100位華語電影剪輯師

▲朱琳在《我不是藥神》片場


當然,也有另外一種情況凸顯了剪輯師的重要性。比如由於前幾年資本的大量湧入,一些影片趕著熱潮在沒有充足的準備之下就匆忙開機,不夠專業的製作流程導致了影片質量不佳,這個時候就會希望剪輯能彌補前期拍攝的不足。


不少剪輯師也在採訪中提到過此類現象。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若是一部影片在劇作、拍攝等方面出了很大的疏漏,即使技藝再精湛的剪輯師,其實也很難挽救,只是讓它不那麼露拙而已。這也是為何我們在翻看一些金牌剪輯師的作品序列中,也會偶爾出現幾部大眾所認為的“爛片”的原因。


而一個成熟的、經驗豐富的剪輯師,更大的作用,在於能夠利用他們的經驗來幫助那些年輕導演。比如張大磊導演的處女作《八月》一開始曾入圍First青年電影展,但並沒有獲獎;之後經過臺灣資深剪輯師廖慶松的細微調整,影片呈現了不一樣的氣質,並在後來獲得了金馬獎的肯定。


拍攝不夠,剪輯來救? | 盤點100位華語電影剪輯師

▲剪輯師廖慶松


像這樣的例子並不少。正如剪輯師的存在是為影片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他們自己身上也有著很多可能性。


比如有不少電影剪輯師同時也貢獻了一些經典的電視劇作品,像曹偉傑就曾擔任當年的大熱劇《人民的名義》的剪輯指導;經典諜戰劇《潛伏》出自周新霞之手;美版《甄嬛傳》就由麥子善帶著王改改重新剪輯完成。


想來,隨著電視劇行業越來越追求“電影質感”,若有合適的機會,免不了有更多的電影剪輯師們下場,畢竟不同的領域,總會觸發更多新鮮的體驗。


除此之外,有的剪輯師同時也是優秀的攝影師,比如和婁燁合作多年的曾劍,和韓寒合作多次的白玉俠;如前文所述的張叔平則同時也是著名的美術指導。


當然,也不乏有剪輯師拿起導筒,嘗試當導演。年老的如麥子善、廖慶松,年輕的如許宏宇、肖洋、魏楠、張末等,都曾以導演的身份亮相。也有一些剪輯師正在後繼者之路上。


無論導演的作品水準如何,這其中有些人可能會就此轉型,走上導演之路,也有些人還是會回到剪輯師的崗位之上。不管怎樣,身在影視行業內,能夠用自己的技術和能力為電影事業出一份力,那就是值得被關注和記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