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十三篇菁華,說盡用兵要點

《孫子兵法》十三篇菁華,說盡用兵要點

"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兵爭,三軍死生之事,國家存亡之道.孫子開篇就警示讀者,不要輕言兵事,以免害人誤國.老子說"兵者,兇器也,聖人不得已而為之"也就是這個意思.古來趙括,馬謖兵敗身亡,貽笑千古,是為前鑑.故將兵者,切不可依書用兵而脫離實際,切不可泥於古法而不知變通.歷朝一將無能害死三軍以致身死國滅的故事數不勝數,學兵法者亦當慎之又慎,察之又察.唐朝名將李勣臨終時說:我年十二三時為'亡賴賊',逢人則殺;十四五為'難當賊',有所不愜則殺人;十七八為'佳賊',臨陣乃殺人;二十為大將,以兵救人死.李勣之言乃一生征戰所得,將兵者當慎思深察以此為訓.大學時讀孫子,僅為增加知識面,雖有所記但不明其義,如今重讀,當結合戰例,地圖去探索與分析其實戰運用之法,系統瞭解孫子的戰略思想與機變法術,以鍛鍊自己的全局思維,補益自己的謀略能力.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孫子將"道"列為戰勝五要素之首,足見其對政與軍的關係瞭解深刻.所謂"道",可解讀為國政清明,上下一心,舉國一體,如臂使指.這樣就形成了"先為不可勝"的戰爭勢態甚至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勢態.秦滅六國後軍隊龐大,軍士精銳,一旦趙高亂政於朝堂,刑官殺將,政事紊亂,上下相殘,百姓離散,以致於章邯率領的平叛軍糧草不濟,賞罰不舉,將士自危,軍隊叛變,導致秦王朝土崩瓦解,這就是"亂政無精兵"的註解與例證.新中國成立以來,毛澤東以劣勢軍備的志願軍抗擊裝備先進的聯合國軍隊,打破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後又指揮中國軍民取得中蘇珍寶島戰役,中印藏南戰役的勝利,幾乎與世界強國直接或間接交戰,無一而敗,其根源也在於有孫子所說之"道".歷朝政權滅亡之際,都有精兵,然而政治腐敗,官吏殘暴,導致民心離散叛亂,軍隊要麼救火不暇要麼叛亂自立,結果戰爭失利政權傾覆.明朝滅亡之際豈無精兵?關寧鐵騎是當時最強軍隊.故"道",在於讓國家元首,官吏,將士,百姓四位一體,上下同欲,如臂使指.為元首,當有善政;為官吏,當有善為;為將士,當有善心;為百姓,當有善行.如此同心同德,禍福同當,方能"不濫戰,不畏戰".否則,雖有龐大軍隊,精良軍備,也只落得不能戰不敢戰的境地,因為歷來政權的滅亡,不是亡於外敵,而是亡於內亂.

“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孫子兵法·作戰篇》記得一位習武的朋友曾說樁盤不穩不要輕易踢人,以免未曾傷人卻被輕易擊倒。這大概是孫子這句名言的形象比喻吧。戰爭是一場敵我雙方的損耗較量,“殺敵一萬,自損三千”即為註解。孫子在第二篇中強調用兵之害:1、戰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2、戰爭造成軍隊軍備銳減,3、戰爭造成國庫空虛民窮民財竭,3、戰爭容易導致內亂引發外敵。所以,用兵當慎之又慎,出兵當速戰速決,儘量避免持久戰。一旦形成大決戰的膠著狀態,雙方都戰在懸崖邊上了。野戰奪城,閃電戰,斬首行動,都在用於用兵機動來縮短戰爭時間、減少自身的損耗、摧毀敵軍戰力以達到戰爭目的。若不能避害,寧不願求利!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孫子兵法·謀攻篇》孫子在第三篇指出謀攻的上中下三策,再次印證“不知用兵之害則不知用兵之利”。上策伐謀,則用 “美人計”“疲國計”“離間計”等,讓敵國政要沉迷荒謬,導致軍政紊亂上下離心國力不振,如勾踐的獻西施,送熟稻種,買高價糧,離間伍子胥等,讓吳國未戰先亂。中策伐交,即利用外交手段連橫合縱,給敵國以經濟封鎖與軍事施壓。如六國鎖秦六國攻齊,當今則有歐盟與亞太組織,其反傾銷與貿易壁壘則是集中體現,目前美國唆使中國周邊國家不斷挑釁,也是在打外交戰。中下策伐兵,即是在伐謀伐交之後敵國內憂外患仍不肯屈服的情況下,則發動軍事戰爭以威懾。秦始皇為了逼韓國交出鄭國族人,在斡旋恐嚇無效後,讓軍隊連下幾城,最終韓國乖乖聽話。下策攻城,因為攻城不僅帶來傷亡損耗,且容易動搖國本。若要滅國,則需上中下三策同時進行。秦滅六國,以尉繚子“文武並戰”為策略:文戰先行,武戰繼之。文戰則派外交高手大批間諜進駐各國,以分化盟國,離間君臣,擾亂民心;武戰則以精兵出關,遠交近攻,破兵陷城,最終一統天下。小戰則以屈人之兵為上策,滅國則以先逼後疲再戰為上策。

