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刘旦之死:执着一定是好事吗?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去世,临终之前,他在仅剩的三个儿子中挑选出年仅9岁的小儿子刘弗陵(后来的汉昭帝)来做皇位继承人,并且让

霍光、上官桀、金日磾、桑弘羊等几位大臣辅佐他。


燕王刘旦之死:执着一定是好事吗?

这个事情传开以后,燕王刘旦(汉武帝的第三子)很不服气。刘旦的封地在河北北部,靠近辽宁一带,离长安很远,所以他根本无法干预汉武帝晚期的中央政治,但刘旦又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人。汉武帝在世时,长子刘据第五子昌邑王刘髆之间曾为了继承皇位而发生了一次争斗,结果两败俱伤,刘据被迫起兵后,兵败自杀,刘髆也在不久后病故,而在此之前,汉武帝的第二子刘闳也去世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此前一直无缘觊觎太子之位的老三刘旦心思开始活络,虽然远在河北,他马上就给汉武帝写信,说愿意到长安来侍奉他。汉武帝何许人也,一看到儿子刘旦写这样的信,马上就明白了他的意图,于是回信就把刘旦训斥了一通,并且直接告诉他,皇位轮不到他来继承。

刘旦在汉武帝生前试图争夺太子的意图被压制,等到汉武帝去世以后,他得知自己最小的弟弟成功的继承了皇位,就非常不甘心。《资治通鉴》中记载,在听到汉武帝去世这个消息之后,刘旦连哭都不肯哭,他以“玺书封小,京师疑有变”

为由,派心腹到长安去刺探朝廷上的事情。


燕王刘旦之死:执着一定是好事吗?

汉昭帝即位以后,赏赐给自己的亲哥哥刘旦三十万钱,给他的食邑也增加了一万三千户,但刘旦并没有因此感到高兴,而是怒曰“我当为帝,何赐也”,在他看来,帝位本该是他的,刘弗陵根本没有资格赏赐给自己这些东西,于是他就联合了刘邦的长子刘肥这一系的一个子孙,名字叫刘泽,对外诈称汉武帝还活着的时候,就曾给过他秘诏,万一出现意外,刘旦可以武装起来,纠正这些错误。不过这当然是刘旦的片面之词。

这时,刘旦手下一个叫做成轸的官员对刘旦说,“大王失职,独可起而索,不可坐而得也。大王壹起,国中虽女子皆奋臂随大王”,也就是说,他看着刘旦蠢蠢欲动,非但没有进行规劝,反而火上浇油,对他说“你失去了你该有的皇位,如果你想把这个皇位拿回来,就应该挺身而起,直接去索要,只要你站起来,登高一呼,哪怕是燕国的女子也会奋臂相随。”


燕王刘旦之死:执着一定是好事吗?

在成轸的怂恿下,刘旦果然马上就开始和其他的几个宗室合谋,对外扬言“少帝非武帝子,大臣所共立;天下宜共伐之!”说刘弗陵根本不是汉武帝的儿子。另一方面,刘泽也有所行动,积极准备发兵,但没过多久,刘泽就在山东被一个叫隽不疑的官员拿下了。

刘泽一被拿下,刘旦也被供了出来,整个谋反计划就破灭了,当时汉昭帝登基不久,权力还没有进入到一种平稳阶段,大肆杀戮宗室当中的重要成员,对于稳定政权来说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情,再加上刘旦是汉昭帝的亲哥哥,汉昭帝希望借此向天下人展现自己的仁爱之心,所以虽然这个事情被查实了,但最终被杀掉的只有刘泽等人,至于刘旦,汉昭帝并没有问他的罪。

照理来说,有了这样一次教训,刘旦应该安分守己了,但每个人都有自己执著的东西,一定想得到,到了最后,就是变成为了满足自己而去满足自己,从而失去了理性的分析。刘旦就是这样一个人,皇位是他的执念,汉武帝在世的时候,他就曾经想谋求过,现在汉武帝去世了,他更想谋求,一次失败后,他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寻找着机会。


燕王刘旦之死:执着一定是好事吗?

汉昭帝在位的第七年,中央政府内部的重要成员之间发生了内讧。前面说过,汉武帝临终前,让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等人共同辅政,而除了这几位名正言顺的辅政大臣外,汉昭帝刘弗陵还有一个姐姐,史称盖长公主。刘弗陵被封为太子前,他的母亲就被汉武帝赐死,因此在宫廷里,都是姐姐盖长公主照料刘弗陵的起居,所以在当时,汉朝中央政府中最有权势的人,除了四位辅政大臣之外,还有这个盖长公主。

四位辅政大臣当中,霍光是排在首位的,他是霍去病的弟弟,为人谨慎而铁面无私,汉昭帝即位以后,朝廷的主要实权都掌握在他手中。盖长公主曾要替一个丁外人,也就是男宠谋一个官职,上官桀为了讨好公主,就去和霍光谈,结果被霍光拒绝。霍光就这么把盖长公主得罪了。

后来上官桀家中有一个关系户,触犯了法令,霍光也是要铁面无私地处理,最后是盖长公主拿出自己的财产,替上官家的关系户摆平了,免去了死罪。从这个角度看,霍光因为严格执法,得罪了皇帝的姐姐,同时也得罪了自己的同僚。


燕王刘旦之死:执着一定是好事吗?



