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心隨緣,說走就走~趁春光,在蚌埠赴一場灑脫的“佛系”旅遊

旅行,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

見過了美麗的風景,熟識了這片土地上的歷史往事,

才能夠真正地做到清淨看世界,歡喜過生活。

隨心隨緣,說走就走~趁春光,在蚌埠赴一場灑脫的“佛系”旅遊

都是拜佛,不用千里迢迢去西藏,在蚌埠就挺好。

畢竟,真正的“佛系”文化在於懂得變得更好,更懂得珍惜。

咱蚌埠有過哪些“佛系”景點呢?趁著陽光明媚,速速走起~

◇ 棲巖寺 ◇

錐子山(過去稱白石山)位於蚌埠東郊,距淮河南岸7裡處。山東西長約三里,兩峰對峙,西峰略高。相傳漢代,山上建有棲巖寺、玲瓏塔;隋唐以來,又增添了龍鳳橋、點將臺。棲巖寺座落在西峰正南西半山坡,山上奇石甚多,寺廟建在山岩之上,故稱棲巖寺。寺內建有佛殿、僧堂、經閣,均用白色岩石築成,因此又稱白石寺。

隨心隨緣,說走就走~趁春光,在蚌埠赴一場灑脫的“佛系”旅遊


隋末唐初,棲巖寺毀於兵火,後得以復建,恢復原樣,並植銀杏樹一株於院內。元末明初,古寺再次毀於兵火,片瓦不存。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派人重修,復建大雄寶殿、僧堂、經閣、塔院,並列為鳳陽龍興寺的下院。清嘉慶年間再次重修。

隨心隨緣,說走就走~趁春光,在蚌埠赴一場灑脫的“佛系”旅遊

錐子山素以“八大景”與“八小景”著稱,歷史悠久、遠近聞名。八大景之一的石房內,左右兩側石壁上分別刻著“唐朝石敬行重修寺廟記”和“明洪武二十三年修寺記”。《中都志》也有記載“宋高宗賞賜御書於此”。錐子山上的眾名勝點綴於青山綠水之間,與棲巖寺成眾星拱月之勢,風光絕佳。

隨心隨緣,說走就走~趁春光,在蚌埠赴一場灑脫的“佛系”旅遊

原本由於歷史滄桑,錐子山的風景已多半無存。漢代所建的玲瓏寶塔,亦於文革期間被炸燬。後比丘釋道源駐錫道場,願重建棲巖寺,以弘佛音、莊嚴國土。

重建計劃的主體建築有山門、放生池、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法堂、講經堂、萬佛樓、觀音殿、地藏殿、禪堂、唸佛堂、上客堂、齋堂、素齋館、僧寮、居士寮等。棲巖寺重建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目前已初步恢復了寺廟大雄寶殿。

除了棲巖寺,蚌埠歷史上還有哪些“佛系”景點呢?

我敢說好幾個你都不知道!

◇ 大聖寺 ◇

大聖寺又名“功德林”,坐落在懷遠荊山白乳泉東的榴林深處。始建於宋雍熙元年(984年),元末在戰亂中倒塌廢棄。明洪武五年(1372年)重建,經正德、嘉靖、萬曆、崇禎、清代乾隆年間屢次修葺,已經與之前景色全然不同。

大聖寺歷經滄桑,幾經廢興,在明代曾一度被改為學宮,至清代則又被修為“邑中祝釐之地”了。

隨心隨緣,說走就走~趁春光,在蚌埠赴一場灑脫的“佛系”旅遊

寺後原建有“南壇”,又名“神祗壇”、“風雨雷山川壇”,設“雲、雨、風、雷”之神位;建於明洪武三年,是古時祈禱國泰年豐之所。若遇旱澇冰雪等災,知縣要與各界協商、選定日子,備上牲畜禮品,率領官員及鄉紳民眾來此禱告,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現已由白乳泉公園闢為花圃,供遊人觀賞。

隨心隨緣,說走就走~趁春光,在蚌埠赴一場灑脫的“佛系”旅遊

地處荊山東、南鄰梅谷、濱臨淮水的大聖寺,擁有靜謐優美的自然環境,四季景色,無不怡人,如今也不乏遊客蹤跡。寺裡的紫玉蘭現在剛剛開放,正是好春光。

◇ 塗山靈巖寺 ◇

靈巖寺又稱無量殿,與塗山道觀禹王宮並峙於霄漢間,它曾是沿淮唯一建於山峰頂端的寺廟。據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重修無量殿碑記》載:“塗山無量殿者,創自前明,對峙禹巔……”。

靈巖寺在淮河流域的佛教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也是文人墨客登臨懷古,飽覽塗山、淮河壯麗風光的好去處。據嘉慶《懷遠縣誌》雲:“靈巖寺,亦無量殿,在塗山東頂,危巒聳翠,喬柯振碧,右覽濠濮,左匯渦淮,高深之美匹於禹廟矣。”