“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孫子兵法·形篇》孫子在第四篇中提出通過“修道而保法”積聚實力,“經之以五事”來計算勝率,先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找出敵方有利於攻擊機會,以強擊弱,以求全勝。秦趙長平之戰邯鄲之戰是為經典戰例。“兵行險著”是在提醒將兵者用兵三分險需要提防與預謀,而不是教人僥倖用兵。空城計一唱走紅,在於諸葛亮生平不曾弄險,司馬懿中計也在於不敢冒險,前者機變值得讚揚,後者穩健值得尊敬。勝兵之所以勝,是因為在打仗之前已經詳細計算過勝負得失;敗兵之所以敗,是因為算計不周心存僥倖冒然出戰戰後再算,就象李雲龍說的那樣:有多大的鍋,下多少米,賠本的買賣不能做。

《孫子兵法》十三篇菁華,說盡用兵要點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孫子兵法·勢篇》孫子在第五篇中指出戰爭的兩種打法,一是正面抗擊,二是奇兵取勝。正面抗擊在於搶佔固守戰略要地,或是兩軍對峙尋機決戰;奇兵則在於根據戰場變化,制導假像迷惑利誘敵軍,營造敵弱我強的態勢,然後出奇不意,批亢搗虛,以眾擊寡,以逸待勞。秦趙長平大戰,雙方各50萬軍隊南北對峙數年不戰,白起裝病離軍,用離間計讓趙軍換將。趙括為了發揮飛騎機動彪悍戰力,轉守為攻,秦軍前鋒潰敗退至壁壘區死戰不退,吸引趙軍主力離巢追擊,白起暗中分兵擊潰趙軍東西兩翼並派軍攻擊佔領趙軍壁壘,切斷趙軍歸路與糧道,依險要在趙軍四周構建壁壘,同時不斷增兵三方加固防守,創造了以50萬圍50萬的戰爭奇蹟。李靖平突厥,分兵多路向突厥境內攻擊,自己卻挑選2000精兵借風雪掩護長途奔襲發動斬首行動,一戰讓頡利可汗未戰先亂倉皇奔逃。正戰,則大張旗鼓,氣勢逼人;奇戰,則變化無窮,防不勝防。這就是為將者須謀的兩種態勢。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孫子兵法·虛實篇》孫子在第六篇中提到用策之、作之、形之、角之來了解敵軍虛實,然後攻其所不救,備其所必攻。1947年,國軍全面攻擊受挫,為了“攻其所必救”,調動優勢精銳部隊重點進攻延安,毛澤東鑑於形勢,撤出延安轉戰陝北,西北野戰軍通過佯攻吸引敵軍主力,然後集中優勢兵力攻擊敵軍防守薄弱的要塞,三戰三捷,達成了戰略目標。圍魏救趙,圍城打援是“虛實”運用的經典戰例,運動戰、伏擊戰、迂迴戰則是營造“虛實”的常規戰術。“虛實”的運用,再次印證了“兵者,詭道也”一言,如何詭詐別人與防人詭詐,則需從策之、作之、形之、角之幾方面去行動了。

“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孫子兵法·軍爭篇》孫子在第七篇中講到如何將不利因素化為有利因素,將被動受困轉為主動出擊。其意在於處不利處境時,不宜困守待援或死纏爛打,而應該在確保後勤補給的基礎上以速度、以空間來爭取有利形勢,然後從治氣、治心、治力、治變這四個方面整頓自我,然後一舉爭利。人生在世,難免會有困境,若羈絆於一人、一物或一事而不知解脫,則難免畫地為牢坐以待斃,應該於困頓之時振奮士氣、堅定內心、保存體力,從容應變,才能快速出擊,衝出重圍,贏得實惠。

