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看,知道快樂的學霸要怎麼養成嗎?

父母必看,知道快樂的學霸要怎麼養成嗎?

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現在哪怕孩子不出家門,也可以坐在電腦面前在線聽課,很少有孩子願意補課,大部分都是一種被動行為。

而如果在大學,如果不會主動學習,很有可能過去12年的義務教育都是一陣雲煙,也就是說有可能畢不了業拿到肆業證,也有可能堪堪畢業了,卻發現白過了四年。

父母必看,知道快樂的學霸要怎麼養成嗎?

有人說這個社會上,20%的人控制著80%的人,這20%往往都是主動型人格的人,他們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為什麼而奮鬥,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充滿著熱情、激情還有活力。

被動型人格的人往往不容易活得快樂,他們在過去的人生中被推著往前走,總沉浮在被淘汰的焦慮裡,卻也不想也不敢主動踏出那一步,勇敢走出去。對於那些不想做的事情會突然焦慮和生氣,明明有很多不滿,但沒辦法正確的表達出來,只能憋在心裡,怨天尤人。

刨除什麼功成名的場面話,就最簡單的話來說,主動型人格的人往往會比被動型人格的人更加快樂,因為他們有明確的目標和生活寄託。

父母必看,知道快樂的學霸要怎麼養成嗎?

雖然我們從小學習“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但依然比不過一句“不吃飽,哪有力氣減肥!”

要知道,人往往一輩子都是習慣的奴隸。

所以真正的教育不是把孩子的手抓的多緊,而是放手以後,他依然知道路要怎麼走。我要給孩子多大年紀的時候就具備多少知識,而是要讓孩子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父母必看,知道快樂的學霸要怎麼養成嗎?

優秀,不是知識填充。

而是出於主動的知識學習。

好的教育,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父母必看,知道快樂的學霸要怎麼養成嗎?

那些看起來很無聊的知識,真的對生活毫無幫助嗎?

比如會發現如果你告訴周圍的人,冬天的在有太陽的大梅沙是非常的暖和的,會收穫許多驚訝的表情。但其實,我們初中都學習過一個知識點,叫做比熱容。而往往人們都會認為冬天的水更冷些,那是因為我們習慣了使用自來水。

當南方人看見用棉被包住冰的時候,一大半的人會有強烈的疑惑,這樣不會讓冰塊更快的融化嗎?但我們都學習過什麼是保溫,溫=溫度,冷熱都是溫度。

我們學習的知識往往被一句話概括,我們學習的東西可能一輩子也用不到,而實際上,是因為沒人教導過我們將自己所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由“經驗”得到結果,往往不一定是正確的。

STEAM教育是通過設計出與任務解決相關聯的一系列學習和實踐活動,恰恰就是脫離“經驗”總結,讓孩子經歷有目的、有意義、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過程。

雖然學齡前的孩子還不具備完全瞭解這些知識的能力,但學齡前兒童學習STEAM也是非常重要。

亞里士多德說:“人的行為總是一再重複。因此,卓越不是單一的舉動,而是習慣。”巴菲特說:“習慣是如此之輕,以至於無法察覺,又是如此之重,以至於無法掙脫。”葉聖陶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父母必看,知道快樂的學霸要怎麼養成嗎?

驅動孩子主動學習的往往是因為興趣使然,孩子會熱衷於遊戲,因為遊戲讓他產生了興趣,遊戲的勝利給他帶來了成就感。比如像小心這樣的遊戲渣,手機里根本就沒有遊戲這種東西的存在。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我們應該有意識的引導他主動探索,讓孩子先產生興趣,再主動探索,當他從這些事物中獲得成就感,開始堅持這麼做的時候,主動學習的習慣就養成了。

STEAM教育的優勢在這裡,不以某一科為前提,而是以跨學科目的方式去讓各個學科之間產生“糾纏”從而瞭解“真相”,探索的樂趣被體現出來。等到有了結果結論後,帶來的成功感遠遠比背下來一個方程式來的大,因為孩子探索的“事物”是有規律的親身體驗,邏輯記憶的方式學習的知識一定會比機械記憶清楚明瞭地多,當他們在傳統教育的課本學習中產生疑問,習慣會驅動他們使用自己最熟悉的方式,去了解知識,實踐的能力就會讓他們更輕鬆有效的完成課業。並且這種方式能夠保留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孩子擁有更多可能。


父母必看,知道快樂的學霸要怎麼養成嗎?

3-6歲是給孩子養成習慣的好時機,因為這一段時間是給孩子養成習慣的時期,從幼兒時期開始培養培養他們的主動性,鼓勵他自己自己去做一些事情,承擔一些責任,養成閱讀和找答案的習慣,到了小學就會發現,孩子可以自己起床穿衣上學,回家可以自覺完成作業,還會有充分的時間用於他自己的興趣娛樂上。而在這個時期沒有養成這樣的習慣的孩子,往往會認為上學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他是被迫坐在教室裡讀書的,回家以後原本不用兩個小時就能完成的作業,他們晚上11點也完成不了,最後失去了娛樂和遊戲的時間,從而更加討厭學習,惡性循環。

所以,良好的學習方式和生活習慣,才是唯一輕鬆快樂的學習的方法。

讓孩子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才是“學霸”養成的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