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這座小城

“鄒魯”一詞在中國一直被視為文教興盛之地之意,“海濱鄒魯”、“江南鄒魯”、“海外鄒魯”,“鄒魯之士”,凡是和鄒魯沾邊的,都是有文化的意思,這個“魯”大家好理解,孔子是魯國人,魯國故地在山東曲阜,這個“鄒”呢,其實就在“魯”的隔壁,孟子是鄒國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鄒城,和曲阜一樣,同樣是中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可孔子的名氣大,年代也比孟子早,為何不叫“魯鄒”呢?其實這還得從更早期的邾婁文化說起,邾為東夷古國,文化悠遠深厚,戰國時改為鄒,魯為東遷新國,而“魯為婁轉”,也就是說“鄒”的歷史實際上是更早過“魯”的,也就是說在今天鄒城這方土地上產生的文化和歷史,比今天曲阜這塊土地上的文化和歷史還要深厚,鄒魯文化的發源地在山東鄒城。

但在曲阜的至聖孔子的萬丈光芒之下,鄒城的亞聖孟子的光輝有些黯淡,其實孟子的思想不僅是孔子的繼往,更是儒家思想的開來;在曲阜“三孔”的熱度之下,鄒城“三孟”有些冷清,其實孟府、孟廟和孟林的保存完好程度,更勝世界文化遺產“三孔”。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鄒城市的孟廟、孟府和孟林景點,名氣不小,景區文化深厚,放在其他地方,就是一個城市的招牌,但無奈鄒城的隔壁就是曲阜,20多公里之外就是孔府、孔廟和孔林,孟子故里的招牌在孔子故里面前,很有些“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概。

關於孟子,大家都知道的故事是“孟母三遷”,其實那是孟母的故事,孟母三遷和孟母斷機成就了一代亞聖。我一直納悶孟子的父親去哪裡了,兩千多年前人的壽命短,而男人從古至今都沒有女人活得久,所以孟子的父親早在他幼年時就去世了,孟子的出生時孔子已經死了大約一百年左右,孟子師承孔子的孫子子思,孟子的生平和孔子很相似,都是沒落的貴族後裔,平民出身,幼年喪父, 一生所走的道路都是求學、教書和周遊列國。

孟子的思想不僅是孔子思想的繼承,更是儒家的大力發展,特別是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著名的民主理論:“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還提倡“仁政”,“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讓人民擁有自己的“恆產”,也就是保護私有財產,人民就會安居樂業,不去觸犯刑律。“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親親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除了有恆產,還要有道德,這樣社會才會和諧美滿,天下太平。可以說孟子關於民主和仁政的基本思想,是中國先秦思想的精華所在,放在兩千年後的今天,依然十分了得,放在中國管用,放在外國同樣管用。


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這座小城

孟子的故鄉在山東省鄒城市,曲阜市與鄒城市南北相鄰,都是濟寧市代管的縣級市,也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所以濟寧被稱作“孔孟之鄉”。


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這座小城

孟廟是一處長方形的五進院落古建築群,現存建築多為清康熙年間地震傾圮後重建,亞聖廟石坊後左右各一坊,左名“繼往聖”,右名“開來學”,“繼往開來”是後人對孟子的評價。


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這座小城

孟廟的古樹是一大看點,孟廟中共有各種樹木共430餘株,樹齡大都在八九百年以上,年歲遠遠大於孟廟內現存的建築物,這裡古樹蒼鬱,蔥籠茂密,更有許多生物奇觀和傳奇故事。


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這座小城

這個樹瘤被稱作靈龜,這隻靈龜在孟廟這個充滿靈氣的地方爬了數百年,依然沒有爬上樹,真正的龜速。


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這座小城

而這個樹枝被稱為靈蛇,估計也有上百年的歷史了,靈蛇依然沒能出洞,還在樹幹上盤旋。


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這座小城

康熙御碑亭內放置清康熙《御製孟子廟碑》一塊,託碑神獸贔屓的鼻子被遊客摸到溜光,因為遊客通過木門,只能勉強摸到神獸的鼻子。


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這座小城

《三字經》中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子小時候不認真學習,孟母一氣之下把織好的布割斷,告誡孟子不可半途而廢,這就是“孟母斷機”的故事,可憐天下父母心,孟母千年來都是中國母親的典範。


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這座小城

除了古樹,孟廟最多的就是石碑,各個朝代的都有,廟內共有碑碣石刻350餘塊,不少是珍品和絕品。


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這座小城

這是在歷史上曇花一現的八思巴文,元朝忽必烈時,由國師八思巴根據當時的吐蕃文字而制定的一種文字,伴隨著短命的元朝而存在,明朝推翻元朝後,八思巴字被廢棄,大概也就是在1270年代到1360年代90年間使用。


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這座小城

這塊元至順二年(公元1334年)九月的加封孟子為鄒國亞聖公聖旨碑,碑身鐫刻兩種文字,上半部為蒙古八思巴文,下半部為漢文對譯,活脫脫的文字研究教科書,這類碑刻在全國寥若晨星,是研究蒙、漢、藏各族文化交融歷史的難得藝術瑰寶,亦是孟廟最為珍貴的碑刻之一。


