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笑嚴監生:怎麼不學學他的“剔燈芯精神”?

《儒林外史》裡有個嚴監生,家資充盈,但生性摳門,彌留之際,口已不能言語,伸著兩根指頭就是不肯斷氣。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媽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勸,但都沒有說中。

世人都笑嚴監生:怎麼不學學他的“剔燈芯精神”?

最後還是他的老婆趙氏走上前道:“爺,別人說的都不相干,只有我曉得你的意思!你是為那燈盞裡點的是兩莖燈草,不放心,恐費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莖就是了。”直到趙氏挑掉一根燈草,他才“長舒一口氣,竟也死去”。

世人都笑嚴監生:怎麼不學學他的“剔燈芯精神”?

如此摳門、吝嗇的形象,在歐洲文學長廊中還有四個經典人物形象,他們年齡相仿,脾氣相似,有共性,卻有不同,身上帶著鮮明的個性特徵。比如潑留希金的迂腐、夏洛克的兇狠、阿巴貢的多疑、葛朗臺的狡黠,都與咱們中國的吝嗇鬼——嚴監生一樣,成為文學中不朽的人物。

這個葛朗臺可是個佔有狂,他的眼裡只有金子,看到金子就要佔有,這便是他的執著狂。他搶奪女兒的純金梳妝匣,像老虎一樣撲向睡著的嬰兒。

世人都笑嚴監生:怎麼不學學他的“剔燈芯精神”?

他擔心女兒分去他手中一部分家財,“在女兒面前打哆嗦,”完全失去了常態。晚年患了“瘋癲”,只能坐在輪椅上靠人推來推去,但他還親自看藏著金子的密室。

教父給他做臨終法事,他竟想把鍍金的十字架一把抓在手裡。他臨死時最依戀的不是唯一的女兒,而是將由女兒繼承的那筆財產,並吩咐女兒要好好代為管理,等到她也靈魂昇天後到天國與他交帳。這傢伙,死了也不許女兒花他的錢。

世人都笑嚴監生:怎麼不學學他的“剔燈芯精神”?

初讀這些書,很為這幾個“大神”而感到可笑,但細細口味,卻也砸吧出了一些意思。嚴監生其人很可笑,錢財充盈,竟也在乎兩根燈芯。然而仔細思量,他還真有值得稱道的一面。

其實現實生活中,“小氣”、“摳門”只要合情合理,難道就不能與節儉歸為一類?更多的時候,節儉就是事業成功的前提。古人不是也說:“天下事,無不成於節儉敗由奢靡”麼!就拿近代事業上成功者來說,也有那麼幾個就很有點“剔燈芯精神”。

世人都笑嚴監生:怎麼不學學他的“剔燈芯精神”?

日本的松下公司,曾在世界著名企業中排行名列第12位。按說人家該不會缺“兩根燈芯”,但為了節水,總裁松下幸助之卻每個馬桶裡塞兩塊磚頭,以便節水。

世人都笑嚴監生:怎麼不學學他的“剔燈芯精神”?

洛克菲勒集團,在六十年代已經是美國的頭號鉅富,但給子孫的零花錢卻以美分相計,並且還需要在幹完一定家務活的基礎上,他們的“摳”與嚴監生相比,又過之而無不及。

世人都笑嚴監生:怎麼不學學他的“剔燈芯精神”?

一代偉人毛主席,一生艱樸,內衣內褲都打滿了補丁,腿稍伸長一些就會“露餡”,以至於接待外賓時,工作人員常要提醒他不要翹腿,以免“家醜外揚”;周總理,泱泱大國總理,卻勤儉無比,就連掉在桌上的米粒他也撿起來吃掉。

世人都笑嚴監生:怎麼不學學他的“剔燈芯精神”?

如今國富民強、國泰民安,但還遠遠沒有達到“花錢如流水”、“想怎麼花就怎麼花”的程度,可是,無論是公是私,擺闊鬥富、奢侈淫逸之風日漸盛行。

他們以“霸王宴”、“黃金餐”相互競爭,視艱苦奮鬥如守舊,把揮霍浪費看作瀟灑當作派頭。住,非“五星”賓館不住;食,非“八珍”不啖。公費旅遊如過江之鯽,公款賭博一擲千金,轎車直逼“世界水平”……這種王愷、石崇的花法,就算有個金山銀山,早晚也會坐吃山空。

世人都笑嚴監生:怎麼不學學他的“剔燈芯精神”?

“摳門”也好,“勤儉”也好,只要不拿有限的家底去擺闊,去“乞丐跟龍王鬥寶”那就是好事,學學“嚴監生”又有何妨?把大吃大喝改成吃頓便飯豈不也是節省?坐國產的公務車就不能下鄉為民解困?出國“取經”,一人能完成任務何必又要扯上一群?開會出差,能直來直去又何必繞彎子兜風?

世人都笑嚴監生:怎麼不學學他的“剔燈芯精神”?

“摳門”(這裡並不是提倡吝嗇),在符合自己實際消費水平情況下去做任何事情,都能為眾人接受,凡事簡辦精辦,實則是國之大幸,民之大幸。


姑且慕容,在文字的海洋中摸索著前進文學新人,散文詩歌散見於報端,終於大成;我手記我心,不問前程;遵章守紀,率性而為。喜歡,點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