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王府為何非在武宗時造反?和朱高煦聯手更易得手,寧王:不可能

寧王造反,是明朝最後一個藩王造反,這場戰亂的平定其實就標誌著大明藩王的勢力再也不發不敢和中央抗衡,算是除去了朱棣造反成功的隱患。可是寧王一脈為何要選擇在武宗時期造反,難道在宣宗時期和朱高煦聯手,不是更容易得手嗎?此時的寧王一脈其實再怎麼不會成功,都不會和朱高煦聯手的,一切原因都在朱棣。

寧王府為何非在武宗時造反?和朱高煦聯手更易得手,寧王:不可能

在大明朝,藩王造反成功的前提,其實更多的就是擁有和朱棣一樣好的運氣,因為他的成功其實只佔幾率的百分之幾,可謂是燒了高香了才會成功,可以說這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被朱棣變成了可能,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第一代寧王朱權的幫助。本來朱棣許諾事成之後天下分他一半,不過朱權也不傻,這種事情就是說說而已,只要得到天下之後對自己能好點就行了。

寧王府為何非在武宗時造反?和朱高煦聯手更易得手,寧王:不可能

可是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因為初登寶座,朱棣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也為了趁機打壓一下寧王,於是對於他的封地,就一再的亂改。朱權其實就是想回到自己當初朱元璋給他定下的封地,可是這樣的要求卻變成了奢求,而且一而再再而三的將他打壓到了江西之地,他一個北方大漢,確實適應不了江南的氣候,而且還在一個偏僻之地,確實很不願意。

寧王府為何非在武宗時造反?和朱高煦聯手更易得手,寧王:不可能

老寧王好不容易熬到了朱棣去世,朱高熾登位,看著侄子仁厚,而且自己還是有功於他們一大家子的親叔叔,多少有點優待,可是又得到一個死活不準的答案,住習慣了就別換了。這可是咽的不出話來,老寧王再忍忍,宣宗又繼位了。但沒想到爺爺輩的人反而被這個孫子罵的倒像是孫子。

寧王府為何非在武宗時造反?和朱高煦聯手更易得手,寧王:不可能

這是幾代人積累的恩怨,全部都是施加在了老寧王頭上,含恨而去。不就是想要回自己的封地呢,怎麼就這麼難。後代人實在是咽不下這口氣,才選擇造反。寧王府的人為何選擇在朱厚照時期造反,而不是聯合朱高煦。其實因為上面的幾代冤仇,就是最為關鍵的一個原因。

首先因為朱高煦是漢王,也就是朱棣的親兒子,這樣的關係之下,是寧王府的人絕對不願意利用和接近的,畢竟兩家雖然都姓朱,但卻因為一個天下,受到了這麼恩將仇報的待遇,已經變成了時代仇敵。“燕王善戰,寧王善謀”,這恐怕也是成為皇帝的朱棣特別忌憚的一件事情,不然也不會打壓了這麼多年,不讓寧王府的人抬不起頭來。

寧王府為何非在武宗時造反?和朱高煦聯手更易得手,寧王:不可能

朱高煦這個人從小跟著他爹一起打天下,不會不知道他爹的心思和顧慮,於是他們之間在隔著這層關係的時候,是不會相互為謀的,畢竟不管是朱高煦的謀反,還是朱宸濠的造反,全是謀逆之事,不會用一個不相干,或者甚至帶著點仇恨的人,去參與這麼重要的行動。

其次,選擇在正德年間,並不是看著朱厚照好欺負,主要是皇帝,就沒有好應付的,因為即便這個皇帝是個傻子,可他身邊的大臣們精明肯定也是難對付的,尤其是像大明朝以內閣為核心的中央運轉機制,國家大事皇帝哪怕是不參與也是可以解決掉的。

寧王府為何非在武宗時造反?和朱高煦聯手更易得手,寧王:不可能

選擇在正德年間,其實完全都是因為此時寧王府的實力才算是稍有點積累。從朱棣開始到朱瞻基,寧王根本就沒有多少的實力,因為忌憚的緣故,連王府都縮小了,更何況是府兵。而且寧王繼承人也是很大一方面原因。寧王的繼承其實從朱權到朱宸濠,換代很快,主要是因為老寧王的長壽,導致之後兩代寧王繼承時間不長,很難有什麼大作為。

寧王府為何非在武宗時造反?和朱高煦聯手更易得手,寧王:不可能

最後就是造反的理由了,只要是造反就得事出有因,不然你本來就是在造反,再什麼由頭都沒有,那更是名不正言不順。於是就以武宗朱厚照荒淫無道為理由,勤王造反,只是雷聲大雨點小,號稱是十萬的兵力,其實有沒有倒是一說,還有他倒黴的一點是遇見了王陽明,這個明朝大神般的存在,真是誰遇見誰倒黴。

寧王府為何非在武宗時造反?和朱高煦聯手更易得手,寧王:不可能

不過歸根究底還是因為他準備不充分,想要以自己這麼一點兵力,對抗整個大明朝,根本就是找死,明朝再怎麼弱,都不可能被一個才有幾萬的藩王就能推翻的,更何況正德時期國力尚且還在強盛之時。他沒有懂得朱棣當初造反成功是因為,十幾個藩王和他一起共同起兵,才勉強成功,不然要是當初只憑著一人之力,根本無法將朱允炆推到,自己坐上皇位。

寧王府為何非在武宗時造反?和朱高煦聯手更易得手,寧王:不可能

至於朱高煦,那是真的受到他父親影響實在是太大了,對於他而言,造反是必然的事情,要是不造反反倒是覺得奇怪了。兩者之間一方面是隔著好幾層關係,另一方面就是隔著時代的仇怨,絕對不會聯合造反,除非太陽打西邊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