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3《小男孩》:绝望时除了等待埋怨,你还可用行动捍卫信仰

当我们的爱和信念足够强大时,我相信它会给我们带来奇迹,带来一种强大的神奇力量。——《小男孩》


前言:《小男孩》,一部被评为2015年度的最佳冷门片,豆瓣评分高达8.3。本片由阿加多·蒙特沃德执导,导演很是巧妙地结合了一颗与剧中小男孩同名的原子弹这一情节,让整部影片在同是战争题材的影片中别具一格,同名原子弹的情节设计也让整个故事充满了童话色彩。全片色调宛如油画、浓郁明媚,在8岁孩童柔和的视角下,呈现了一部关于信仰、关于爱的战争故事。

这是一部以二战为背景富有童话色彩的战争题材电影,剧中一名叫佩珀的8岁小男孩因个子天生矮小瘦弱,总被镇上的同龄人嘲笑,甚至被取绰号“侏儒”。他唯一的朋友就是他的父亲詹姆斯,父亲总是会给他不断地鼓励和勇气,他与父亲无话不谈,感情特别深厚。然而由于战争,父亲必须替扁平足的哥哥参军,很不幸的是他的父亲在菲律宾战场上成为了日军的战俘,生死未卜。

佩珀特别想念父亲,这让他对神父交给他的“古老清单”深信不疑,他坚信只要自己用爱的意念去完成清单上的每一个任务,他的父亲就一定会回来。于是,他每天对着日本的方向发功,试图用意念结束战争。最后,某一天,日本真的在一颗名叫“小男孩”的原子弹爆炸后投降,父亲终于回到了他的身边。

本片与“小男孩”同名原子弹的剧情设计看似有些刻意牵强,但在我看来,却是导演的神来之笔。导演巧妙地用蒙太奇手法,将小男孩对着日本方向发功与同名原子弹爆炸后日本投降的两个画面重叠拍摄,寓意深长。小男孩用他对坚信父亲一定可以回来的信念和努力完成古老清单任务的行动,奇迹般地“结束”了战争。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导演在赋予8岁小男孩创造奇迹“结束”战争背后的寓意到底是什么?我将从陷入绝望、等待埋怨、最终用行动捍卫信仰这三个阶段来分别解读小男孩及其周围人所变现出来的不同态度与行为。同时,我会在文章的第四部分阐述本片寓意背后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中身处绝望时该如何正确处理的几点思考。

豆瓣8.3《小男孩》:绝望时除了等待埋怨,你还可用行动捍卫信仰

《小男孩》宣传海报

01、陷入绝望:那个伴他成长、亲密无间的父亲,在菲律宾战场上成了战俘、生死未卜

影片的开场很有意思,一群孩子在拍集体照,小佩珀一开始是站在男生一排的,却因个子太矮影响照片整体效果而被摄影师要求调整到了第一排女生的中间,画面定格在了佩珀懊恼低头和其他孩子在一旁嘲笑说他是侏儒的瞬间。这一刻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佩珀在同龄小伙伴间是没有什么好朋友的,关于身高他自身也是比较自卑和在意的,至少小伙伴的友情他是感受不到的。

你的身高不是从头顶到地面的距离,而是从头顶到天空的距离。

但接着影片画面就切换到了佩珀与父亲之间的相处点滴,高大魁梧的父亲总会有办法让佩珀开心起来。每年父亲会帮佩珀在家里的墙面上记录身高,看到佩珀因身高不开心地低下头时,父亲会给他穿上高高的靴子;当佩珀因胆小不敢去尝试骑自行车时,父亲会坚定地对他说着一定可以;父亲总喜欢对他说着那句

“do you believe you can do this?”,这给佩珀带来无尽的力量与勇气。他们之间亲密无间、无话不谈,父亲是佩珀最好的朋友和心目中的超级英雄。然而父亲却因为一场战役,在菲律宾成为了日军的战俘,生死未卜。

导演巧妙地将佩珀与同龄小伙伴相处时的孤单落寞和与父亲相处时的温暖阳光做了对比,从而更加凸显出小男孩佩珀在听到父亲成为战俘、生死未卜时的绝望心情。这一刻对于小男孩来说,他唯一的朋友,他最信任、最亲近的家人可能再也无法回来,对他来说,这样的打击是无比沉重的;这样的绝望是影片中任何人都无法感受的。

豆瓣8.3《小男孩》:绝望时除了等待埋怨,你还可用行动捍卫信仰

02、无济于事地等待埋怨:母亲对父亲消息默认的地无声痛哭和哥哥及镇上居民对桥本泄愤的情绪转嫁

在得知父亲被日军俘虏后,全家陷入了痛苦和绝望。虽然母亲不允许任何人提起丈夫可能已经离世的消息,但她总是一个人在房间抱着丈夫的衣服无声痛哭,其实在母亲的内心早就默认了丈夫已经离世的事实,即使她从未去对这一消息进行过任何追查和求证。面对不幸,她选择了等待或在最坏打算的构想中无尽悲伤。

在战争的阴影下,镇上的居民也开始变得惶恐不安。虽然他们没有直接参与战争,但却因战争失去了家人,他们感到痛苦、感到愤恨,他们需要宣泄。于是,在镇上久居40多年的日侨桥本先生就成为了全镇的泄愤对象。他们选择不卖任何东西给桥本先生,在桥本的车子上用油漆写着“让他滚”,小男孩的哥哥甚至还想放火烧了桥本的房子,虽然没有成功。

可是,面对不幸、面对战争,母亲的不作为等待和镇上居民对日侨桥本先生所谓的作为宣泄,所有的这些对于不幸及战争改变了什么呢?正如桥本的那句“打死我,你战死的儿子就能复活了吗?”很显然,这一切的行为都无济于事、毫无意义。

所以,面对这一切时,我们除了等待和埋怨还可以做些什么呢?

