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年過中年,沒什麼愛好,不如來學習國學,提高修養

男人年過中年,沒什麼愛好,不如來學習國學,提高修養

我們上一節學了”四綱“,這節來學一下”七證“的修養功夫,《大學》一書中,有關“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後而能慮,慮後而能得”,這就是所謂”大學之道“的七證,看來平平淡淡。其實,這不但是曾子特別提出的孔門心法,求證實驗的修養功夫,同時也代表周,秦以前儒道本不分家的中國傳統文化,教化學養的特色。

關於七證這一段還有個笑話,古代的時候大家都知道這個古文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全聽先生教的斷句。說從前有一個鄉村裡的財主,開了一個家塾,請了兩個先生來教書,一位帶了一班學生在樓上,一位帶了一班學生在樓下,兩位先生教的都是《四書》的第一篇《大學》。樓上的先生教的是"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哎!怎麼少了一個"得"字呢?不知你們聽了感覺怎麼樣,我是特別的想靜靜。哈哈。樓下的先生正好也教這一段,”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啊吆,怎麼多出一個"得”字呢?有一個學生說,先生,樓上先生說少了一個”得“字。這位先生一聽便說,那正好我們把這個”得“字送給樓上好了!故事很好笑,好像胡編的,其實過去的時候的確有這樣似通不通的教書先生和這樣子的情況。

笑話說完了,我們開始學《大學》所列舉的這七個修證層次,第一個便是“知”字,我們都明白這個知是知道的知,由知覺到知識,知己到知心,都是這個知。古時候,這個知還和智通用。其實大學裡的這個”知“沒那麼簡單,它是入德之門。是明道悟道最基本的作用。怎麼理解呢?又的借鑑一個故事來說明,容易理解一些。我們知道了周,秦以前儒道是不分家的,到東漢以後,佛學傳入我國,它所講的禪定和修證的上觀方法,也使用了”止,定,靜,慮“的這一套。所以,我們就借用禪宗故事香嚴禪師悟道時寫的一首偈語來理解一下。

男人年過中年,沒什麼愛好,不如來學習國學,提高修養

香嚴禪師跟溈山大師參學很久了,佛性其實也有很深的造詣了,但還沒有證悟。於是就請求溈山大師為他點破,但溈山大師為了讓他自己悟出來,就沒有答應他,然後對他說:“我說了還是我的,這個得你自己悟,才是你的”。香嚴禪師聽了很難過,就賭氣說以後不學佛法了,把自己的佛經全部燒掉就離開了溈山大師。然後就到了南陽的一個寺院住了下來,但他心理還是沒有放下這個事,隨時隨地還念著它。一天,他在寺院裡除草,碰到了一塊瓦塊,隨手向身後一拋,啪的一聲響,他就忽然開悟了。因此,他就寫了一首偈語說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

處處無蹤跡,聲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鹹言上上機。

什麼意思呢?就是石頭敲打在竹子上的那一聲,頓時讓我吧平生所學的佛法瞬間統統放下。原來,這個佛性我們本自具足,根本不需要你去專門做什麼證悟它 ,某一刻你就會很自然地頓悟它。這就說明忘其所知,才可近於入道之門了。

好了,這下我們知道古代老祖宗的厲害了,人家寫的一個字,我們囉囉嗦嗦說了半天,還沒說明白,為了讓大家深入地理解他,這回就到這裡,下回繼續。如果大家有別的建議,可以在下方留言,歡迎品論

男人年過中年,沒什麼愛好,不如來學習國學,提高修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