隨心隨緣,說走就走~趁春光,在蚌埠赴一場灑脫的“佛系”旅遊

塗山風景區

靈巖寺坐北面南,前後三進。第一進山門,第二進靈官殿,供奉護法神,第三進為主殿無量殿,供奉無量天尊。因歲月更替,風雨剝蝕,天災人禍,靈巖寺屢修屢毀。至清代,“僅有蒲團之地”。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住持僧人慧適“辛苦託缽”,募化重修,增其舊制,規模空前。“層軒高閣,能容寶座三千”,廟貌煥然一新。

清同治年間,因自然災害香客遊人稀少,靈巖寺眾僧相繼離去到九華山修行,廟宇交給禹王宮管理。

20世紀50年代,禹王宮廟產充公,道士也紛紛離去。此後,靈巖寺成為無人住持的空寺,殿堂房屋被拆除毀壞,淮上名剎惟剩一片廢墟。

◇ 千佛閣 ◇

千佛閣又名“轉香樓”,其故址位於固鎮澮河南岸,火神廟西邊的大土臺上,與河北岸插花廟相對。在這裡曾有過的繁多廟宇中,它的造型頗為典雅精美、新穎別緻。

據傳說,千佛閣為清乾隆年間徐姓紳士所修。廟門朝南,由一對石獅子把守,前後大殿各三間。後殿由兩根一摟抱粗的紅漆木柱支撐著飛簷,每根木柱底層用80塊四方磚砌成磚墩,上面放一石鼓,托起巨大的木柱。殿中塑有高約兩丈的大佛像,大佛像的周圍放有1000餘尊木刻小佛像,姿態各異,故名“千佛閣”。

隨心隨緣,說走就走~趁春光,在蚌埠赴一場灑脫的“佛系”旅遊

澮河景觀帶

穿過後殿是一個大院,院中矗立一座“轉香樓”,立於高臺之上。登樓遠眺,澮河美景盡收眼底。四周磚砌的院牆上,鑲著許多身在牆上、頭在牆外的石獅子,因此百姓常說:“千佛閣,轉香樓,牆裡獅子牆外頭。”

可惜的是,千佛閣在建國前毀於國民黨軍隊的炮火中。

◇ 彌陀寺古遺址 ◇

彌陀寺位於五河縣淮河以北武橋鎮,地處皖東北,與江蘇交界,境內一湖一山連三縣(天井湖、龍岡山;五河縣、泗縣、泗洪縣),礦產、遺蹟、傳說三美並存。相傳該寺始建於清康熙三十四年,距今有400多年曆史。

隨心隨緣,說走就走~趁春光,在蚌埠赴一場灑脫的“佛系”旅遊

關於彌陀寺的來歷,當地有這樣一種說法:相傳明末清初,天井來了位年過七旬的老和尚,晚上睡在陳呂莊東面的沙灘上,白天到周圍村子裡化緣。和尚心地善良,化緣時要米要面不要錢,還時常將化來的米麵賙濟窮人。時間長了,人們才知道他是山東蓬萊島上的弘明和尚,一生雲遊四方,以化緣修廟為德。據說他已修了八十座廟,再修一座就是九九八十一座,達到佛家的造化了。

老和尚白天化緣,晚上運土、建廟,每天清晨起來,周圍的人們都能看到廟又長高了一截,可誰也不知他是如何建的。當時廟宇前後大殿各6間,東西廊房各4間,廟臺四周100多畝均為廟地。弘明和尚將寺廟定名為彌陀寺。也有後人傳說,老和尚到這裡共建了九九八十一座廟,已經迷了頭,所以這廟才叫迷頭(陀)寺。

當時寺廟香火興旺,每天鐘聲、誦經聲不絕於耳,前來拜佛的人車水馬龍。特別是每年正月十五日的廟會,從清晨到深夜,廟內高香繚繞,廟外人山人海,耍龍獅、玩花燈、打拳賣藝的應有盡有,十分熱鬧。

隨心隨緣,說走就走~趁春光,在蚌埠赴一場灑脫的“佛系”旅遊

彌陀寺毀於清末洪水。1942年至1945年抗日期間,盛子瑾,徐崇田、江上青、周政、黃辛白、錢正英等革命前輩在廟址上籌建泗五靈鳳中學(始稱“路東中學”,現為彌陀寺中學),向廣大青年傳播革命火種,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併為國家培養出大批棟樑之才。

春天,讓我們在蚌埠赴一場真正的“佛系”旅行吧。

用不著刻意去尋找,只要你身臨其境,便能忘卻煩惱,隨遇而安。

情緒穿腸過,美景心中留,豈不妙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