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美國教育的深入瞭解,追求“能力”的優秀,學生有著巨大壓力

對美國教育的深入瞭解,追求“能力”的優秀,學生有著巨大壓力

美國記者愛德華·休姆斯,曾獲最高新聞獎“普利策獎”。從2001年秋季開始,他花了一學年時間,在加州一所公立高中惠特尼高中“蹲點”。他在這所學校聽課,和學生聊天,採訪學生和老師們,還在這個學校教一門論文寫作課,甚至也親自參加考試。

通過一年的體驗,讓他寫成一本書,書名叫《夢想的學校》,此書在2003年出版,他在書中曾經這樣描述惠特尼高中生活:“4是有魔力的數字:4小時睡眠,4杯拿鐵,4.0”。

為了得到最高的平均成績4.0,他們一天只睡4個小時,灌下4大罐拿鐵咖啡,為的就是能夠熬過一整夜。

有人說,惠特尼高中並不代表美國所有高中,惠特尼的高中生也不代表全美高中生。但是,高中這種氛圍是美國普遍存在的,事實上,美國有一大批學生刻苦努力,成績優秀,追求卓越。

中國卓越在分數上,美國卓越在能力上,但都要求卓越!

美國的學生到底是什麼樣的?恐怕我們真的有太多誤解,每每想到的總是8點上課3點放學的各種輕鬆歡樂,卻往往忽視了美國中學生在這背後的種種付出,我們來看看美國的教育體系如何培養出全面發展又有突出專長的人才。

小學教育是在玩樂中渡過的,但到了中學,競爭壓力很大

在某些高中,在進校第一天,就有分班考試,學校將對數學、科學、第二外語等科目實行分層教學,光數學就有五個等級的班,這種分班考試是有些留學生她始料未及的,不但是中國高中生讀書辛苦,美國的高中生也很辛苦。他們一年要背超過112磅(約104斤重)的課本;要熬夜,泡圖書館寫論文;努力學習,力求在分班考試中表現突出。

許多美國高中要求學生必修數學、英語、科學(包括生物、化學、物理)、歷史等。儘管下午3點就放學,但學生要花大量時間完成作業。學生通常要花幾天的時間完成一份十幾頁紙的小論文”,對於論文的水準,要求是很高的。曾有學生洋洋灑灑地就某一事件寫了很多認識,結果被老師痛批“沒有自己的觀點,僅僅是材料的堆砌!”

雖然看起來有時老師不上課,學生有比較多空餘時間,但大部分學生都是泡在圖書館查資料、寫論文。力求論文有insights(見地),並且自成邏輯。美國教育從小強調批判思維和自我思考,作業是沒有什麼捷徑的,學生壓力巨大。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不需要“死記硬背”。“儘管老師說記時間段就可以,但到了考試時,七八十道選擇題,答案都很接近……”見識了SAT2歷史科目中大量的選擇題,美國學生明白,必須乖乖“背歷史”。

除了必修課,美國的中學生還須應對大量的選修課。相較國內課堂,美國的中學給學生提供選課自由度更大。比如二外,就會開設法語、西班牙語、拉丁語等多個語種,供學生選擇。

有人就在3年裡學了三種不同的語言,目的是為了每學期都得到好成績語言入門時總是簡單的。

雖然不是所有人願意吃苦,但這不妨礙少部分人會連續三年選擇艱深的拉丁語。事實上,當大學招生官拿到成績單時,不僅看“分數”,也看“科目”,看學生是否選擇了所在學校最難的課程,是否願意挑戰自己,並獲得好成績。

拼教育,拼名校,美國家庭不輸給中國家庭

數據顯示,由於申請人數增加,常春藤盟校的錄取率已經連續多年走低。今年,哈佛收到34302份申請,錄取2032名,錄取率為5.9%;普林斯頓收到26664份申請,錄取率7.9%,皆是兩校歷年最低水平。

許多人說,在美國考大學很容易,的確,全美有3000多所大學,幾乎可以做到‘全民上大學。但,如果不是名校畢業,就業依然困難。

在某些名牌高中,幾乎90%的家長都給孩子請了家教。週末,孩子們流連在各大家教培訓班。而家教價格不菲,一節課,一小時,得好幾百美金。

中國的學生需要應付期中、期末考試不同,美國的考試次數也很頻繁,並且每次考試成績,都與“前途”相關。

比如,AP課程會在高中高年級時陸續開出,由於課程難度相當於大學一年級課程,通常是“有條件入讀”:大部分高中要求學生前兩年的平均成績達到A,甚至A+,才有資格選擇AP課程。而這意味著,在前兩年的學習中,一次考試失誤,就可能讓平均成績從A滑到C,從而與AP課程無緣……

在這種環環相扣的評估體系下,孩子們對每項作業、每次考試都格外看重。“許多美國家長從小就帶著孩子去運動,讓他們參加大大小小的比賽。他們是通過運動培養孩子們的競爭意識和吃苦精神。”

也有人承受不住壓力,去看心理醫生。在美國學生中,這很流行,一旦醫生認為孩子有注意力障礙,他們的考試時間可以翻倍。

求“亮點”,瘋狂投入課外活動

美國的中學早晨8點上課,下午3點放學。乍看起來學生學業挺輕鬆,但現實是,很多學生每天凌晨一二點睡下,一天只睡四五個小時。除了完成作業,他們把大量時間投入課外活動,尋找自己“與眾不同的亮點”。

數據顯示,今年申請哈佛大學的學生中,SAT閱讀、數學和寫作成績超過700分的申請人分別為14000人、17000人和15000人,另有3800人從所在高中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當同學們在成績上難分勝負時,課外活動成為競爭的又一個戰場。

一個殘酷的現實是,在美國大學申請表上一直有“特長”欄,學生不僅需要列出特長,表格下有“得獎地區:州、全國、世界”的等級提示。如果不是成績斐然,不算特長,特長必須“與眾不同”。特長欄空白的學生,基本不可能被名校錄取。

“很多美國孩子從小就參加各種活動,其實是為了發現自己的擅長點,這樣一來,他們興趣愛好很多。但必須承認,要找到自己真正的專長,並不容易。”

有人說,正是美國教育的這種特點,讓學生髮展了許多興趣,並且在選擇專業時會考慮“融會貫通”。也有人看到,美國學生對此感覺壓力巨大。

在美國學習,需要的是各種的能力的全面發展,還需要有個人的優勢和亮點,沒有捷徑,無法突擊“優秀”,需要的是堅持不懈的努力。

bxjiaoshou

↑↑↑↑↑↑長按可複製到微信添加朋友即可關注,喜歡看到教育的真話、實話,並來討論教育和學習過程中的實用建議。來加入我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