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的伏羲,一画开天,天竺释迦佛,讲经说法,究竟谁看得更远?

原创|远古的伏羲,一画开天,天竺释迦佛,讲经说法,究竟谁看得更远?文化,李渊回


远古的伏羲,一画开天,天竺释迦佛,讲经说法,究竟谁看得更远?

导语:


我泱泱大中华,千年的历史,风雨中沧桑。灿烂文明耀天下,传承文化立东方。这一切得益与谁?得益于文明初始,三皇之一的伏羲氏。

我悠悠娑婆国,屹立的古刹,虔诚拜高塔。慈悲救世觉迷津,自度度他悟菩提。这一切受教于谁?受教于遍知一切,人天尊者的释迦佛。

那么,问题来了!上古伏羲氏,天竺释迦佛,他们两位老人家,究竟谁看得更远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下面且听渊回,一一道来!

远古的伏羲,一画开天,天竺释迦佛,讲经说法,究竟谁看得更远?

一、文明始祖的伏羲氏


1. 以农立国,社稷正神


我中华文明,以农立国,据我国最早的文献资料之一的楚帛书记载:伏羲氏被称为创世神,和女娲并称为福佑社稷的正神。

当然,这么一位伟大的人物,历史赋予了他很多称号和名字:比如,伏羲,皇羲,恓皇,太昊,青帝等。不过,根据渊回查阅的资料。传说伏羲氏,姓凤,本名凤伏羲,字太昊。他的生日是农历(夏历)的三月十八日。伏羲氏所处的时代,根据渊回的推算大概是在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

几千年后的今天,河南周口的淮阳还保留着他的陵墓。景区也很大,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一下。至于,伏羲氏为什么有这么多名字。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历史上伏羲曾经和其他一些神明做过合并。简单来说,也就是把众多神明的功德,集中在伏羲身上来供大家纪念了。但是,无论如何,

这都丝毫影响不了伏羲氏是我们中华文明始祖之一的重要地位。

下面渊回罗列一些伏羲氏的重要贡献:

  • 一画开天,推演八卦。
  • 结绳为网,授人以渔。
  • 变革婚姻,制定礼节。
  • 创作文字,定名万物。
  • 发明乐曲,创作歌谣。


2. 一画开天,文明先始


早在远古的石器时代,我国先民,就在肥沃的中原大地上开启了伟大农耕文化。从居无定所的游猎生活,到饲养耕种的聚群而居。人们的生活质量,获得了质的提升。先民们在广袤的华夏大地愉快的生活成长。

但是,月有阴晴圆缺,天有不测风云。

盘古开天辟地,我们都很熟悉。盘古已经开过一次天了。为什么到了,伏羲氏这里,又一画开天呢?

渊回认为,盘古的开天辟地,是物理上的天,自然上的天。结束了自然世界混沌的状态。这里的伏羲氏一画开天的“天”,是人文意义上的“天”。是中华民族从蛮夷到开化的标志,为中华民族扫除了心智上的阴霾,奠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化、文明、历史基调。可谓是意义重大!

远古的伏羲,一画开天,天竺释迦佛,讲经说法,究竟谁看得更远?

二、慈悲救世的释迦佛


1. 东西有圣人,心同理也同


首先,渊回要亮明一个观点:

东方有圣人,西方亦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


这是什么意思呢?请跟着渊回往下看:

孔子,老子,释迦佛陀基本是同时代的人,这是所谓的东方有圣人,西方亦有圣人。

  • 孔子提倡,智,仁,勇。
  • 老子讲究,慈,俭,让。
  • 释迦佛陀宣扬,戒,定,慧。


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这也就是儒家提倡的,君子有所谓,有所不为,此所谓戒,此所谓俭。老子云:“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释迦佛陀说,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继而自度而度他,普度诸众生。

由此可见,不仅东方有圣人,而且西方也有圣人。这个心是一样的,这个理也是一样的。

远古的伏羲,一画开天,天竺释迦佛,讲经说法,究竟谁看得更远?


2. 佛法虽西来,枝繁于东土


佛家理论,虽然来源于西天印度,但却扎根于东土华夏,枝繁于东土华夏。

就像前面提到的,佛家的理论和中国土生土长的儒,道两家的理论有很多共同之处。所以,才能很好的被我们所认同,才能很好的在中华大地上生根而发芽,枝繁而叶茂。

令人遗憾的是,佛法在印度天竺却销声匿迹。令人庆幸的是,佛法之全部理论已经完全传入国内。并且,在中国本土发扬广大。中国禅宗文化,就是典型的代表之一。

远古的伏羲,一画开天,天竺释迦佛,讲经说法,究竟谁看得更远?


三、回归正题,谁看的更远?

这个问题是很难回答的。末学渊回,就只能在这个以凡心测圣智了。

伏羲氏,虽然没有对未来做出一个预测。但是,他一画开天,奠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基础。这个功德是十分巨大,并且不能磨灭的。再加上,后人在其创立的道家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演化发展。渊回也相信,伏羲氏留下的精神遗产会被我们中华民族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在未来,定会用它发挥更大的作用。

释迦佛陀,讲经说法八十余年,留下大量佛经典籍。虽然佛经中不乏对未来的预言和预测。但是,据目前渊回了解,那些并不是佛陀的本意。佛家,佛法的重点在于解脱修行,慈悲救世。救黎民于水火,度众生得菩提。那些有关预言预测的事情,并不是佛家精神的重点。

那究竟是谁看得远呢?渊回的答案是,都看得远,不过是侧重点不同而已。虽然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并不是我们文化研究的重点。正所谓,文以载道,教以化人。此心同,此理同!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李渊回,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