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為何叫“黃”帝?原來與這個東西有關!

黃帝為何叫“黃”帝?原來與這個東西有關!

長約30釐米,河南省平頂山市應國墓出土,西周晚期,公元前9~公元前8世紀。河南博物院藏

由多種顏色的珠玉所組成的玉佩稱為雜佩。上圖中的這件主體是一塊有浮雕紋的梯形玉,其下連綴十串玉珠、玉管、瑪瑙珠、骨珠和骨管組成的飾物。出土時位於主人胸部,較可能屬於周民族系統的女性所有。商民族的玉佩多系在腰際,少見到胸飾。這十串珠飾太過擁擠,佩戴的時候可能會相互擠壓而致高低不平,所以設計成最旁邊的兩串聯合起來,壓在其他八串的上頭,這樣就可以比較平坦展開。其造型雖不特別,但屬於古代很少見到的女性胸前裝飾物,所以也很珍貴。

考古發掘證實中國在距今7000年前就開始使用玉材製作器物。那時尚是人人平等的社會,除了借用玉的美麗色彩外,別無其他的作用。以偶然獲得的美麗石塊磨製成裝飾物,是屬於玉器使用的第一個階段,就是為了美麗的作用而製作。

黃帝為何叫“黃”帝?原來與這個東西有關!

三璜串飾,通長約70釐米,陝西西安墓葬出土,西周中期,公元前10~公元前9世紀。

但是到了距今5000年前,階級開始分化,有人聚積了財富,成了統治階級,就想到了使用罕見的東西來裝扮自己,彰顯高人一級的社會地位。這些東西最好是一般人沒有能力取得的,所以世界各地都出現了穿用罕見的金銀、齒貝、毛羽服飾的貴族階級。玉的質地堅實,

如果磨成薄片並將之串聯成組,行動趨走之際還會相互撞擊,發出清爽悅耳的聲音。如果以之作為璜佩,還有節制步伐,增加肅穆氣氛的效用,很能表現統治階級不事生產,優渥儒雅的形象。當時中國本土並不生產玉材,有意以遠地的產物彰顯身份的作法,就進入了玉器使用的第二個階段,具有代表身份的作用。

中國進入第二個玉器使用階段的歷史人物是傳說中4700年前的黃帝。歷來以為黃帝的取名來自順應土德而崇尚黃色的陰陽五行學說。其實中國古人普遍喜愛鮮豔的紅色及黑色,並以之作為尊貴者的裝飾顏色。戰國時代的人大概根據周代尚赤的事實,應用五行相生相勝的新理論,附會黃帝的名字,推演上古各個朝代所應崇尚的顏色,才得出黃帝取名是因為得到土德、崇尚黃色的不正確結論。

黃帝為何叫“黃”帝?原來與這個東西有關!

甲骨文的“黃”字

甲骨文的“黃”字字形:,本義是璜,就像一組玉佩的形象。中間是主體的環璧,環璧下則是作為垂飾的衝牙以及雙璜。有人猜測玉佩的起源,大概源自攜帶可掛於腰際的工具或有關戰爭的石制武器,之後發展成為禮儀用器的圭璋,再從圭璋演變成玉佩。懸掛貴重而成組的玉佩於腰際,顯然會妨害勞動的進行,也不利於激烈的軍事行動,是隻有不從事勞動、優渥閒適的人才用得著的裝飾。把兵器改變為禮器使用,恐怕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在宣告人們和平不戰的用心。《孔子家語》有:“黃帝與炎帝戰,克之,始垂衣裳,作黼黻。”即強調創制不便於作戰跳躍的垂地長衣裳,以及表現高階級的費工刺繡,其時機就是在戰後,亦即人民亟需和平以生產養息的時候。後人命名這位創建服制制度的君王為黃帝,就是因為他以璜佩來表示不戰的用心,並以之區分階級,穩定社會的秩序。(本文選自許進雄先生新作《漢字與文物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