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的风筝线要牢牢拴住科技——也评长篇小说《达尔文之惑》

文:林国春 博士(丰硕投资公司总裁)

一个多月前有人闲聊猪肉涨价时,谈到一种未来的美食动物“猪头鱼”,让我注意到了新出炉的《达尔文之惑》以及媒体上的一些书评。最近这些天参加几个技术投资会议,又听科技界一些朋友聊到这部书,还有关于科幻的技术价值之类的问题,我刚好也看完了此书就跟着来说几句。

本人长期从事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对科幻作品知之不多,但出于职业习惯也会买一些来翻翻,从中汲取有价值的未来技术信息,这是工作使然。过去我在美国的时候正赶上“赛博朋克”大受欢迎,我也买过《The Confusion》、《The System of the World》等科幻著作,书中那些改变世界的技术想象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对我们评判新技术的风投价值不能说没作用。

要让我这个科幻局外人来看的话,科幻作品就像是科技本身放飞出来的一只只风筝,它的连线始终牵着科技,这既是一种比喻也是历史事实。科幻小说怎么来的?那其实是第一次新技术革命之后的产物。蒸汽机的出现让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可以打造出远远超越人类机体力量的工具,于是幻想着更有力、更奇妙的工具,以及由此引起社会变革的种种景象就冒出来了,《弗兰肯斯坦》《海底两万里》这样的早期风筝就此起飞了。后来呢?科幻风筝越来越多、越飞越远,飞进传统的文学殿堂便造就了科幻文学这一奇葩。它不仅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起着传播科技、启迪智慧的作用,马斯克就多次说过,他从小读了《银河系漫游指南》后就立志要把人类送上火星,这就是科幻作品体现出的力量。

然而,尽管科幻风筝越飞越高,但它在文学这个既古老又庞大的殿堂里始终还是“一小撮”,写的人和读的人也都是小众。这样一来,科幻本身当然不甘寂寞,要在大殿堂里占据更大地盘就必须拼命靠向时髦文学的各个方面,正好最近几十年又赶上人类泛娱乐时代的到来,于是科幻作品的“科”味越来越淡而“文”味越来越浓,以至于沾着科技一点边的玄幻作品也大量出现,只要迎合人们口味似乎就是“政治正确”的。这在科幻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来说也没错,市场路线起着决定作用嘛。但是,这样的发展态势却让系在科技身上的风筝线日益松弛,科幻风筝随风飘扬并不是一件好事。我近年来常去美国就注意到,以前的科幻读物很多都出自科学家、工程师之手,能从中找到许多“好点子”往现实技术上套,很让人受启发和触动,而最近几年由各色人等创作的科幻作品虽然仍不少,但在美国的大学师生以及许多职业人群中,问津者却越来越少,这跟很多作品越来越不接科技的“地气”有直接关系,起码是失去了不少想看科技门道的读者群。

这让我联想到了一些技术产业的兴衰状况。美国的电视机产业曾是全世界的领头羊,液晶显示技术也发端于美国,但后来美国沾沾自喜热衷于不断推出各种电视机产品的新花样,却偏离了液晶平板这一技术核心,结果被亚洲的日本、韩国等慢慢反超了。我总感到美国的科幻现在也已出现了“花盛则谢、光极则暗”的信号,或许就像电视机产业盛极而衰一样。

这一现象值得深思,尤其是中国的科幻正在蓬勃发展之际,在汲取先进经这一现象值得深思,尤其是中国的科幻正在蓬勃发展之际,在汲取先进经验的同时更要避开弯路,才能后来居上实现赶超。过去中国的科幻土壤很贫瘠,科学家、工程师从事科幻创作的寥寥无几,但现在早已今非昔比了,按说在当前的大气候下应该蜂拥而至才是,但出自科技专家之手的作品还是很少。就在前些天的一个会议饭局上,我借着《达尔文之惑》的话题请教两位材料学知名专家,既然大家都强烈感受到了人类的发展困境,创新力不足及全球经济疲软等问题日益严重,为何专家们不把一些在不久将来能解决问题的“好点子”写出来,起码会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呀。他们回答说,想象的东西写不成论文只能写科幻,但如今的科幻已经飘得有点远了,隔行如隔山很难写。他们这样一说我就更要为《达尔文之惑》叫好了,作者除了要有宽厚的专业技术功底,还得有胆量、有韧劲,不然何以写出长达80万字的“硬科幻”?

而且《达尔文之惑》对热点技术在近期未来的走向描述,不仅内容涵盖量大,还给出了业界基本认同的价值判断,这点也非常难得。但恕我直言,三部曲中第一部《祖先秘史》写得很一般般,其实第二部《拯救人种》无论是文彩还是硬核写得都很好看。就其中反复描述的那个“透明坟墓”所用的高分子智能材料,我也顺便请教了上述两位专家。他们说那种材料现在完全属于想象,然而从当今纳米高分子材料的研发力度来看,在未来几十年内是有可能成真的。这让我看感到了某种信心,风筝可以随风飘扬,但风筝线牢牢拴在科技身上还是能体现出应有价值的,所谓的科幻未来主义起码在技术界的读者群得到了一点印证。

当然,我们更希望这样的验证能够不断扩大,能有更多科技专家关注和参与到科幻创作中去,写出更多更好的过硬作品,启迪人们更多的科技想象力,这不仅是全人类应对发展困境的大势所趋,也是繁荣科幻事业本身的需要。作为科幻外行,我们也盼望着中国的科幻事业能够抓住机遇迈向世界前列,走出自己的新路子而早日成为科幻大国、强国。因为我们有全球最庞大的科技专家队伍,潜力释放之日,就是目标实现之时。愿与科幻界共勉。(作者系留美博士,曾任上海德邦集团技术副总经理、广州越秀投资基金副总裁)

科幻的风筝线要牢牢拴住科技——也评长篇小说《达尔文之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