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子杀手》:近在咫尺的克隆人


一周一影 |《双子杀手》:近在咫尺的克隆人


李安的作品总是让人有观看的冲动。此次他邀来好莱坞巨星威尔·史密斯,尝试他并不擅长的科幻动作片。

《双子杀手》和三年前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一样,使用“120帧/4K/3D”的高规格拍摄,企图用新技术将电影带向另一个境界。遗憾的是,我周边的电影院,囿于技术原因,无法支持120帧版本,李安心目中的极致视觉无法领略了。但3D版本的《双子杀手》,依然给人逼真的感受。开场,亨利的狙击,中途与小亨利在哥伦比亚老城区的激烈追逐等,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展露无遗。

电影的高潮部分是51岁的老特工与23岁时的自己的对话。对真实感极度苛求的李安并未选择常见的化妆术或替身,而是以数位技术捕捉年轻的威尔·史密斯的种种表情、肌肉线条等,旷日持久才合成真正的“克隆人”,两人短兵相接的那刻,恍惚让人觉得,原来这世界真的有一模一样的人。李安追求技术、拥抱技术的自觉,带来了难得的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来自东方的李安,受传统的“文以载道”的思想的影响,即使是无脑的好莱坞动作大片,他也坚持注入一些深邃的东西。美国中情局与特工之间的攻防极其快速,到了布鲁塞尔的洞穴里,节奏忽然慢下来,如鞋里进了沙子,迫使你慢下来。

他在逼问,克隆人是否有自己的思维?我如何摆脱代号为悔恨的鬼魂?而他一以贯之的探讨父子伦理的主题,亦在“我、克隆人、克隆人养父”的角色拉扯中,被巧妙的凸显开来。

李安还是熟悉的李安,大步走在影像科技的前沿,最终回到人性说故事。

美中不足的是,《双子杀手》的剧本过于老旧(完成于1997年)。张爱玲说,隔了三十年的时光,再好的月色也未免有些凄凉。克隆人的概念在时光的淘洗下,早已失去光鲜亮丽的一面。除此之外,女主角丹妮在后半部分消失了似的,而对于反叛的执念,戏里也没有进行有力的回击,直接一枪毙命,结局处理过于仓促。

如果不是李安,电影其实过得去。或许是对他,屡获大奖的华人大导演投射了太高期待,无形中放大了电影不合理、破碎与粗糙的部分,总之是有失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