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雕英雄传》中“桃花岛”意象的文化内涵


桃花意象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它活跃在诗、词、文、赋、小说甚至是神话传说中,承载 了文人骚客诸多美好的遐想。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以下简称为《射》)中塑造的桃花岛,亦属此类意象, 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蕴。


《射雕英雄传》中“桃花岛”意象的文化内涵




一、桃花人面——美丽、青春的桃花岛主黄蓉


关于桃花岛的名称,《射》有具体的交代,“桃花岛之名,在于当年仙人葛洪在岛上修道,仙去时在石 上泼墨,墨水化成一朵朵桃花之形,遗留不去。”岛上本无桃树,黄药师定居后,才大种桃树。金庸以“桃花岛”命名,不仅不负遍岛桃花的盛名,且满足了读者对这座东海小岛的美好幻想。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桃花的色系属粉色系,给人以鲜活艳丽之感。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关于桃花的描写,可追溯到《诗经·周南·桃夭》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描摹朵朵桃花盛开时的灿烂夺目,桃 枝姿态婀娜的情景,并以茂盛鲜艳的桃花象征少女的活泼美丽、青春绽放。


《射雕英雄传》中“桃花岛”意象的文化内涵


桃花岛黄药师之女黄蓉正当 韶龄,如盛开的桃花般具有活力。桃花岛上娇艳欲滴的桃花,与她曼妙俏丽的容颜,确有相似之处。岛中的桃花正是象征着容颜绝丽,青春活泼的少女———黄蓉。




二、 桃木驱邪与桃花岛的纯洁美好


1. 桃木的避邪功能



中华文化有关桃木避邪的风俗,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神茶、郁垒两兄弟用桃枝打鬼的故事在古神话的经典文献《山海经》中就有记载。后来民间将桃木刻制成不同的形状摆放于家宅前,希望可以祛除恶鬼,保家宅平安,这就是最早的门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赐福镇宅君”- 钟馗,专门驱鬼降魔。他的形象也被人们制成各种艺术品摆放在大门口,以驱逐鬼恶,获得平安。钟馗手中所持的杀鬼武器,正是 桃木剑。此外,古时新娘拜堂时也要准备桃木弓箭,目的是防止将邪气带进门,巩固喜气。金庸笔下的 桃花岛种满桃树也是为了避邪驱恶。桃树避邪的功能具体到桃花岛,又有其独特的表现。




2. 避人邪,守护桃花岛这片净土



桃花岛是舟山东海的一座孤岛,桃树遍布,仿佛一块净土。如果说岛上遍布的桃树是为了避开鬼 邪,那么岛上独有的桃花阵则是为了避开人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有许多优秀的 结晶,周易八卦便是其中之一。


八卦变化无穷,包罗万象,千百年来八卦被用在占卜、看风水、化煞气等 方面。书中第一回借曲三哥之口为桃花岛主做了简介“天下尽有聪明绝顶之人,文才武功,琴棋书画,算 数韬略,以至医卜星相,奇门五行,无一不会,无一不精!”黄老邪不喜为封建虚礼所拘束,精研奇门之术, 岛上格局布置自是与别处不同。桃花岛构筑奇特,乾坤倒置,阴阳变化莫测“在桃花岛,禁人的所在反而 在乾上兑下的‘履’位,取其‘履道坦坦,幽人贞洁’之义”。若非熟客,尽不知走向何处。


《射雕英雄传》中“桃花岛”意象的文化内涵


这一机巧的布 置,让很多人上岛而不能入岛,最终知难而退。人们对桃花岛的印象除了岛上种满桃树,以及住着杀人 不眨眼的黄老邪和古灵精怪的黄蓉之外,再无其他。心里虽然对这座飘在舟山东海的孤岛感到好奇,但 闻之已令人丧胆,哪里还敢前往观景呢?这一点,也让桃花岛上的文化意蕴更加丰富。




3.自由逍遥的仙境



桃树是仙境中常见之树,古代神话中王母的蟠桃使人长生不老的功效更是赋予了桃源明显的仙境内涵,并为多数文人所接受。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影响使神仙信仰深入人心,志怪小说空前盛行。南 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记载着刘晨、阮肇二人误入天台山桃源引发的一场逍遥故事。


另外陶渊明《桃花 源记》也是受这种文学风气影响的产物。文章由桃花导入,笔调清新流畅,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安宁和平 的理想社会。作者俨然将桃花源视为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这里没有战争,没有压迫,有的只是人们逍 遥自在的生活。这些例子都赋予了桃花意象自由逍遥的内蕴。