上官家族的政治野心很强,上官桀和他的儿子上官安非常努力经营自己的政治前途,在最开始,他们觉得霍光有实权,于是就和霍光结成亲家,上官安娶了霍光的大女儿,后来这对夫妇生下一个女儿。在上官桀、上官安的积极谋求之下,这个小女孩在还不到10岁的时候就被配给了汉昭帝做皇后,也就是后来的上官皇后。这样一来,汉昭帝就成了上官桀的孙女婿,所以上官父子就觉得自己在朝廷上的地位不应该低于霍光,于是联合盖长公主,想扳倒霍光,把权力拿到自己手上来。

除了上官桀、上官安、盖长公主之外,四位辅政大臣中的桑弘羊也参与了进来。桑弘羊是汉武帝时代大名鼎鼎的财政专家,然而他的那套理论在霍光辅佐汉昭帝的时候受到了抵制。霍光认为,汉武帝时代四处对外拓张,社会元气大伤,民生凋敝,所以眼下最重要的是恢复民生,这就和当年桑弘羊的财政改革相抵触。后来霍光找了一些有识之士,让他们在朝廷上和桑弘羊公开辩论,说桑弘羊的这些政策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因此,霍光和桑弘羊之间的矛盾也很深。


燕王刘旦之死:执着一定是好事吗?


那上官桀等人的谋划又是怎么把燕王刘旦牵扯进来的呢?原来在当时,霍光是得到汉昭帝鼎力支持的,在这种情况下,光要扳倒霍光恐怕是不行的,所以这群人就决定一不做二不休,打算把霍光背后的汉昭帝一起废掉。他们计划让长公主摆酒席,把霍光请来喝酒,然后当席杀了霍光,废掉皇帝,再把燕王刘旦接回来做新皇帝。一旦刘旦做天子,他们就能够把朝廷的大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这个计划传到燕王刘旦那里,刘旦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就和手下的官员商量。有官员劝他,“大王前与刘泽结谋,事未成而发觉者,以刘泽素夸,好侵陵也。平闻左将军素轻易,车骑将军少而骄,臣恐其如刘泽时不能成,又恐既成反大王也”,意思就是说,之前您和刘泽合作,结果刘泽这个人非常浮夸,事情还没办就走漏了消息,最后被杀,现在上官桀父子也是做事急躁、轻浮的人,而霍光又非常稳重谨慎,所以据我判断,他们是成不了事的。更重要的是,上一次汉昭帝已经原谅你了,这次你还要重蹈覆辙,如果失败,下场应该是很难看的。

刘旦回答说,“我,帝长子,天下所信,何忧见反!”现在先帝的儿子当中我最年长,我若是起兵,百姓们一定还会追随我的。也就是说,即便过了七年,刘旦还是非常自信,他心中的执念一直没有消失,一直强调自己是汉武帝在世的儿子当中年龄最大的,这个皇位本来就应该是他的。所以在这种执念的引诱下,刘旦决定再次铤而走险。


燕王刘旦之死:执着一定是好事吗?

然而,上官桀父子俩背地里另有打算,他们实际上并不打算把皇位拱手让给千里之外的刘旦,而是计划将皇位占为己有。上官父子决定杀霍光,废皇帝,就说明他们是欲望极其膨胀的那一类人,所以冒了这么大的风险,他们自然也会追求利益最大化。把刘旦召到长安来,是因为一旦上官家族坐上皇位,刘旦作为汉武帝的儿子就成了一个定时炸弹,所以他们计划把刘旦诓到长安,然后一同把他杀掉,这样上官家族就可以把权力牢牢地握在自己手中。

但是,这件事情最终还是败露了,盖长公主家的一个小差事无意之中听到了这场密谋,大吃一惊,于是就抢先告发出去。霍光和汉昭帝得知此事后,先下手为强,上官桀、上官安、桑弘羊等人均被处死,汉昭帝的姐姐盖长公主自杀,燕王刘旦也被牵扯出来。汉昭帝下了一道诏书,非常严厉地批评了刘旦,燕王刘旦知道逃不过此劫就自杀了,紧接着,跟着一起自杀的还有他的王后、夫人,总共二十余人。刘旦之子虽然没有被杀,但也被废为庶人。

刘旦显然是一个执念很重的人,对皇位过于执著,不肯承认自己的失败,执著到最后,把自己的性命都搭上了。所以刘旦的故事给我们一个教训,人生当中免不了会碰到一些自己非常喜欢却达不成的心愿,有些时候,放手反而比执着下去的结果更好,因为放一放手,结果可能只是没有得到,但一直执着下去,很可能连原本拥有的东西都会失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