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男孩殺母:是什麼讓原本應該是世界上最親密的人拔刀相向?

12歲男孩殺母:是什麼讓原本應該是世界上最親密的人拔刀相向?

12月2日晚,湖南省沅江市6年級男孩小康,將自己34歲的親生母親殺死。

事情的起因,與現實中很多家庭上演的現象並無二致:

案發當晚,陳女士發現兒子學會抽菸,一怒之下,她就砸爛了兒子的手機。小康於是跑進廚房,拿出菜刀對母親砍了20多刀。

將媽媽殺死後,小康並沒有慌張。他還帶著剛滿2歲的弟弟睡了一晚,並接聽了母親多個電話,最後還佯裝母親的口氣用微信給班主任請假。

直到第二天,小康外公才發現兇案,立即報警。

12歲男孩殺母:是什麼讓原本應該是世界上最親密的人拔刀相向?

因不滿母親管教太嚴,所以其了殺心,將母親殺害,但小編認為此案件原因決不僅僅是管教太嚴。我們每個人幾乎都經歷過嚴厲的家規、校規,但我們中有幾個人會走上這條犯罪的道路呢?更何況還是世界上最親的母親,究竟為什麼導致母子關係如此惡劣?

12歲男孩殺母:是什麼讓原本應該是世界上最親密的人拔刀相向?

01、親密關係的缺失

本案中的小康在幼年時期,父母都外出打工。直到兩年前,他母親因懷二胎而回家照顧他。小康曾經一次車禍而導致的頭部受傷時,父母因工作太忙沒能回去照顧他。我不敢想,當小康躺在醫院時該有多失望?我能理解其父母的不容易,可是讓一個孩子去理解真的太強人所難了。

在一個孩子幼年時期,如果在家庭中缺乏父母的關愛和陪伴,孩子的內心會產生強烈的無價值感,這種無價值感將會嚴重影響孩子內心正常秩序的建立。一個人如果在幼年時期跟父母之間建立一份穩定的親密關係,他們就會在這份愛裡得到滿足。

小康未在幼年時期與父母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導致其內心缺乏安全感。在面對母親嚴厲的管教時,他選擇用攻擊而不是溝通。

孩子強烈攻擊性行為的背後,一定是因為幼年在親密關係中愛的缺失所導致的。

12歲男孩殺母:是什麼讓原本應該是世界上最親密的人拔刀相向?

02、嚴格執行父母的意志

如果父母總是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就等同於過度地干涉了孩子成長。多度的干涉會導致孩子表面順從,但這不是真實的他,只是他的面具。

一個孩子如果長期忍受壓抑自己的痛苦,久而久之,就會在心裡產生不滿的情緒,風平浪靜只是孩子在無力反抗下的一種屈服,並不代表他真的接受。長期的內心壓抑會讓孩子耗費很長時間來重新建立內心世界的秩序,一旦處理不好,就可能導致人格障礙或者性格缺失。

這位殺母的12歲小男孩,大概在受到母親長期嚴厲的管教下,再加上原本已經很緊張的母子關係,所以才導致了這次悲劇的發生。

12歲男孩殺母:是什麼讓原本應該是世界上最親密的人拔刀相向?

3、不要武力的家庭教育

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總是忍不住用武力鎮壓,強迫孩子聽話。因為這是他們認為最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卻從來沒有考慮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無論什麼問題,最後都採取武力解決,這種做法無疑來說是行不通的。

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只要動用了“打”這個手段,對孩子的恨一定大過愛。那些口口聲聲張揚“我打你是為了你好”的家長,在打孩子的背後隱藏的是極度的自私。

打孩子,雖然能短時間看到效果,但這卻是孩子一輩子的心理陰影換來的。

要想擁有一份好的親子關係,做父母一定要真正做到尊重孩子。我們對待孩子的態度很大程度決定了我們孩子對待世界的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