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三十而立的目标,越来越难实现了,缺钱正在摧毁中国下一代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第一批90后已经30岁了,孔子说三十而立,似乎30岁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一旦到达,现实的压力接踵而来。

结婚、生娃、买车、买房,这些以前感觉遥遥无期的问题,随着30岁的到来一瞬间压到了自己的身上。

以前每次生日都在欢声笑语中度过,而大多数人30岁的生日是愁容满面的,虽然30岁正值青壮年,距离衰老还有很长的距离,但是众多90后还是会时不时地自嘲:哎~老了呀……

中国人三十而立的目标,越来越难实现了,缺钱正在摧毁中国下一代

中国人30岁的焦虑:缺钱

1986年,心理学家丹尼尔·莱文森提出了中年危机的概念,心理学上的中年指的是“40~60岁”的阶段。莱文森也认为,40~45岁这个阶段是人的“中年转变”期。

但是,在大多数中国人眼中,似乎30岁才是青年与中年的界线。

如果你去问一个没怎么读过书的老人,他虽然不知道《论语》,不知道孔子,但大概率会知道“三十而立”。

对于美国人来说,40岁才是真正的敏感年龄。而在中国文化中,30岁,你就应该为自己的人生着急了。

看着父母日渐苍白的头发,看着居高不下的房价,看着朋友圈晒娃的晒娃,结婚的结婚。30岁的人们逐渐感觉到呼吸越来越困难,缺钱正在摧毁着他们。

30岁要面对的第一关就是父母的催婚。在中国人的眼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有人说这个“后”不是娶妻生子,而是尽到后代的责任。但是有什么关系呢?父母为了你的婚姻急得跳脚,还会有心思和你讨论文学吗?

很多父母对于子女婚姻的态度甚至到了极端的地步。

中国人三十而立的目标,越来越难实现了,缺钱正在摧毁中国下一代

一位女性的妹妹因病去世,而她的母亲竟然想让她嫁给妹妹的未婚夫。这样的事情并不少年。

我的一位女性朋友未婚夫意外离世,而未婚夫的妈妈找她谈话,希望她能嫁给自己未婚夫的亲哥哥!

今年过年带着女朋友一起回家,我们两人虽然在一起四年,但是一直没有结婚,我们都觉得这种状态可以继续维持,等过几年稳定了再考虑婚姻,毕竟两个人刚刚大学毕业。

我的母亲虽然没有逼我,但是言语间已经表达了希望我们尽快结婚生子的渴望,而且她说了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话:“你成家之后,我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为什么我们的婚姻成了父母的任务?这个任务是谁给他们的?

历史学家张宏杰在他的《中国国民性的演变历程》中写道:血缘纽带、祖先崇拜和专制精神是人类早期社会共同的特征,从欧洲到亚洲都是如此。

中国人三十而立的目标,越来越难实现了,缺钱正在摧毁中国下一代

不过,欧洲在氏族制度解体时,就已经打破了祖先崇拜观念,转求于与人类建立了契约的上帝这个新的精神支柱。而中国却一直没有突破血缘社会的瓶颈。

因此,传统中国社会与如今南部非洲或者大洋洲的一些落后部落有许多相似之处。

给我们父母布置任务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祖先”,我们的文化。

虽然目前中国社会重男轻女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中国家庭对于“不婚”、“丁克”的容忍度依然非常低。

孙隆基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说到过:在生育文化和宗族文化的背景下,独身一人是残缺的,没有成家的大龄剩男剩女,与疯子一样都是边缘人物,会被整个家族排斥。

也许有人认为这个观点有些极端,不过如果我们回到农村老家,老一辈的人聊八卦时,绕不过去的就是XX家的闺女/儿子到现在还没有结婚,紧接着大家脸上就会露出嫌弃的表情。

这也就印证了,我们这个社会,在某种程度上真的是排斥剩男剩女的。而一旦我们受到排斥,我们的父母自然也不好过,所以我们的婚姻,成为了父母的“任务”。

中国人三十而立的目标,越来越难实现了,缺钱正在摧毁中国下一代

30岁要面临的第二个难关就是居高不下的房价了。

现在的房子已经不仅仅是生活的地方了,它更是一个人阶层的象征,而你的户籍、孩子的学校都要涉及到房子。买了房,人生中的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大半。

而面对高昂的房价,我们似乎只能靠“贩卖青春”来解决问题。

当我们大学毕业后,我们面临的主要难题不是工作的磨练,而是房产的折磨。

据统计,中国年轻人的平均购房年龄只有27岁,比美国和日本要年轻很多。而之后的30年,大部分年轻人都要活在房贷的压力之下。

之所以大家急着买房,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我们的观点中,有房子才算是有家。

而且面对前些年疯涨的房价,很多家庭认为“早买会更便宜”。各方原因之下,中国的年轻一代成了房奴,而父母也要花光半生的积蓄来帮助孩子。

在中国,买房是一家人的大事,绝大部分90后都是在家人的资助下购买的房产,甚至有的连按揭都需要家里来资助。

房子,已经成了30岁人生的一个坎,更成了世俗中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


中国人三十而立的目标,越来越难实现了,缺钱正在摧毁中国下一代

人生,可以很自由

如果你35岁还没有结婚,40岁还没有买房,你觉得“丢脸”吗?

婚姻、事业已经成了一个人的“硬性指标”。一个心地善良没有成就的人会遭人嫌弃,而一个盛气凌人事业有成的人会受人追捧。

我们的社会很讲究“面子”,“生死事小,失节事大”的事情在今天也时有发生。

90后处于一个不幸的时代,也处于一个幸运的时代。

不幸的是90后的压力可以说几代人以来最大的了,不仅要面对高昂的房价和物价,还要独自负担赡养双方老人的责任。

幸运的是90后这代人拥有更多的自由,我们大部分人的婚姻是自由的,择业也是自由的,而我们的人生也可以是自由的。

中国人三十而立的目标,越来越难实现了,缺钱正在摧毁中国下一代

关于什么是自由,康德哲学有过精彩的论述:

如果你工作是为了赚钱,那你就是不自由的,因为你是被钱收买。如果你有很多钱,但是你看不得别人受苦,你是个大慈善家,那你也不是自由的,因为你被自己的同理心牵制。如果你什么都不缺,只是渴望爱情,一旦陷入爱情中就无法自拔,那么你也不是自由的,因为你被自己的感情困住。

所谓自由,就是无条件的,我做这件事并不是因为它会给我带来什么,而是我觉得就该这么做!

康德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哲学家的标准一般都很高,普通人听了后会望而却步,而心理学家对于自由有更“接地气”的见解。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认为:最直接驱使我们的,是别人的认可。

如果你时刻活在别人的评价中,你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那你就是不自由的。

所谓自由的人生,就是活出自己的价值,不在意别人的目光。

中国人三十而立的目标,越来越难实现了,缺钱正在摧毁中国下一代

马云35岁才建立了阿里巴巴。

摩根佛里曼到52岁才迎来他演艺事业的大爆发。

Richard Branson 34岁才创办维珍航空。

这个社会,是属于自由人的社会。

如果你年少有为,25岁就身价过百万,那你当然值得被人称赞与崇拜。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人,35岁还没有结婚,40岁还在租房,一直过着缺钱的生活,你也没有必要觉得丢脸。

我们不应该被“三十而立“的观点限制我们的人生,更不应该为了别人的认可而自我毁灭。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Individual Psycholog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