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遠非“打一針”那麼簡單。

一年5000多萬臺手術,只有7萬多名麻醉醫師;手術量年增長10%,麻醉醫師人數卻只增長5%……隨著群眾對醫療服務需求不斷增加,我國麻醉醫師不足的窘境愈發凸顯。

  專家表示,麻醉醫師的工作關乎手術病人的生命安全,遠非“打一針”那麼簡單。“麻醉”這個詞,其實只能概括麻醉醫師工作內容的很小一部分。

  術前的評估和準備、術中的用藥和液體管理以及維持生命體徵正常、術後的鎮痛和預防嘔吐……隨著學科發展,麻醉醫師的職責早已不只是使患者在手術中不痛、安全,還包括讓患者術後活得更長、更體面。

  “近年手術量每年大概增長10%,但麻醉醫師數量每年大概只增長5%,遠遠趕不上手術量的增速。”中國醫師協會分娩鎮痛專家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米衛東說,在無痛胃腸鏡、分娩鎮痛等舒適化醫療項目中,麻醉醫師也非常短缺。

  京城一家三甲醫院的麻醉醫師坦言,麻醉科要對接整個醫院的手術,一個人一天七八臺也是常有的事。“進入手術過程後一刻都不敢放鬆,患者體徵一旦出現絲毫異常,我就會像彈簧一樣‘嗖’地一下彈起來。”

  不僅如此,麻醉收費較低,麻醉醫師的價值得不到應有體現,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麻醉醫師被誤解為“邊緣角色”。

  在各種因素制約下,我國麻醉醫師“供不應求”。官方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醫療衛生機構住院病人手術人次高達5595.71萬,麻醉醫師只有約7.6萬人。我國每萬人擁有麻醉醫師約0.5名。如果按照發達國家每萬人需要約2.5名麻醉醫師的標準,我國至少還需配備27萬名麻醉醫師。

  “手術治病,麻醉保命” 麻醉工作越來越重要。“沒有麻醉醫師給外科醫生保駕護航,外科醫生很難乾淨而漂亮地完成一臺手術。”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吳新民表示,麻醉醫師對於手術的成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是非常重要且關鍵的角色。

  米衛東介紹,外科手術中,病人的心率、呼吸、血壓等生命體徵數據可能瞬間變化,這就需要麻醉醫師用血管活性藥、調整呼吸參數等手段進行調節,以確保病人能夠在手術創傷的“打擊”下活下來、活得好。

  “麻醉醫師好比開著民航客機的機長,而在長途飛行中遇到的強氣流、強電磁干擾好比手術造成的各種創傷。”米衛東說,麻醉醫師要確保這架飛機能排除干擾,平安飛到終點。

  “麻醉醫師最厲害的本事不是給藥,而是在出生不久的嬰兒、耄耋老人等身體脆弱的病人接受胃癌手術、骨折手術、不做就會失去生命的手術時,能讓他們好好地活著。”米衛東說,即使不是危重病人或危急情況,麻醉醫師技術的好壞也與患者術後的生活質量密切相關。

  吳新民舉例介紹,麻醉結束後的肌松藥殘留現象,對病人生命構成嚴重威脅,而特異性肌松拮抗藥可以快速逆轉肌松且副作用少,從而改變臨床麻醉的做法和思路。據瞭解,日本2010年就已批准特異性肌松拮抗劑舒更葡糖鈉上市,2011年將其納入醫保,使日本率先進入“沒有肌松殘留的時代”。

  “病人安全性得到很大保障之餘,也極大地節省了麻醉醫師守護病人的時間,提升了麻醉科的效率,從而可以服務更多病人。”吳新民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