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基知識:科舉的興衰改變

封建王朝經歷了千年的歷史,有衰亡,有興盛。關於封建王朝的興衰,科舉可以說起到重大作用。

中國的科舉制,起源於隋朝,廢除於清末,這其中有萌芽、有改進、有興盛也有衰亡。今天中公衛生人才網就讓我們簡單梳理一下科舉的興衰改變。

公基知識:科舉的興衰改變

科舉的興衰改變:

一、科舉的開始——隋朝

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隋煬帝時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這裡要做一個區分,隋朝的兩位皇帝——隋文帝和隋煬帝。如果題目中問的是科舉的形成,一定要選隋煬帝哦。

公基知識:科舉的興衰改變

科舉的形成是具有重大意義的,科舉制度的實行,打破了以往世家大族壟斷選官的局面,使各階層人士能更廣泛地參與到國家政權中,既選拔了優秀的人才,又穩固了政權的統一。這一制度被一直沿用到清末。

二、科舉的繼續發展——唐朝

唐朝繼承和發展了這一制度,並使科舉制逐漸完善,使我國科舉制度進入鼎盛時期。

唐朝科舉制度分制科和常科兩種取士方法。

制科由皇帝臨時下詔設科考試,以待“非常之才”。應試者可以是現任官吏,也可以是常科及第者,還可以是庶民百姓。

公基知識:科舉的興衰改變

制科考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考試合格後有朝廷直接授予官職。唐太宗時擴大國學的規模,參加進士科考試的每年達千人以上,進士考中第一名的稱為狀元。

武則天時親自進行殿試,並增設武舉。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考試的主要內容。

科舉制在唐朝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尤其因為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這裡比較常考的就是關於武則天武舉的相關內容。武舉制始於武則天時期,有其深刻的時代背景。眾所周知,出身庶門的武則天以一位女性皇帝取代李唐,對於當時的政治環境,可謂是內憂外患。

公基知識:科舉的興衰改變

對此,武則天一面剪除政敵,另一方面培植擴大親信勢力。選拔將才掌握拱衛政權的軍隊,顯得更為緊迫。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武舉制產生了。

三、科舉的改變——宋元

宋朝對科舉制做了不少改革。宋太祖把殿試製度逐漸確定下來,即禮部考試後由皇帝在殿廷主持最高一級考試。

南宋以後,科舉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宋朝科舉制基本上仍分制科和常科。常科考試分州府試、禮部試、殿試三級。州府試稱解試,禮部試也稱省試。

公基知識:科舉的興衰改變

這裡的主要考點在於進士前三甲,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元朝科舉制度也分鄉試、會試、御試三級,但將蒙古人、色目人和漢人、南人分開考試,並分別登榜。

同唐朝截然相反,元朝科舉考試重經義而輕詩賦。經義在《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即《四書》中選題,答案以朱熹的《四書集註》為準。我國古代科舉史上以朱熹的《四書集註》考試,是從元朝開始的。

公基知識:科舉的興衰改變

四、科舉的沒落——明清

提到明朝的科舉,就一定要說說八股文。八股取士的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對文章格式的要求,所謂“排比有定式”。明清科舉考試中的文章,一般需要四組文句,每組兩個段落,相互對仗。因共有八個段落,即八股,故稱八股文。

明清取士,以科舉為重,而科舉又以八股文為主,於是教育重心當然就完全放在如何教八股文與如何做八股文上了,嚴重束縛了學子的思想與才華。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考試往往是考什麼學什麼,八股的考試範圍僅僅集中在《四書》《五經》之中,這樣的考試使得考試範圍小,最終鉗制了文人的思想,官吏成為沒有思想,只會聽命於皇帝的奴僕。這部分也是考試中常常會考察的範圍,要著重注意。

1905年,科舉正式廢除。

以上就是科舉的興衰改變。更多公共基礎知識複習資料重點,請關注中公衛生人才

http://www.yixue99.com/kszl/ylws/19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