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全国哀悼,该如何给孩子上好“死亡教育”这一人生课?

“我不要妈妈死”

“妈妈,我害怕”糖豆被昨天早上10点的防空警报声给吓了一跳。

之后我赶紧将他揽在怀里,并向他解释:“这是为了哀悼那些为了抗击新冠状病毒而牺牲的英雄们,我们待在家里不能出去的这3个月中,就是这些叔叔阿姨在与病毒作斗争的呢”。

“病毒,我知道,是个坏家伙。那‘牺牲’是啥意思?”糖豆问道。

“‘牺牲’啊,就是为了帮助一些人或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而失去自己的生命”我说。

“失去自己的生命,这是啥?”糖豆继续问下去。

“emmmmmm……就是~~死了”我边说边看糖豆的反应。


清明节全国哀悼,该如何给孩子上好“死亡教育”这一人生课?

看糖豆在听到“死了”后也没有什么异常的反应,我就打算择日不如撞日,今天就把“死亡”这一课给讲了吧。

“每个植物都会死,你想想,在秋天时是不是好多叶子都会枯萎变黄,从树枝上落下来呀;初冬,我们经常去的小公园,那片草地上的小草是不是也变黄枯死了呢?这里的叶子、小草都是‘死亡’了”糖豆认真地听着。

“每个动物都会死,我们养在鱼缸中的小鱼,是不是最后都一个一个的飘在水面上了;在夏日,我们是不是把讨人厌的蚊子给拍在墙上,一动不动了?这里的小鱼和蚊子都是‘死了’”糖豆听得有些入迷了。

我接着说:“每个人都会死,被病毒感染得特别严重时,人可能会死;生特别严重的病时,人也会死;为了救助更多的人而牺牲的英雄们,他们也是死了;人在长得很老很老之后也会死。爸爸妈妈在很久很久以后也会死,但‘死’与‘死’是不一样的,为了救……”

还没等我说完,糖豆才反过神来,带着哭腔说道:“不要,我不要妈妈死~~”看着眼前这个泪如雨下,两个眼眶红丢丢,鼻涕横流的心头肉,我心里也很不是滋味。随着糖豆越来越大的哭声,Z先生也来了,他觉得不该给还小的孩子讲有关“死亡”这样沉重的话题,等孩子长大,他们自然就能明白的。

清明节全国哀悼,该如何给孩子上好“死亡教育”这一人生课?

而我觉得,缺乏对孩子的“死亡教育”,是会给孩子单纯无邪的童年生活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的——你不给孩子讲,孩子也会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到“每个人都会死,包括最爱自己的爸爸妈妈,也包括自己”,这样的事实对于孩子来讲,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会让他们活在“死亡”的阴影下的。

既然在孩子开始会问一些奇奇怪怪的3/4岁,他们总要经历这样一个“惊悚时刻”;既然在孩子打破砂锅也要问到底的精神下,从其他途径也能接触到死亡的概念(讲述者说的对不对、吓不吓人,咱就不知道了),还不如在孩子懵懵懂懂的时候,我们主动将正确的、清晰的死亡概念介绍给孩子,孩子在意识到“自己所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都会死”的那一刻,我们能在他身边给他足够多的精神支持,最起码孩子不至于太惊慌、甚至在内心留下“死亡阴影”呀。

如何给孩子上好“死亡教育”的这一堂课

1.敢于正面描述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难免会遇到与“死亡”有关的事情,像被踩死的昆虫、枯死的植物等,你当然可以直接告诉孩子:“它死了”。

无需做过多的解释,孩子会通过双眼了解到“‘死’是什么样”,从而在心中有一个概念。

假如孩子对“死”有疑问,你也可以再给他详细解释一下“什么是死”:不能再动、不能再叫、不能增长。

不要刻意回避,用“走了”“离开了”“睡着了”等词来代替“死”这个字,因为这样做既不会让死这个概念变得通俗易懂,反而会让孩子将“走”“离开”“睡着”与“死亡”联系在一起,将对死亡的惧怕感延伸到“睡觉”“分离”上。

清明节全国哀悼,该如何给孩子上好“死亡教育”这一人生课?

其实“死”这个概念并不会吓坏孩子,但家长对“死”的反应,才真的会传递给孩子。

2.最爱的那个生命离世了

假如孩子心爱的宠物,或他爱的人离世了,该如何让孩子面对这个事实呢?

先说不妥的做法:

用哄骗或隐瞒的方式去处理。这样的方式并不会让孩子好受,反而会在日夜等待中等来的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中,让孩子因为不了解事实真相而陷入恐惧当中,更甚至他会害怕其他的人或动物也会莫名其妙的突然消失。这极大地威胁到了孩子的安全感。

我曾经在小学时的好朋友,她妈妈去世的早,爷爷照顾着她长大的,后来自己最爱的爷爷去世了,爸爸及后妈也没有让她看到爷爷的最后一面,总是搪塞她,后来她从村里邻居的嘴中了解了事实真相,就特别生气地找爸爸理论,她觉得,爸爸在妈妈离世后没多久就再娶,她没有意见;再娶后对她不闻不问,她也不怨恨爸爸;连爷爷的最后一面也不让见这件事,她会记恨爸爸一辈子,永远都不会原谅。

永远的错过或失去固然会使人很痛苦,但来不及好好去告别,却会使人更加痛苦。

我建议,在有孩子心爱的宠物或爱的人离世时,请直接告诉孩子:“XXX是因为什么样的事情,所以他死了,今后他/它就不能再陪你了。我们好好的与他/它告个别,送他/它安心上路吧”。之后可以举行一个告别仪式,回忆逝者的生前往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若是哭了,请不要拦着他,因为这是生者对逝者应有的一种态度。而孩子也能通过“哭”,将心中那份悲愤宣泄出来。

清明节全国哀悼,该如何给孩子上好“死亡教育”这一人生课?