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這座小城

孟母殿是供奉孟子母親的殿堂,“孟母三遷”的故事流傳千年。孟子年少時,家住在墳墓的附近,孟子經常喜歡在墳墓之間嬉遊玩耍。孟母見此情景,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安頓兒子。”於是就帶著孟子搬遷到市場附近居住下來。可是,孟子又玩鬧著學商人買賣的事情。孟母又說:“此處也不適合安頓我的兒子"。於是又搬遷到書院旁邊住下來。孟子以祭祀儀式及進退朝堂的規矩作為自己的遊戲。此時,孟母說:“這正是適合安頓我兒子的地方。”於是就定居下來了。


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這座小城

孟子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但幼年喪父,家庭貧困,孤兒寡母織布為生,典型的弱勢群體,但孟母最終還能“三遷”並住上書院旁邊的“學位房”,可見那時房價是不高的。而孟子一個窮二代,居然還能師從孔子的孫子,當時著名的思想家孔汲,所以說孟子也是十分幸運的。


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這座小城

孟母三遷固然難得,但更難得的還是孟子通過不懈地努力,終成一代聖人。


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這座小城

亞聖殿是孟廟主體建築。殿高17米,是一座綠色琉璃瓦覆頂、重簷歇山式宮殿型建築。大殿始建於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因地震而倒塌,現存之大殿系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所重建,大殿四周,列有擎簷的巨型石柱26根,每柱都呈八角形,柱下以石鼓為礎,鼓下又以石刻覆蓮作承託,據考證,石刻覆蓮是宋代建造此殿時所刻制,而巨型石柱則為明代維修此殿時所制。


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這座小城

亞聖殿正中門楣上懸有清高宗乾隆御書“道闡尼山”雕龍巨匾,孟子師承孔門,思想在孔子的基礎上進一步躍升,終於孔子合成“孔孟”。


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這座小城

亞聖殿內供奉孟子像,“守先待後”也就是繼往開來,承前啟後的意思,可惜孟子像也在文革期間被毀掉了,今天這尊看起來有些怪怪的孟子像是1986年重塑的。


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這座小城

焚帛池是個獨立小院,有一小門與亞聖殿相通,孟氏後裔每次祭祀祖先後,即在此處焚燒祭文。


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這座小城

焚帛池旁有孟廟“古樹四奇”中的“洞槐望月”,唐代的古槐斜倚,原樹幹直徑在6米以上,現樹幹枯朽,在古槐樹皮上又生長出新的樹幹,高大茂盛,中空的樹幹形成直徑約1米的圓洞,入夜,明月從洞中透出。另外三奇分別是:“古柏抱槐”、“藤系銀杏”和“檜寓枸杞” 。


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這座小城

亞聖殿前有天震古井一口,據井旁碑刻記載:“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廟前演戲,忽日中聲震如雷,聞者環顧失色,見階前陷有甓甃圓痕,熟視乃井也”。有意思的是,井前古樹上有樹瘤如耳,人稱“側耳聽泉”。


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這座小城

不得不稱讚孟廟的古樹,多為古老的松檜和側柏,又有銀杏、古槐、紫藤等點綴其間,這些樹木冬夏長青,形狀特殊別致,如虯如龍,如獸如鳳,千奇百怪,姿態各異。


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這座小城

孟廟出來一街之隔就是孟府,亞聖牌坊立在廟與府之間。


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這座小城

孟府,也稱“亞聖府”,是孟氏嫡系後裔居住的宅第,始建於北宋晚期 。


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這座小城

孟府前為官衙,後為內宅,整體佈局大方氣派,典雅中透著幾分威嚴。


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這座小城

孟子後裔不如孔子後裔,孔子後裔世襲的衍聖公是一品官職,而孟子後裔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不僅是個虛職,也只有八品,到了民國,改稱“奉祀官”,還是虛職,沒有實際權力,主要職責是:看護維修林廟,祭祀先祖,弘揚儒家文化,不過雖然爵位並不高,但世代相襲,世代顯赫,也是少見的貴族世家。


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這座小城

1949年孟子第74代孫孟繁驥,和孔子後代一樣去了臺灣,從此孟子後裔住在孟府的歷史劃上了句號。“七篇貽矩”是清雍正皇帝欽賜孟子第65代孫孟衍泰的金匾,“七篇”指的是《孟子》七篇,“貽矩”指贈給孟家的規矩意思。雍正皇帝的用意是告誡孟家後代要用孟子的《七篇》作為孟家後代言行的準則和行動的規矩。


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這座小城

賜書樓是存放皇帝欽賜墨寶、聖旨、誥封、古籍文獻和家族檔案的地方,孟府是個書香之地。


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這座小城

世恩堂是孟子嫡裔翰林博士居住處,1948年前為孟子嫡裔第74代孫、亞聖奉祀官孟繁驥夫婦居住處。


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這座小城

孟子後裔曾辦學招收孟氏後裔子弟學習,稱“三遷書院”,後逐漸荒廢,清末民初,又開辦“孟氏子弟學校”,1948年停辦,據說現在​又重開了,每週都有講座。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數千年曆史上思想最為活躍的時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名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等許多學派百家爭鳴,他們著書立說,爭辯不休,提出的不同的政治主張和治國方略,那時候各國君王的素質雖參差不齊,但基本都不禁言,“子產不毀鄉校”也是發生在那個時候的故事。

到了秦始皇帝以武力統一中國後焚書坑儒,再到強勢的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然後中國這個古老的國家在今後兩千多年間,再也沒有產生過多少有影響力的思想理論。中國的文明史很長,但產出思想的文明史並不長,秦以後,大部分時間都在統一和禁錮思想,“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時間少之又少,好在我們還有孔子、孟子等古代偉大思想家,讓中國在思想大國的位置上至少還有一席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