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全國哀悼,該如何給孩子上好“死亡教育”這一人生課?

“我不要媽媽死”

“媽媽,我害怕”糖豆被昨天早上10點的防空警報聲給嚇了一跳。

之後我趕緊將他攬在懷裡,並向他解釋:“這是為了哀悼那些為了抗擊新冠狀病毒而犧牲的英雄們,我們待在家裡不能出去的這3個月中,就是這些叔叔阿姨在與病毒作鬥爭的呢”。

“病毒,我知道,是個壞傢伙。那‘犧牲’是啥意思?”糖豆問道。

“‘犧牲’啊,就是為了幫助一些人或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而失去自己的生命”我說。

“失去自己的生命,這是啥?”糖豆繼續問下去。

“emmmmmm……就是~~死了”我邊說邊看糖豆的反應。


清明節全國哀悼,該如何給孩子上好“死亡教育”這一人生課?

看糖豆在聽到“死了”後也沒有什麼異常的反應,我就打算擇日不如撞日,今天就把“死亡”這一課給講了吧。

“每個植物都會死,你想想,在秋天時是不是好多葉子都會枯萎變黃,從樹枝上落下來呀;初冬,我們經常去的小公園,那片草地上的小草是不是也變黃枯死了呢?這裡的葉子、小草都是‘死亡’了”糖豆認真地聽著。

“每個動物都會死,我們養在魚缸中的小魚,是不是最後都一個一個的飄在水面上了;在夏日,我們是不是把討人厭的蚊子給拍在牆上,一動不動了?這裡的小魚和蚊子都是‘死了’”糖豆聽得有些入迷了。

我接著說:“每個人都會死,被病毒感染得特別嚴重時,人可能會死;生特別嚴重的病時,人也會死;為了救助更多的人而犧牲的英雄們,他們也是死了;人在長得很老很老之後也會死。爸爸媽媽在很久很久以後也會死,但‘死’與‘死’是不一樣的,為了救……”

還沒等我說完,糖豆才反過神來,帶著哭腔說道:“不要,我不要媽媽死~~”看著眼前這個淚如雨下,兩個眼眶紅丟丟,鼻涕橫流的心頭肉,我心裡也很不是滋味。隨著糖豆越來越大的哭聲,Z先生也來了,他覺得不該給還小的孩子講有關“死亡”這樣沉重的話題,等孩子長大,他們自然就能明白的。

清明節全國哀悼,該如何給孩子上好“死亡教育”這一人生課?

而我覺得,缺乏對孩子的“死亡教育”,是會給孩子單純無邪的童年生活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的——你不給孩子講,孩子也會通過其他途徑瞭解到“每個人都會死,包括最愛自己的爸爸媽媽,也包括自己”,這樣的事實對於孩子來講,將會是一個巨大的衝擊,會讓他們活在“死亡”的陰影下的。

既然在孩子開始會問一些奇奇怪怪的3/4歲,他們總要經歷這樣一個“驚悚時刻”;既然在孩子打破砂鍋也要問到底的精神下,從其他途徑也能接觸到死亡的概念(講述者說的對不對、嚇不嚇人,咱就不知道了),還不如在孩子懵懵懂懂的時候,我們主動將正確的、清晰的死亡概念介紹給孩子,孩子在意識到“自己所愛的人和愛自己的人都會死”的那一刻,我們能在他身邊給他足夠多的精神支持,最起碼孩子不至於太驚慌、甚至在內心留下“死亡陰影”呀。

如何給孩子上好“死亡教育”的這一堂課

1.敢於正面描述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難免會遇到與“死亡”有關的事情,像被踩死的昆蟲、枯死的植物等,你當然可以直接告訴孩子:“它死了”。

無需做過多的解釋,孩子會通過雙眼瞭解到“‘死’是什麼樣”,從而在心中有一個概念。

假如孩子對“死”有疑問,你也可以再給他詳細解釋一下“什麼是死”:不能再動、不能再叫、不能增長。

不要刻意迴避,用“走了”“離開了”“睡著了”等詞來代替“死”這個字,因為這樣做既不會讓死這個概念變得通俗易懂,反而會讓孩子將“走”“離開”“睡著”與“死亡”聯繫在一起,將對死亡的懼怕感延伸到“睡覺”“分離”上。

清明節全國哀悼,該如何給孩子上好“死亡教育”這一人生課?

其實“死”這個概念並不會嚇壞孩子,但家長對“死”的反應,才真的會傳遞給孩子。

2.最愛的那個生命離世了

假如孩子心愛的寵物,或他愛的人離世了,該如何讓孩子面對這個事實呢?

先說不妥的做法:

用哄騙或隱瞞的方式去處理。這樣的方式並不會讓孩子好受,反而會在日夜等待中等來的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中,讓孩子因為不瞭解事實真相而陷入恐懼當中,更甚至他會害怕其他的人或動物也會莫名其妙的突然消失。這極大地威脅到了孩子的安全感。

我曾經在小學時的好朋友,她媽媽去世的早,爺爺照顧著她長大的,後來自己最愛的爺爺去世了,爸爸及後媽也沒有讓她看到爺爺的最後一面,總是搪塞她,後來她從村裡鄰居的嘴中瞭解了事實真相,就特別生氣地找爸爸理論,她覺得,爸爸在媽媽離世後沒多久就再娶,她沒有意見;再娶後對她不聞不問,她也不怨恨爸爸;連爺爺的最後一面也不讓見這件事,她會記恨爸爸一輩子,永遠都不會原諒。

永遠的錯過或失去固然會使人很痛苦,但來不及好好去告別,卻會使人更加痛苦。

我建議,在有孩子心愛的寵物或愛的人離世時,請直接告訴孩子:“XXX是因為什麼樣的事情,所以他死了,今後他/它就不能再陪你了。我們好好的與他/它告個別,送他/它安心上路吧”。之後可以舉行一個告別儀式,回憶逝者的生前往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若是哭了,請不要攔著他,因為這是生者對逝者應有的一種態度。而孩子也能通過“哭”,將心中那份悲憤宣洩出來。

清明節全國哀悼,該如何給孩子上好“死亡教育”這一人生課?

