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屆讓主辦城市幾近破產的奧運(6~10)

本文按時間順序列出10屆令主辦城市面臨財政危機的奧運會,本期是6~10。

六. 1998年日本長野冬奧會

在冬奧會的準備期,人口僅37.8萬的日本長野市已投入了105億美元巨資,主要用來建設長野和東京之間的高速列車系統。之前,兩地間火車車程約3小時,這條鐵路建成後則僅需90分鐘。不幸的是,因為乘火車往返兩地很方便,反而鼓勵了更多前來看比賽的觀眾在東京下榻,而不是在長野。這屆冬奧會因此被戲稱為“通勤奧運”。

大會開幕前夕,因為觀眾的住宿需求比預期低,長野冬奧組委會不得不取消了他們在當地預留的16000個酒店房間中的1/4。根據周邊的滑雪村報告的數據,在普通滑雪季,酒店入住率能達到80%,可是賽會期間,滑雪場的常客們以為酒店會被來看冬奧會的人訂滿,所以就沒有來湊熱鬧,結果入住率只有60%。最後,主辦這屆冬奧會並沒有給長野帶來人流,也沒有促進旅遊業,之前的設想落空了。

現在已知的是長野冬奧會是樁虧本生意,但是到底一共虧了多少,可能永遠算不清了。在競選主辦權的過程中,長野奧組委用頭等艙機票、豪華的度假村、高檔的娛樂消費來招待國際奧組委的競選委員們。後來,一位競選委員下令燒掉了整整90卷有關記錄。長野市的代表堅稱整個競選過程只花了1800萬美元,但評論家說實際數字大概是6600萬。

七. 2000年悉尼奧運會

儘管大多數澳大利亞人都知道舉辦2000年悉尼奧運會是件燒錢的事,許多人還是相信長期收益,比如旅遊業的振興,超過了舉辦奧運的財務風險。數百萬人觀看了作為悉尼奧運會38億美元前期投入的標誌性成果的開幕式。其中三分之一的開支是由納稅人承擔的。

然而,奧運期間那不溫不火的遊客量預示著不幸的命運。儘管體育比賽都開展得非常成功,原本預估在奧運的17天內湧入悉尼的13萬2千名遊客,最終只來了9萬7千多。許多本來要來旅遊的遊客,如果對奧運比賽不感興趣,反而因為害怕到時候悉尼人太多而取消或推遲了自己的行程。

那麼,一開始推測的,在閉幕後還能吸引來的每年800到1000萬遊客呢?他們也沒出現,至少沒有那麼多。每年大約250觀光客來悉尼旅遊,比澳大利亞一開始希望的少多了。

八. 2004年雅典奧運會

第一屆現代奧運會後100多年,雅典第二次舉辦夏季奧運會——這次的虧損更災難性了。官方發佈的投入金額是46億美元,但是實際花的錢可能高達150億,因為興建了不少專項運動設施,如奧林匹克沙灘排球中心和網球中心。

在最後一名觀眾離開後,很多場館就一次都沒有再用過。2012年,一位記者目擊到一群人圍著雅典奧運建築群慢跑,繞過鎖起來鏽跡斑斑的大門,閃躲著被風吹起來的垃圾。該建築群的許多設施,包括網球場,都關門不營業。更糟的是,記者瞭解到,有一家專門為運動員和達官顯貴們開設的餐廳,一共只為希臘總理營業了1小時。全新的廚房設備和餐桌椅都罩在原包裝裡,被遺棄在餐廳裡8年了。

雅典的奧運建設資金主要來自於社會主義國家的公共投資基金,而希臘納稅者們必須為這些費用買單。一些人認為斥巨資辦奧運加速了希臘2009年的經濟危機。

九. 2006年都靈冬奧會

在2006年冬奧會開幕前的幾個月中,意大利都靈冬奧會組委會不得不做出艱難的選擇。面對著9500萬美元的資金缺口(一度曾高達1.67億)和破產的威脅,組委會開始取消奧運集會,削減交通和宣傳預算。然後,他們發揮起了創造力。

通常,殘奧會緊跟在奧運會後召開,可是都靈把主辦權以4000萬美元賣給了一家民營上市公司。就算這樣,收入還是不夠,所以意大利人又發行了個彩票來集資。這個孤注一擲的辦法確實縮小了資金缺口,不過當冬奧會閉幕的時候,都靈仍負債約4900萬美元。這之後,該市曾嘗試出售一些為了奧運特地興建的設施,以期最後能收支相抵。

十. 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

2010年在加拿大溫哥華舉辦的冬奧會儘管過程中有些小波折,但總體是成功的一屆。雖然溫哥華市不得不在奧運村的開發商信用破產後出手相助,加拿大運動員們卻表現頗佳,贏得了14枚金牌,其中包括加拿大的聖盃——冰球金牌。

不幸的是,當大家還在回味加拿大代表團的精彩戰績時,溫哥華陷入了財務困境。

包括奧運村項目的7.3億美元的財政援助在內,溫哥華必須設法解決高達10億的債務。為了收回一些成本,市政府大力宣傳奧運村是一個環保的宜居社區,希望購房者能買下這些空置的公寓。市場回應卻溫吞吞的。

奧運村的16幢豪華公寓賣得實在是太慢了,以致於整個項目不得不進入破產管理階段。奧運村建築群被移交給了安永,由安永負責儘量多收回點錢。就算這樣,溫哥華市和它的債權人們也永遠不可能完全收回投入在奧運中的資金了。

作者的話:

儘管我那麼愛奧運會——我定了鬧鐘提醒自己不要錯過開幕式,取消社交活動來觀看奧運馬拉松比賽,在閉幕式後倍感失落和焦慮——我暗中也對辦奧運的成本感到不安。

直到做了點研究,我才知道一屆奧運要主辦國付出多大的代價。要不是為寫這篇文章,我絕不會試圖找這些數據。我生活在幸福的無知裡,陶醉在比賽的盛況和運動員們精彩的表演中。回想過去,我就像那些申請舉辦奧運的國家一樣,以為好處多多,期待著盛會開幕,幻想著投入的錢能規規矩矩不超過預算。

本文譯自 howstuffworks,由譯者 小轉鈴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