“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則可信與,雜於害則患可解也”——《孫子兵法·九變篇》孫子在第八篇中強調在謀劃上要充分考慮利與害的因素與結果,以免因小失大,因近失遠.戰略公佈之時,則以利激勵三軍,提升士氣與信心,卻要暗地做好防害部署,避免以害妨利.田忌帥楚軍攻越.不無擔心地說:我軍主力外出,房陵是供給要地,當增重兵防守.楚王不以為然:房陵已駐有重兵,且地形險要,不會有失.司馬錯對秦王說:奪取房陵,一可得戰略要地,二可掠物資儲備,三可震懾楚國.然房陵有重兵駐守,且地形險要,易發瘟疫.大軍無法展開.萬一楚軍有備,我軍則有去無回.如今趁楚軍主力外出,我以精銳數萬突襲房陵,出其不意險中求勝.我軍攻擊之時.請以樗裡疾帥大軍出關佯攻楚國,名為求戰實為救援.秦王同意了.田忌一戰滅越,司馬錯一戰下房陵.所以智者,都是懂得利害並存利害相生的道理,在思考問題與看待世界時分清利害拈得輕重,所以能趨利避害轉害為利.往好的方面去想去做,提防壞的過程與結果,正是智者之慮的表現吧.

“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孫子兵法·行軍篇》孫子在第九篇中詳細講解了“處軍”與“相敵”,即如何根據地形安置軍隊與安全行軍,如何根據敵軍的表現來判斷敵情。孫子兵法從此篇之後,若要深入研習,就當用沙盤與地圖來推演攻守雙方,以探究 “處軍行軍”的要義了。最後一段則說明治軍先治心,心不定則軍不親附,不親附則難以管理;獎罰不信,則軍士不服,軍士不服則政令難行,上下離間。所以治心當先“令之以文”,用價值觀、用道義來統一思想認知,統一思維模式; 治眾則“齊之以武”,用紀律、用獎罰來統一行為標準與進退原則。曾國藩的湘軍過人之處在於練兵時白天操練武技陣法,晚上講授忠義廉恥,即便戰時不操練武技,晚上也要進行思想教育,因此湘軍東戰西征南平北討威震天下,其治軍方式可謂得孫子“令之以文而齊之以武”的要義了,毛澤東帶領的軍隊被評為“唯一有明確價值觀與使命感的軍隊”,也正是此句的註解了。現今管理者帶團隊,喜歡做一大堆管理制度與罰款條例來約束成員,卻發現成員多為貌恭而不心服,再加上特權存在、獎罰不信、因情徇私的原因,團隊也就貌合神離名存實亡了。因此,真正的管理者應當懂得“令之以文、齊之以武”的要義,才能真正打造成“我的團長我的團”。

“夫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兇,命曰費留。故曰:明主慮之,良將修之。”——《孫子兵法·火攻篇》孫子兵法在十二篇中提到:對於打了勝仗攻取了敵軍陣地的人,不論功行賞,是會有危險的。這種做法叫做“費留”——吝惜賞賜。因此優秀的君主應該認真思考這個問題,優秀的將領也應該認真地對待這件事。韓信評價項羽說:項王對人恭敬慈愛,說話也不高聲大氣,看到別人有病痛,會為病人流淚並分食物給他。一旦部下建功論賞,卻拿著爵印在手把玩不給部下。這就是所謂的婦人之仁。因此韓信、陳平、鍾離昧、吳芮等相繼離楚奔漢,成為漢朝柱石。今天,很多組織留不住人,其根源在於老闆過於“費留”,在他看來,員工拿著工資創造著利潤那是正常不過的事,根本就沒想過在公司壯大自己賺錢的時候還應該主動拿一部分及時地獎勵員工,從而導致人心離散員工逃離工作混亂招聘繁忙。一些老闆空頭許諾感情拉攏自以為精明,全然不顧自己賺錢別人也要生活的處境。一個領導對員工真正的感情,不是簡單的禮讓與關愛,而是考慮員工貢獻的同時,關照到他的利益、他的成長、他的成就,否則就是虛情。一個目光遠大的領導人,肯定懂得獲利分利賺錢分錢的道理,只有懂得在公司利潤增長的同時保持員工利益也能相對應增長的公司,才能留住核心員工,才能吸納四方人才,才能運作常態化,才能保持持續的推動力。所以,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兇,當為領導者之警鐘。

“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孫子兵法·用間篇》孫子在第十三篇中系統地講授瞭如何使用五種間諜來收集情報分化敵軍,並提出“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的論斷。古往今來,名臣良將毀於間諜者不可勝數,廉頗、李牧、魏無忌、范增等皆為所害。因此,上下雙方絕對信任極度重要,以免被間諜乘隙攻擊,被謠言趁機中傷。作為管理者,對團隊的信息瞭解越深入越利於策劃組織工作。需要知道團隊的情況:首先得知道團隊成員的績效優劣情況;其次得知道其技能素養情況;其三得知道其目標壓力情況;其四得知道其特性習慣情況;其五得知道其心態變化情況;如何知道這些情況呢?一者在於自身坦誠溝通、細緻觀察,二者在於培植“間諜”,打進小團體,收集成員思想動態,以便及時糾偏與調整。

《孫子兵法》十三篇菁華,說盡用兵要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