当然,你也可以用一些温柔的说法来缓解一些死亡带来的沉重:“他/它死后会成为天空中的一颗星星,虽然你再也不能拥抱他/它,与他/它说话,但他/它在天空上是能看到你,想念你的。”

但是,无论你是如何修饰“死亡”的,这三点是不能欺骗孩子的:

  • 永久性。一旦生命死亡,就不会再生
  • 功能消失。一旦生命死亡了,思想、声音、感官都会随之停止
  • 普遍性。所有的生物都会死亡

假如你在向孩子描述死亡时偏离了这些特点,那么就是在撒谎,而孩子迟早是会了解事情的真相的,那时他非但不会减少悲伤,反而还会成倍增加悲痛,甚至还会觉得被你戏弄、欺骗了。

你或许觉得直接给孩子说“XX死了”会很残忍,但你也要反过来想想啊——

  • 眼下孩子固然会很伤心,但那些伤心悲痛都是确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从这件事中有的悲痛也会越来越少
  • 若你向孩子隐瞒了事实真相,孩子在你善意的谎言中不停地盼望“已经逝去的Ta”回来,结果等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而孩子对“已经逝去的Ta”的思念与伤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重。相对直接面对生离死别的撕心裂肺来说,这才是对孩子永久的折磨

3.爸爸妈妈也会死

当孩子听到“每个人都会死,爸爸妈妈也会死”的话而大哭时,其实孩子内心的潜台词是:“我不想你死,我会害怕,没有你到时候我该怎么办啊”。因为威胁到了孩子的安全感,所以孩子会恐惧大哭。

你可以告诉孩子:“在很久很久以后,我们才会死,那时你已经长大了,能像现在的我们一样做许多的事情,所以就不需要我们了”。

这样说就可以了吗?

当然不是。你还需要向孩子解释“很久很久以后究竟是多久以后”“什么时候才是长大了”。因为对孩子来说,一星期之后也是很久很久以后;而“长大”这种话,妈妈隔三差五就会说的——会自己吃饭了,妈妈会说“长大了”;会自己穿衣服了,妈妈会说“长大了”。所以,以这些为参照物,孩子根本无法确定,很久很久才会死究竟是什么时候,那时自己真的会长大吗?

如何向孩子解释“很久很久以后究竟是多久之后”呢

举个例子:“我们一年才会有1次生日对吧,过下一个生日要等很长很长的时间,对吧”

“你再过10个这样的生日,才会变为大孩子,到时候你就会长到妈妈肩膀这个位置这么高,那时的你一定会比妈妈跑得要快,比妈妈跳得要高!”

“再过这样的10个生日,你可能就能工作赚钱了,到时候你就可以赚钱买所有你想买的东西了,是不是挺美哒?”

“之后再过5个这样的生日,你可能就已经有小宝宝当爸爸妈妈了,照顾宝宝、做饭、开车……那时的你一定会做许多的事情”

“之后你的小宝宝也要过这么多的10年、5年才能长大,翻身、独坐、说话、站立……宝宝长大是需要很多个生日的”

“等你的小宝宝也长大工作上班时,妈妈才可能会死”

“所以,爸爸妈妈死是很久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而在此之前,爸爸妈妈还能陪你过许多的儿童节,春节……”


清明节全国哀悼,该如何给孩子上好“死亡教育”这一人生课?

总之,就是向孩子传递,当生命中的这些事情没有做完时,爸爸妈妈就不会死。这样孩子就能理解“很久很久以后”是多遥远之后了。

结语

中国家长总是不愿谈“死亡”这个话题,总是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能无师自通上,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在“死亡教育”上的缺失,导致了他们在成为家长后,自己的孩子在问出有关“死”的问题时的张口结舌、手足无措。

“死亡教育”,这个话题虽然沉重,但却不应该让孩子回避,因为它本身就是“生命教育”中的一部分。而孩子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他们的适应能力其实比我们成年人都强。

世界之大,不完美的事情还有很多,孩子总会长大、总会窥见端倪,你藏是藏不住的。与其让孩子瞎想、从他人那里听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还不如从家长那里得到正确的、清晰的“死亡”认知呢!

清明节全国哀悼,该如何给孩子上好“死亡教育”这一人生课?

愿每个孩子在“死亡教育”中,都能认识并感受到生命之重。

最后,为“抗击新冠状病毒肺炎的逆行者们”致敬!

清明节全国哀悼,该如何给孩子上好“死亡教育”这一人生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