豆瓣8.3《小男孩》:绝望时除了等待埋怨,你还可用行动捍卫信仰

03、用行动捍卫信仰:满怀着爱和希望,努力完成古老的清单任务,终于创造了父亲归来的奇迹

在整个城镇被战争阴影笼罩的氛围之下,在几乎全镇居民选择对一个日侨宣泄愤怒之时,我们的小主人公佩珀又在做些什么呢?

有时比信仰更勇敢的,是选择相信的勇气。

佩珀遇到了善良的神父,神父不忍浇灭小男孩心中那份期盼父亲回家的执着,于是神父告诉他只要用爱完成古老清单的任务,成为战俘的父亲就会平安回来。对此,佩珀深信不疑,他努力地去完成清单上的每一项任务,即使被哥哥嘲笑也不以为然,因为他知道:这是他可以让父亲平安回家的唯一方式,他愿意尽自己所能地为父亲回家做一切努力和尝试,甚至包括与他曾经很讨厌的日本人桥本先生成为朋友。

他努力照着清单,认真地完成着每一项任务:他给无家可归的人提供房间、他去监狱探望他的哥哥、认真地去医院探望病人、最后与他曾经的“敌人”桥本成为朋友并真心地邀请桥本到家做客……,所有的一切在他人看来都觉得可笑至极、更没有人会愿意去做这些,然而佩珀却一直坚信着做好这些,父亲就会回家。

愿你成长的路上,能遇到一个永远陪你相信奇迹的人…

他每天对着大海那端的日本发功,他相信自己可以用信念移开这座大山去结束这场战争,他每天都满怀希望,竭尽所能地为此努力。终于在某一天,奇迹出现了:一颗名为“小男孩”的原子弹在日本爆炸,结束了战场,父亲也顺利回到了家园。

无疑,在我们成人的世界里认为这只是一个巧合。然而在我看来,小男孩愿为父亲回家所做的一切努力和坚持,正是我们现在大多数人所缺乏的。我们知道信念的力量,但又有多少人会去用行动捍卫这份信仰,又有多少人可以坚持到奇迹出现。

导演用富有童话色彩的方式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愿意相信信念和坚持的力量,并坚持去用行动捍卫时,那么大山是可以移动的,战争也是可以结束的,奇迹是会出现的。

豆瓣8.3《小男孩》:绝望时除了等待埋怨,你还可用行动捍卫信仰

04、探讨:小男孩移山、“结束”战争的奇迹背后,对于我们现实生活面对困境时该如何面对的几点思考

①面对困境时,思考如何解决困境比任何怨天尤人都有用

整部影片导演很喜欢用对比的方式去展现他想要表达给我们的寓意。面对父亲的生死不明,母亲选择了无声痛苦和内心接受现实;哥哥也默认了失去父亲的事实,同时选择将自己的愤怒宣泄在无辜的桥本身上,最终还让自己关进了监狱。

自始至终,母亲和哥哥都未曾想过该如何让生死不明的父亲回家,而小男孩却从一开始就坚信:父亲,一定可以回家。所以,他一直思考的是该如何让父亲回家。正因为佩珀思考问题的点是如何解决问题,所以他对于魔术师的超能力和神父的古老清单极为敏感,也坚信不疑,这也让父亲回家成为可能。

在我看来,小男孩在面对父亲生死不明这一绝望消息后的反应值得我们学习。他在面对这一绝境时,没有一蹶不振,更没有怨天尤人。更多的是选择面对并思考该如何去解决问题,这种态度很积极、很正向。

现在我们中的大多数,面对困境时的第一反应就是绝望或抱怨,负能量爆棚。然而,事实证明:这些情绪只会让处境更糟,对困境毫无帮助。所以,面对困境时思考如何解决困境、积极面对很重要。

豆瓣8.3《小男孩》:绝望时除了等待埋怨,你还可用行动捍卫信仰

②拥有信仰时,坚持不懈地用行动去捍卫才会有奇迹

影片中让我印象很深刻的定格画面是小男孩的每一次发功,总是那特有的姿势、然后拼尽全力的面红耳赤、还有那坚定的眼神,真的每一次的发功都会被他感动,因为我知道:他在用他所能做到的最好方式捍卫着自己心中的那份信仰。

神父说,只有用爱完成古老清单的所有任务,父亲才会回来。但他没有朋友,他才8岁,他知道自己一个人无法完成。于是,他再一次用行动证明自己对父亲回家这一信念的执着,他主动找到了“敌人”桥本寻求帮助完成清单任务。一个8岁的孩子,他每天都会对着大海发功,日复一日从不间断。他倾尽自己的所有时间,努力做到最好,只为坚持心中的那份信仰。小男孩用实际的行动告诉着我们,坚持用行动去捍卫信仰时是可以创造奇迹的。

现在的我们总是过得有些浮躁,我们总认为自己早已看透了规则或规律,关于信仰、关于坚持不以为然。却殊不知,大多奇迹的背后都是咬牙坚持后的结果。有时我们真的需要单纯些,去相信这个世界还有美好,并努力地用行动去捍卫我们的信仰,或许下一个奇迹就会由我们创造。

结语:

整体而言,《小男孩》是一部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暖心电影,影片的色彩和画面渲染都极为丰富,赏心悦目。虽是沉重的战争题材,但却轻松诙谐,以孩童的独特视角向我们传达了关于爱、关于信仰可以改变一切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豆瓣8.3《小男孩》:绝望时除了等待埋怨,你还可用行动捍卫信仰

小男孩与父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