《射》中郭靖陪同黄蓉上岛时,对桃花岛之景初有交代。“船将进岛,郭靖已闻到海风中夹着花香,远 远望去,岛上郁郁葱葱,一团绿,一团红,一团黄,一团白,繁花似锦”。


郭靖正为此陶醉,赞不绝口时,黄 蓉道:“这时候是夏天,好多花都谢了。若在阳春三月,岛上桃花盛开,那才叫好看呢”。黄蓉自小见惯了 这些花草,自然不以为意。但对郭靖,一个从未入过桃花岛的人来说,纵是残花败景,也是世间少有的。 况且岛上布置机巧,奥妙无穷,景色绝佳。


《射雕英雄传》中“桃花岛”意象的文化内涵


再品桃花岛之茶,“茶色碧绿,冷若雪水,入口凉沁心脾”。黄老邪虽性格怪癖,但在生活品味上别具 一格,不落俗套,自是能将桃花岛经营得不似凡间之物。洪七公当即说道“世人常言道:做了三年叫化, 连官也不愿做。药兄,我若能在你这神仙世界中住上三年,可连叫化也不愿做啦!”


洪七公足迹遍布江湖,一生了无牵挂,不受拘束。到了桃花岛他能说出这番话,虽有几分场面之嫌,但仍可见桃花岛上生活 之逍遥自在不是外界能比的。金庸将“桃花岛”描写得如此美丽别致,烘托了岛主超脱凡尘的气质,勾起 了外界无限遐想。



三、金庸笔下的“桃花岛”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之对比


金庸笔下的“桃花岛”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都塑造了一个关于桃花、桃树意象的人间仙境,但蕴 含了作者不同的个人理想。




1 . 桃花是郭黄爱情的象征,桃花岛是郭黄二人的爱情城堡



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中记载着刘晨、阮肇的故事。此时,桃花源已不仅仅是世人理想中的和平安 宁的社会,而是象征着爱情的桃花源。


《射雕英雄传》中“桃花岛”意象的文化内涵


郭黄的爱情有目共睹,但在遇到黄蓉之前,却与华筝有婚约在先。他为人耿直,言出必行,若悔婚会 让他良心不安。但他离不开深爱的黄蓉,权衡再三,终于下定决心:“蓉儿,就算天塌下来了,我也在桃花 岛上陪你一辈子!”《射》中,入岛的人极少,更别提普通百姓。他有心让二人的爱情在桃花岛开花结果, 不管世间纷扰,自由自在。可以说桃花岛的设置是金庸先生为女儿和女婿设置的爱情城堡。




2.桃花源是理想社会的象征,是为广大贫苦农民营造的人间天堂



《桃花源记》让我们看到一个画面和谐的世外桃源。桃花源景色绝美,人们生活宁静。它存在的初 衷是为了躲避战乱,任凭外界朝代更迭,他们仍保持着先秦的样子。“桃花源”是理想社会的象征,是千 百万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农民心之向往、无限憧憬的地方。陶渊明正是借这远离尘嚣的桃源之乐来化解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痛苦,这就是创作《桃花源记》的思想意图。


《射雕英雄传》中“桃花岛”意象的文化内涵


再看《射》中桃花岛上的一并哑仆,本是十恶不赦的恶人,黄老邪割其舌并控制为奴,这便有了阶级 之分。郭黄的世界里,只有爱情,他们不用为生计发愁,也免受日常琐事的烦扰。因为这些仆人的存在, 使他们更逍遥。而桃花源中人们自食其力,众生平等,断无奴仆一说。


桃花岛也给海边人留下不堪的印 象,不仅黄老邪杀人不眨眼,黄蓉亦飞扬跋扈,海边人人畏惧,可见桃花岛之恶名由来已久。我们把“桃 花岛”等同于“桃花源”,因为二者都是避世的世外桃源,但作者设计的理念意图大不相同。


总之,桃花岛的意象内涵丰富多彩,经金庸先生加工润色之后,更具特色。作为文学意象出现在桃花岛上的桃花内涵多重,它既是黄蓉的青春美丽与生命活力的映衬,又是桃花岛纯洁美好的反射。


桃树 避鬼除恶,桃花阵迷惑来者,守护桃花岛的平安与纯净。桃花岛是自由逍遥仙境的象征,同时桃花岛又 是郭黄爱情的城堡,它既象征着二人甜蜜的爱情,又是二人结合后赖以生存的场所。桃花岛的存在并不 兼济天下苍生,这与陶渊明笔下美好宁静,象征贫苦百姓心中理想社会的“桃花源”有所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