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藝術要少點江湖氣,多點書卷味


陶瓷藝術要少點江湖氣,多點書卷味



有趣且深度的陶瓷文化自媒體

陶瓷縱論-No.13


《陶瓷藝術要少點江湖氣,多點書卷味》


校稿:小程程

陶瓷藝術要少點江湖氣,多點書卷味


公子年少時候,曾經進過一個歷史QQ群,聽說這個群裡有一個特別厲害的“屎學”大師,群裡很多網友都是他的粉絲。那天正好看到這位大師來講歷史,大師說朱元璋的第八子潭王朱梓其實是陳友諒的遺腹子,成年後知道身世就造反了,最後失敗自焚。

這位大師講得繪聲繪色,群眾們聽得津津有味。年少的公子實在不懂事,直接翻出了《太祖實錄》,(洪武二年九月)丁酉第八子梓生定妃達氏出也——《太祖實錄》卷四十五。假如根據記載,朱梓是洪武二年(1369年生人),陳友諒死於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中間相差7年,何來這麼一說。

我問大師,這七年是怎麼回事?大師怒斥我,《明實錄》的話也能信,肯定是朱元璋指示人寫的,他當然不承認這事,這種書你也信。很多網友都附和大師,嘲笑公子,公子被說得無奈退群,過了這麼多年想這件事,仍然覺得這些人簡直是……


陶瓷藝術要少點江湖氣,多點書卷味



後來,公子知道了有“江湖”這麼一說,他們對待文化和歷史一般來自於道聽途說,不肯自己去翻書看一看,或者出門走一走,更不可能去存在有鑽研精神。公子經常遇見這樣的中年油膩大叔,或者年紀也就三十左右,穿著中式亞麻衣服,手上戴著一串核桃,喝著茶,繪聲繪色給一些剛畢業的學生或者是生了孩子無聊的年輕姑娘,對著文化、歷史甚至是文學,說道說道。他可以跟你聊聊王陽明,聊聊曾國藩,聊聊馬未都,聊聊手上的那串核桃,聊聊上次他看到的天珠,旁觀者聽完,彷彿這麼些年都白過了,原來世界這麼精彩,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知識太淵博了,書上沒有的這位大師都知道。

不排除這樣的形象真得有知識淵博者,但公子見到的很多這樣的人,其知識點來自於大量的坊間野史和地攤作品,接觸以後就感覺,江湖氣太重了,書卷味太少了。而這句話其實對於陶瓷藝術圈很多人來說,也是一樣的,很多陶瓷藝術圈的中青年從藝者,就蠻多這樣的。

公子仔細分析下來,其實很多景德鎮陶瓷藝術從業者比較偏江湖風氣很正常,因為在景德鎮,如果讀書成績比較好的孩子,並不太會選走藝術生,然後學成歸來選擇陶瓷繪畫,最後從業於陶瓷藝術。其實他們並沒有接觸比較正統的文化教育,在對文史哲的認知中並沒有嚴謹的學術概念。在他們的成長道路上,大多伴隨著對技能的修煉,對於文化上來說,往往只能夠道聽途說,自然而然偏江湖氣的文史哲認知就自然進入到了他們的視野之中。

公子剛剛進入大學後,老師就要求我們做某一個課題的研究,我們根本就沒學過這一方面,而當時公子所在的大學歷來要求如此,所以在大一的時候我們幾乎是剛脫下軍訓服,就必須一頭扎進圖書館,瘋狂自學,自己找資料,最後形成了嚴謹的對這個課題的研究,寫出長長的論文。其實認真去找資料,認真去分析問題,認真去看待事物的本質,就是嚴謹的書卷味,而不是盲目得去跟從他人的言語。

人文的學習成績和繪畫技能,

對於陶瓷藝術家同樣重要。

2000年,陳丹青從美國紐約回國,隨即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聘為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美院當時成立四個純藝術教學研究室,分別為“吳冠中研究室”“張仃研究室”“袁運甫研究室”以及“陳丹青研究室”。

2000年5月,報考清華美院博士生的24位考生中,有5名入圍,但最後因外語而全部落榜。清華美院考慮到是陳丹青首次招生,讓這5名考生以博士課程訪問學者名義成為陳丹青的學生。第二年,這5人再次因英語而失敗離校。

2001年第二次博士生考試,22名考生只正式錄取2名博士生、2名訪問學者。而同年,首次接受碩士生報考,卻沒有一個人通過英語和政治的兩科考試。因此,陳丹青曾長達3年招不進一名碩士生。

2002年的碩士考生中,一位繪畫成績位居第一,卻因英語和政治各差一分落榜。陳丹青向學院通融未果。此後一年,這名考生在北京租房,專攻外語和政治,翌年再考,還是專業第一,政治過關了,但外語仍未及格,依然被拒之門外。陳丹青說:“我不想慫恿她考第三次,對一位想當藝術家的青年,這樣的考試是不折不扣的荒謬和侮辱。”而這名考生卻已在英國讀碩士。

說起招生制度,陳丹青憤慨不已:“專業前3名的永遠考不進來,由於外語達不到那個分數,因此他們的畫形同廢紙。我們不能單憑英語分數就把一個孩子粗暴地拒絕在門外。”而就在1978年,陳丹青自己曾以外語零分、專業高分被中央美術學院錄取。

其實清華美院以極為嚴苛的人文標準來進行繪畫上的人才選拔,從整體的效果上來說是值得認可的,因為人文教育自身就是藝術永不枯竭的動力。當然,對於專業極高、繪畫天賦極高的人才,不拘一格進行選拔其實也是一種補充。

景德鎮陶瓷藝術,

其死穴就在於人文教育。

我們景德鎮的陶瓷起初是沒有藝術這個概念,只有工藝,但隨著近百年來的發展,注入了人文氣息的陶瓷繪畫逐漸進入了陶瓷圈之後,藝術這個概念就開始流行起來。而可惜的是,景德鎮陶瓷藝術從業人才在運作機制上就是作坊模式,而人才的挑選上沒有主動性,更無法吸引具備高素質人文思想,且具備較高的繪畫天賦的年輕人。

文藝,文是核心,藝是一門手藝。大家都覺得近些年來,景德鎮的陶瓷藝術沒有得到太好的發展,核心就在於我們需要多一些書卷味,多一些人文味,能夠讓更多擁有高超陶瓷技術的年輕人,同時也能夠在文化的認知中上一個較高的臺階。

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個“在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