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中的历史教训:总为孩子做决定,孩子的结局会怎样?

现在很多家长都喜欢替孩子去包办很多事情。但这真的对孩子成长有利吗?《资治通鉴》中的一个故事或许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齐国末代君主齐王建。

秦国花费几十年的时间,相继吞并了魏、赵、韩、楚等国。在这个过程当中,齐国一直没有和秦国发生正面的冲突。因为,齐国远在东边,是离秦国最远的一个国家。

《资治通鉴》中的历史教训:总为孩子做决定,孩子的结局会怎样?

前227年战国地图


当时的秦国采取的是远交近攻的策略。交往远方的国家,攻克周围的国家。当时齐国的政权并不掌握在齐王手里,而掌握齐王建的母亲手中,历史上称之为叫君王后。

在几十年里,齐国的国事都由她来决定。在这个过程当中,她和各国交好,齐国几十年没有战事,从表面上看,是非常太平的,而在她的一手包办下,她的儿子齐王建这几十年的生活也非常愉快。

但是,他妈妈不可能陪他一辈子,在临终之前,君王后就把齐王建叫到跟前,打算给他推荐几个可用之才。齐王就说,那请您把这几个人的名字写下来吧。结果君王后拿起笔来就写不下去了,只说了一句话,“老妇已忘矣。”我把这些人的名字已经忘了。

《资治通鉴》中的历史教训:总为孩子做决定,孩子的结局会怎样?

影视作品中的齐王建


这说明这几十年以来,齐国所有的事情,的确都掌握在君王后手里,但她事先并没有事先和齐王建交代哪些大臣可用,甚至直到自己临终前居然把大臣们的名字都忘掉。

所以等到君王后去世后,齐王建完全不具备基本的行政能力。他任命了一个新的宰相,这个宰相叫后胜,此人特别贪财,收受了秦国给他的贿赂。于是,他就一向主张齐国不要跟秦国发生冲突,齐王也完全相信了他的话,从这一件事情就可以看出齐王建完全没有主见。

秦国把其它五个国家给打下来以后,要求齐王建到秦国去朝见,很多收受了秦国贿赂的大臣就建议齐王建前去。这个时候,是一个看门的将领对他说,“我们立王是为了这个国家,王的存在,是这个国家存在的一个重要前提。现在你怎么可以抛下国家,只身前往秦国。这个国家一旦没有领袖,它将陷入一种怎样的状态?你考虑过吗?”齐王一听,觉得有道理,于是他就回来了。

《资治通鉴》中的历史教训:总为孩子做决定,孩子的结局会怎样?


回来以后,另一位大夫就对他说,“我韩、赵、魏这三国灭亡以后,流亡到我们国家的大夫非常多,如果把一部分军队调拨给他们,帮助他们复国,我们的势力就可以往西推进,进入到三晋地区。这样的话,我们就有可能借助他们的力量,继续和秦国抗衡,不至于灭亡。”

结果齐王一听,觉得太复杂了,此前君王后在的时候,好像没说过可以这么干,于是就此罢了。所以,齐王没有去秦国,但他也没有进入到一种积极备战的状态。

于是,当秦国攻打齐国的时候,史书上说,齐国“民莫敢格者”,没有一个老百姓敢参与战斗,因为前面几十年,在太后主持之下,这个国家的老百姓已经不知道战争是什么了。

《资治通鉴》中的历史教训:总为孩子做决定,孩子的结局会怎样?


后来,秦国的国君骗齐王说,“你若投降,我封你五百里地,咱们就这么结束战争吧。”齐王相信了,结果秦国国君根本没有兑现给他五百里封地的诺言,而是让他住在一棵松树和一棵柏树之间,齐王建最后就死在了这里。

或许有人会说,齐王的悲惨结局都怪那些馋臣,但仔细想一想,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吗?君王后一直到死,还没有把这个国家的大臣,哪些是可用的告诉齐王建,始终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觉得自己替儿子办了很多事情。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是一件好的事情吗?未来的走向,她能够预料到吗?未必。所以,替孩子把什么问题都解决,也不见得是一件好的事情。

《资治通鉴》中的历史教训:总为孩子做决定,孩子的结局会怎样?


更关键的是,每一个孩子,总有一天都必须要独自面对这个世界,他们必须要有应对的能力,而这样一种能力,不是天生的,如果没有给他一个成长的过程,所有的事情,你都替他决定好了,忽然有一天需要他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他怎么办?

我想这个故事给我们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所以,我们现在很多家长是不是也该放缓一下脚步,好好想一想,我们到底应该给孩子什么。或者说,我们反思一下,是不是过于自信了,相信自己的判断就是正确的。这是一个很沉重的问题,也是很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移步“姜鹏历史沙龙”公众号,获取更多精彩历史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