當然,你也可以用一些溫柔的說法來緩解一些死亡帶來的沉重:“他/它死後會成為天空中的一顆星星,雖然你再也不能擁抱他/它,與他/它說話,但他/它在天空上是能看到你,想念你的。”

但是,無論你是如何修飾“死亡”的,這三點是不能欺騙孩子的:

  • 永久性。一旦生命死亡,就不會再生
  • 功能消失。一旦生命死亡了,思想、聲音、感官都會隨之停止
  • 普遍性。所有的生物都會死亡

假如你在向孩子描述死亡時偏離了這些特點,那麼就是在撒謊,而孩子遲早是會了解事情的真相的,那時他非但不會減少悲傷,反而還會成倍增加悲痛,甚至還會覺得被你戲弄、欺騙了。

你或許覺得直接給孩子說“XX死了”會很殘忍,但你也要反過來想想啊——

  • 眼下孩子固然會很傷心,但那些傷心悲痛都是確定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從這件事中有的悲痛也會越來越少
  • 若你向孩子隱瞞了事實真相,孩子在你善意的謊言中不停地盼望“已經逝去的Ta”回來,結果等來的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而孩子對“已經逝去的Ta”的思念與傷心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越來越重。相對直接面對生離死別的撕心裂肺來說,這才是對孩子永久的折磨

3.爸爸媽媽也會死

當孩子聽到“每個人都會死,爸爸媽媽也會死”的話而大哭時,其實孩子內心的潛臺詞是:“我不想你死,我會害怕,沒有你到時候我該怎麼辦啊”。因為威脅到了孩子的安全感,所以孩子會恐懼大哭。

你可以告訴孩子:“在很久很久以後,我們才會死,那時你已經長大了,能像現在的我們一樣做許多的事情,所以就不需要我們了”。

這樣說就可以了嗎?

當然不是。你還需要向孩子解釋“很久很久以後究竟是多久以後”“什麼時候才是長大了”。因為對孩子來說,一星期之後也是很久很久以後;而“長大”這種話,媽媽隔三差五就會說的——會自己吃飯了,媽媽會說“長大了”;會自己穿衣服了,媽媽會說“長大了”。所以,以這些為參照物,孩子根本無法確定,很久很久才會死究竟是什麼時候,那時自己真的會長大嗎?

如何向孩子解釋“很久很久以後究竟是多久之後”呢

舉個例子:“我們一年才會有1次生日對吧,過下一個生日要等很長很長的時間,對吧”

“你再過10個這樣的生日,才會變為大孩子,到時候你就會長到媽媽肩膀這個位置這麼高,那時的你一定會比媽媽跑得要快,比媽媽跳得要高!”

“再過這樣的10個生日,你可能就能工作賺錢了,到時候你就可以賺錢買所有你想買的東西了,是不是挺美噠?”

“之後再過5個這樣的生日,你可能就已經有小寶寶當爸爸媽媽了,照顧寶寶、做飯、開車……那時的你一定會做許多的事情”

“之後你的小寶寶也要過這麼多的10年、5年才能長大,翻身、獨坐、說話、站立……寶寶長大是需要很多個生日的”

“等你的小寶寶也長大工作上班時,媽媽才可能會死”

“所以,爸爸媽媽死是很久很久很久……以後的事情,而在此之前,爸爸媽媽還能陪你過許多的兒童節,春節……”


清明節全國哀悼,該如何給孩子上好“死亡教育”這一人生課?

總之,就是向孩子傳遞,當生命中的這些事情沒有做完時,爸爸媽媽就不會死。這樣孩子就能理解“很久很久以後”是多遙遠之後了。

結語

中國家長總是不願談“死亡”這個話題,總是將希望寄託在孩子能無師自通上,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在“死亡教育”上的缺失,導致了他們在成為家長後,自己的孩子在問出有關“死”的問題時的張口結舌、手足無措。

“死亡教育”,這個話題雖然沉重,但卻不應該讓孩子迴避,因為它本身就是“生命教育”中的一部分。而孩子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脆弱,他們的適應能力其實比我們成年人都強。

世界之大,不完美的事情還有很多,孩子總會長大、總會窺見端倪,你藏是藏不住的。與其讓孩子瞎想、從他人那裡聽些亂七八糟的東西,還不如從家長那裡得到正確的、清晰的“死亡”認知呢!

清明節全國哀悼,該如何給孩子上好“死亡教育”這一人生課?

願每個孩子在“死亡教育”中,都能認識並感受到生命之重。

最後,為“抗擊新冠狀病毒肺炎的逆行者們”致敬!

清明節全國哀悼,該如何給孩子上好“死亡教育”這一人生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