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党史】运河支队(一)

【图说党史】运河支队(一)

八路军第一一五师运河支队是由朱道南倡导创建的山外抗日军联合委员会中的孙伯龙部和邵剑秋部,以及由共产党领导的运河大队和第十四区队等部合编成。该部坚持在枣庄南部的运河两岸抗击日本侵略者,开辟创建了黄邱套抗日游击根据地,使这一地区成为联系华中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纽带。运河支队在鲁南区党委、鲁南军区、淮北区党委、淮北军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和新四军四师领导和帮助下,与日伪顽军进行战斗数百次,有效地保卫了以黄邱山套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使部队发展壮大到2000余人,成为枣庄地区两支最大的主力部队之一,为枣庄地区的抗日战争写出了壮丽的一页。

运河支队在周营建队时,主要由4支抗日武装组成。孙伯龙、邵剑秋两部经鲁南特委批准改称张里元部番号,孙、邵二人分别被委为旅长、团长。1939年7月,孙、邵两部相互配合,在峄县运河北岸的曹家埠对日军小分队进行了一次伏击战,全歼日军小分队22人,在运河两岸开创了一次战斗全歼日军的范例。此后,孙、邵两部都相继发展到400余人。


【图说党史】运河支队(一)

被俘虏的日本士兵

第三支是1938年10月间由中共峄县县委领导建立的峄县抗敌自卫总团。11月,又以峄县六区武装为基础建立了峄县抗敌自卫总团特务营。1939年6 月,中共峄县县委瓦解、取缔了反动红枪会,并争取了其大队长谢绍唐带30余人枪参加了特务营。至此,中共峄县县委直接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发展到400余人,控制了地处苏鲁边区的黄邱套18村。10月,被整编为第一一五师第十四区队,孙斌全任区队长,全队500余人。

第四支抗日武装是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领导的、活动于铜山县贾汪一带的胡大勋部。胡大勋原是国民党部队的上校参议,1939年3月,被陇海南进支队任命为峄(县)滕(县)铜(山县)邳(县)边联办事处主任。按照南进支队的指示,胡大勋和共产党员陈诚一、胡大毅、高守云等携带200枚八路军臂章回到苏鲁边区的贾汪一带发展武装,组建了运河大队。10月,运河大队划归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后方司令部领导。经过胡大勋等人的组织发动,至1939年底,运河大队已发展到300余人枪。

以上四支武装,在朱道南、纪华、文立正、胡大毅等努力争取下,都以不同形式相继向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提出了合编为八路军地方武装的要求。1939年底,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决定将这些武装合编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运河支队,孙伯龙为支队长,朱道南为政治委员,邵剑秋为副支队长,胡大勋为参谋长,文立正为政治处主任。1940年1月1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运河支队在峄县西南部的周营镇正式宣布成立。


【图说党史】运河支队(一)

运河支队成立地周营

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首长为加强运河支队领导力量,相继派遣了红军干部王福堂、钟连祥、王广汉、杨荣、周振东和抗大毕业生郑林昌、傅秀亭等10人到运河支队工作。他们把老红军的光荣传统和建军经验带到了运河支队,为运河支队的不断成长壮大发挥了作用。

运河支队成立后,运河南北地区的敌我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反动地主武装迫于我军威势表示愿意接受改编。日军对枣庄地区八路军的迅速发展壮大感到极度恐慌,为消灭山区部队主力,徐州、枣庄、临沂、兖州等地日军调兵遣将,对抱犊崮山区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新成立的运河支队奉命在运河南岸袭扰敌军,以牵制敌人对抱犊崮山区的“扫荡”。1940年2月16日,日寇集中日、伪军约400人从贾汪出发,企图在小山子围歼运支二大队未成,便于次日清晨包围了运河支队一大队三中队驻守的杜庄。


【图说党史】运河支队(一)

在增援无望的情况下,运河支队一大队三中队以两个排40余人的兵力数次抵挡住了400余敌人的进攻,取得了首个村落守备战的重大胜利。

运河支队成立后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内,经过杜庄、泉源、常埠桥、利国驿、塘湖、贾汪、讨伐孙茂墀等战斗,歼敌近千人,粉碎了敌人的数次“扫荡”,使部队得到发展壮大,并与兄弟部队一起开辟了黄邱山套抗日游击根据地。


【图说党史】运河支队(一)

当年关于运河支队杜庄战斗报道的报纸

【图说党史】运河支队(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