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詞話》——好書推薦(中)

接上文講 “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這段話是王國維先生對造境與寫境的自我理解,他認為境界有創造境界與摹寫境界之分,造境是理想派對境界的重新創造,寫境是寫實派對於境界的真實描摹,兩種境界在作品中的界限比較模糊,大詩人可以通過嫻熟的文學技巧,以及高於常人的文學能力來使作品的境界創作與自然環境相符合,與理想相接近,但創作時應避免一些概念化的輸入,真正的好作品需要由心而發,返璞歸真。

《人間詞話》——好書推薦(中)


我們對於境界進一步的深入闡釋脫離不了王國維先生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的著名論斷,《人間詞話》中談到,“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是有我之境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即從我的眼光來觀察事物,事物會帶上我的色彩。無我之境,即從事物本身來觀察事物,就分不清我和事物的區別了。先生講古代人作詞多數在摹寫有我的境界,這並不代表他們不能夠摹寫無我的境界,摹寫無我的境界關鍵在於詞人們自我的培養。這兩種境界說源於叔本華的主體意志與客體直觀思想。借用宋代詩人秦觀的《踏莎行》作解,詞人在作品中廣泛的利用環境描寫來渲染氛圍、烘托氣氛。如首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以迷濛、悽迷的景象來奠定本詞悽絕感人的色彩情調。“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借景言情,指物喻事,詞人獨自住在旅館,恰逢春寒料峭,聽到杜鵑聲在日落時久久迴盪,此時心情沉痛之極。“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尾句情在意外,含蓄雋永,是“有我之境”的典範。晉代陶淵明的《飲酒》一詩,將生活中的哲理與詩意完全融合,在景物中反映了與自然一體、渾然忘我的理趣。作者只用了採菊這樣一個動作,就把自己“心遠地自偏”的情感悠然道出,讓人產生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韻味,真正做到了物我合一,實乃“無我之境”的典範。

《人間詞話》——好書推薦(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