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寫了一首詩,大臣看了雙腿發軟直打哆嗦,還阻止了一場陰謀

豫薦你/文

武則天寫了一首詩,大臣看了雙腿發軟直打哆嗦,還阻止了一場陰謀!

武則天寫了一首詩,大臣看了雙腿發軟直打哆嗦,還阻止了一場陰謀

年輕時的武則天,靠一首情真意切的詩歌《如意娘》,成功打動李治,實現人生的逆襲。

武則天六十七歲稱帝,文武百官難免不服,紫薇城裡暗流湧動,大臣們醞釀著一場陰謀。對此,武則天已洞察一切,於是,她不動聲色地寫了一首詩,大臣們看了雙腿發軟直打哆嗦,這場陰謀也終於被扼殺在搖籃之中。

有人說這是武則天的詩中充滿了霸氣,沒錯,古往今來,霸氣的詩歌很多,但這種霸氣還是有區別的。綜合來看,詩中的霸氣,可以分為這三種類型:

說得出,卻做不到;說得出,也做得到;做得到,但不說出來。

文人詩中的霸氣:說得出,卻做不到


武則天寫了一首詩,大臣看了雙腿發軟直打哆嗦,還阻止了一場陰謀

文人詩中的霸氣,說得容易,做起來難,更多的是一種無能狂怒,是一種精神寄託,一種發洩,一種求不得。

《俠客行》

唐:李白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劍客》

唐:賈島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江城子密州出獵》

宋:蘇軾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破陣子》

宋:辛棄疾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這些詩詞讀來雖覺霸氣,但是聯想到這些人的身份,不免覺得他們這樣寫,不過是自欺欺人,聊以自慰罷了,古代也有祖訓律例,害人也得償命。所以那誰,李白兄、賈島兄,放下劍,有話好好說。東坡兄、幼安兄,別幻想了,現實點沒什麼不好。

他們比文人霸氣:說得出,也做得到


武則天寫了一首詩,大臣看了雙腿發軟直打哆嗦,還阻止了一場陰謀

他們詩中的霸氣,說得出來,就做得出來,那叫真的霸氣,彰顯的是強者對弱者的藐視,氣吞山河,主宰一切。

《不第後賦菊》

唐: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相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示僧》

明:朱元璋

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

老僧不識英雄漢,只管嘵嘵問姓名。

是不是看上去霸氣十足?詩中的他們,強大到可以主宰別人的命運,現實中也可以。“順我者昌,逆我者死”。不過霸氣歸霸氣,但實在寫的太過血腥,太過直白,動不動就大開殺戒。這種霸氣,未必使人屈服。

武則天比他們更霸氣:做得到,但不說出來


武則天寫了一首詩,大臣看了雙腿發軟直打哆嗦,還阻止了一場陰謀


武則天比他們更霸氣,因為她詩中的霸氣,是做的出來,但卻不說出來。她的詩中不帶一個殺字,卻殺機四伏,霸氣十足,讓人看了不寒而慄,冷汗直流。

一代女皇武則天,和女子相比,她是當之無愧的霸氣第一;和皇帝作比較,她的霸氣也絲毫不遜任何男皇帝。她完全可以殺死所有人,但是她不這樣做,她要做的就是讓人屈服在她的“石榴裙”下。

武則天寫了一首詩,大臣看了雙腿發軟直打哆嗦,還阻止了一場陰謀

和前面兩種相比,顯然武則天的境界更高一層,看破,卻不說破。

真正的霸氣是“誅心”。

臘日宣詔幸上苑 / 催花詩

唐代:武則天

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

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

這首詩的意思是說,明日早朝過後,朕要親臨上林苑賞花,爾等火速報與春神知曉。花必須連夜綻放,莫要等到曉風吹來。

“火速”突出了事情的緊迫、“須”字的運用,是一種命令的口氣。整首詩歌一氣呵成,易懂而不俗,盡顯皇者之氣,非地位至高者不能為之。

一首詩巧妙化解危機


武則天寫了一首詩,大臣看了雙腿發軟直打哆嗦,還阻止了一場陰謀

這首詩作於武則天即位的第二年,臘月,紫薇城有大臣意圖謀反,乍稱百花盛開,邀皇帝武則天駕臨上林苑賞花。

他們的圖謀怎能瞞得過武則天呢?此時的武則天,早已不是當年哭哭啼啼,寫《如意娘》的柔弱女子,此時的她,命運已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夜晚,武則天苦思,大開殺戒,恐眾人不服,自己當皇帝才一年有餘,實非良策。她心生一計,將計就計,寫下此首霸氣沖天的“催花詩”,並以此為詔,派人宣告上林苑。

武則天寫了一首詩,大臣看了雙腿發軟直打哆嗦,還阻止了一場陰謀

上天似乎也有意幫助武則天,第二日,各種各樣的花,競相開放。群臣無不駭然,再細品詩中之意,都驚出一身冷汗,原來他們的陰謀,女皇早已知曉。就這樣,一場蓄謀已久的陰謀,被一首詩歌巧妙的化解了。

一首“催花詩”,不動刀兵,摧毀了一場政治陰謀確有其事。唐代計有功的《唐詩紀事》載:“天授二年臘,卿相欲詐花發,請幸上苑,有所謀也。許之,尋疑有異圖,乃遣使宣詔云云。於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鹹服其異。”

武則天和牡丹的傳說


武則天寫了一首詩,大臣看了雙腿發軟直打哆嗦,還阻止了一場陰謀

對這件事,民間還有一個傳說,說武則天作完“催化詩”的第二天,百花攝於女皇威嚴,一夜綻放,唯獨牡丹抗旨不尊。女皇一怒之下,將牡丹貶至洛陽。

沒想到洛陽一到牡丹,就昂首怒放,似乎非要和女皇作對。武則天怒火中燒,就命人燒死牡丹。牡丹雖被燒焦,待到第二年的春天,反而開的更勝。

後人稱讚牡丹這種不畏強權,英勇不屈的性格。慢慢的,牡丹越來越被人認可,後被稱為“國花”。

其實,這種民間故事,是缺乏嚴謹的,可謂說是漏洞百出。因為武則天去賞花的上林苑,又稱神都苑,原本就在洛陽城中,它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皇家園林,牡丹也一直種植在其中,所以這個故事,是不可能發生的。

結語


武則天寫了一首詩,大臣看了雙腿發軟直打哆嗦,還阻止了一場陰謀

武則天這首詩,就連後人讀了,也無不感慨,無不毛骨悚然,但也不得不佩服武則天的智慧。通過一首詩,巧妙化解了矛盾,又不失皇帝尊嚴,彰顯王者霸氣,古往今來,能做到者,唯女皇武則天一人而已!

你還知道哪些霸氣的詩歌?歡迎在留言區評論,來和這首“催花詩”一較高下!

很高興遇見你,我是“豫薦你”,帶你欣賞詩詞的美好,把詩詞背後的故事講給你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