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淇县民间故事——夏老德的传说(讨债)

夏老德学了满身武艺,甘当平头儿老百姓。他刚回到石佛寺,一时找不到合适活儿干。据说,当时淇县一带盛产棉纸。这是用棉花、烂套制作的一种极薄的纸,专供刚刚入学的小孩写字用的。这种纸在山东济南府一带很吃香,所以当时不少淇县人跑到山东卖棉纸。夏老德借了俩钱儿,也弄了一车儿,打算跟人家到山东跑一趟。

鹤壁淇县民间故事——夏老德的传说(讨债)

这一天,夏老德起了个五更,推了一车儿棉纸,跟十来个淇县老乡,下山东啦。一直走了好几天,这天傍黑儿,来到济南府西关外,离城里还有四、五里地,天就黑了,几个人都累得够呛,就住进一家店里。店主非常热情,一听那话儿就叫你心里热乎乎哩。他说:“卖棉纸的老客儿进了咱店,就跟到自己家一样!啥事都甭管啦,吃的信的俺全包啦,有啥事儿,您说句话!棉纸也不用管啦,替您收啦,到时候儿一算帐,情回家啦!”果然不错,吃哩住哩招待得真好,大家都说从来还没有住过这么得劲的地方,下回来,咱还住这儿!

第二天吃罢早饭,几个人都准备走。店家哈哈一笑,说:“慌啥咧,多少年不来济南府,转转看看开开眼界么,还怕俺这小店管不起饭?”几个人一听,觉得也是,多少年没来过济南府,转游转游再回也不迟。几个人一商量,就进城啦。济南府可真大呀,朝好几个淇县城。大街上推车哩,担担儿哩,耍猴哩,卖饭哩,应有尽有。夏老德瞧得眼花缭乱,几个人也走散啦。这时候正好又碰上淇县俩老乡,原来他们并不认面儿,那咋认出是老乡哩?淇县老乡都打扮得土里土气,到了山东济南府,一眼都能认出来。

俗话说,‘人不亲行亲’,卖棉纸的老乡到外省见了面,真比在家亲哥儿弟兄还亲。俩老乡拉住夏老德,问他们住哪儿啦?他说住西关外啥啥店里啦。俩老乡一愣,说:“哎呀,您咋住那儿啦呀,那是个黑店呀!您把纸给他,甭打算要回个钱。吃的喝的招待的倒是不赖,到时候算盘一响,除除他的,没你的啦。淇县不少老乡都叫他坑苦啦!”

夏老德说:“他就不给人家说一点理啦!”

“这时候儿哪有个理呀!他就仗凭他那五个儿子上哩,几个孩子都是好手,方圆多少哩没人敢惹,听说府官儿也让他三分。”

“那他这个头就没人剃啦?”

“要剃吧倒也有人,除非咱那夏老德!”俩老乡并不认识夏老德,只听说夏老德武艺高强,没想到站在面前的正是此人。夏老德不爱出头露面,所以也不愿说破。

夏老德听罢非常恼怒,决心要为淇县人出出这口气,要要这个帐儿!夏老德回到店里,不露声色地说:“店家,算帐,俺要走啦!”

鹤壁淇县民间故事——夏老德的传说(讨债)

店家一瞧夏老德是个土里土气的乡下人,根本没把他放到眼里,白眼睛珠一翻说:“吃,你也吃啦;喝,你也喝啦。该走情走啦,要钱,甭想!”

夏老德说:“吃,我该吃!喝,我该喝!钱你该给就得给,少给一个咱不算拉倒!”

店家那肯吃这一壶,把手一摆:“来人,今儿咱瞧瞧这小子有多横,叫他见识见识马王爷有几只眼!”

话没落地,从屋里跳出五条彪形大汉,个个身高马大膀宽腰圆,一人掂一根白腊杆,站在院哩“嗷嗷”乱叫。

夏老德不慌不忙迎到门外,话中带着刺儿说:“青天白日不可欺人太甚!小子小子在你山东可以横得霸道,今儿个河南的爷们儿来啦,你得问问他吃不吃这一套!”

几个小子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拥而上,来一个“饿虎扑食”;夏老德一闪身,来了个“顺手牵羊”,几个小子还没弄清是咋回事哩,只听“唰啦”一声,五根白蜡杆儿一齐到了夏老德手里。他们这些家伙那是夏老德的对手,一个个全都倒在地上。夏老德扔下白蜡杆儿,两手抓起两个小子,像抓了两只小鸡一样,准备扔过墙去店主一瞧,那敢怠慢,赶紧跪下磕头:“好汉爷饶命,好汉爷饶命!”

夏老德是个软心人,见人家已经磕头认输,也就算啦,顺手把两上小子甩出两丈多远,两个小子在地上爬了半天没有起来。

店家赶紧把夏老德请到上房,连连赔礼道歉,叫几个孩子过来磕头拜师。夏老德说:“头只管磕,拜师不干!俺夏老德决不收一个无义之徒!”店家忙说:“久闻英雄大名,今日冒犯大人,请您多多海涵!”一面叫伙计们摆酒设宴款待夏老德;一面叫人送来十两纹银,夏老德说啥也不收,他说:“夏老德个人事小!我的帐该咋算咋算,吃饭打饭钱,住店打店钱;剩下多少给我多少,多一个儿我也不要!可是,过去你坑害了多少淇县人?欠了他们多少债?你要给我算清,全部退还他们!从现在起,只许给规规矩矩做生意,再不许你仗势欺人!”

鹤壁淇县民间故事——夏老德的传说(讨债)

店家连连点头说:“大人尽管放心,小人坚决照办!如有半点儿差错,大人过来踏平小店,决无怨言!”

据说,从此以后这家黑店掌柜确实变好啦,夏老德在山东、河南一带,为淇县人争了气,打出了淇县人的威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