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投降要舉白旗而不是其他顏色?——不可不知的古代戰爭常識

一、古代打仗真的要“佈陣”嗎?

陣”,在古代和“陳”字是同一個字,意思是軍隊在戰場上擺出的隊列。原始時期,不同種族、部落之間發生戰爭,往往是一擁而上亂打一氣,沒有什麼隊列可言。隨著文明的進步,人們發現:規範整齊的隊列,對取得勝利起著很大的作用。因此,戰爭中的“陣法”便應運而生。

中國是“陣”的誕生地之一。傳說中國最早的陣法始於黃帝。據歷史學家研究,商朝後期,商王編制了左、中、右“三師”,從“三師”的命名來看,應該是陣法的起源。

陣法是古代訓練軍隊和作戰的重要方法。通過隊列,統帥教給士兵進退的規矩、聚散的法度,使他們熟悉各種信號和口令,在戰時做到令行禁止、協調一致,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整體合力。同時在作戰中,某些特殊的隊列形式能夠迷惑敵人,合理安排己方力量,在戰爭中取得優勢。因此,“佈陣”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常見的戰鬥形式。

著名陣法如:八卦陣,孫臏發明,諸葛亮發揚;撒星陣,岳飛創;鴛鴦陣,戚繼光創;

二、古代戰爭中,為什麼“鳴金”是收兵的意思?

我國古代有“五行”的觀點,認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構成,而“金木水火土”又分別對應“西東北南中”五個方位。金,就是指金屬。在“五行”中,金對應的方位是西方,西方象徵著收斂。收斂,就意味著不再進攻,因此,古人用“鳴金”來表達停止進攻、戰鬥結束的信號。

從戰場實際效果來看,古人“擊鼓進軍,鳴金收兵”蘊含著一定的科學原理:鼓用皮革製成,敲擊時聲音渾厚,震撼人心,能夠起到激勵的作用;鉦的聲音清脆,穿透力強,傳播距離遠,便於土兵清楚聽見撤退信號。

到了北魏時期,人們發現:銅鑼的形狀平圓如盤,敲擊時聲音響亮,比鉦的穿透力還強,就逐漸用鑼代替鉦,“鳴金收兵”也就漸漸演變成了“鳴鑼收兵”。

三、為什麼投降要舉白旗而不是其他顏色的旗?

白旗起初只是要求暫時停戰的標誌,舉白旗意味著投降,據說起源於秦朝末年。古人依據“五行相替”的說法,認為秦朝是代表水德,戰勝了周朝的火德,因為“水克火”。水在“五行”中對應的顏色是黑色,秦朝就把黑色作為國家的代表色。秦朝末年,劉邦率領大軍攻入首都咸陽,秦朝的末代君主子嬰被迫投降。當時,子嬰為了表達誠意,使用了秦朝代表色黑色的反色——白色,作為旗幟,坐上白馬拉的白色車子,帶上玉璽兵符,把自己捆綁起來,親自到劉邦軍營投降。於是,後人便以舉白旗為投降的形式。

西方人舉白旗投降,據說是因為白色的布是沒有染過的布,很容易得到,而且白色象徵著一無所有,意味著投降的一方已經失去了作戰能力。

四、為什麼打了敗仗叫“敗北”而不是“敗南”?

在古代,“北”字的本義是“背”或“相背”,是一個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北”字的樣子就是兩個人一個向左,另一個向右,背向坐著,生動形象地表示“背對背”的意思。

兩軍交戰,打了敗仗的一方逃跑撤退時,一定是背對著勝利方的,此,“北”字就慢慢用來形容打了敗仗。《孫子兵法》裡說:“佯北勿從。”意思是敵人假裝打敗了逃跑,不要盲目追上去。西漢時期文學家賈誼也在《過秦論》裡提到:“追亡逐北。”意思是追殺失敗逃亡的敵人。

後來,隨著漢語音節的發展,本來表達失敗含義的“北”字,逐漸和“敗”字連用,成為“敗北”一詞。無論向哪個方向逃,都叫“敗北”。例如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北。”再後來,“敗北”不僅指軍事失敗,還引申為辦各種事情的失利。

“敗北”一詞的來源,還有一個說法:中國古代的方向有著上下尊卑的含義,南面在古代是尊貴的方向,皇帝的座位都是坐北朝南,因此,古人就只說“敗北”而不“敗南”了。

五、為什麼要把戰事報警信號叫作“狼煙”呢?

在古代,中原地區的王朝一般都會遭受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北方遊牧民族匈奴、鮮卑、突厥、女真等,都是草原民族,往往以狼作為民族象徵和圖騰。

例如突厥,以狼頭為旗幟,連首領也被大家稱為“狼主”;鮮卑的神話傳說中,狼是鮮卑人的祖先。烽火臺點燃煙火,是為了向中原報告北方遊牧民族前來侵襲的訊號,因此,中原王朝就將這種信號煙叫作“狼煙”。

後來,狼煙逐漸成為戰爭的代名詞。狼煙點燃,象徵著戰爭爆發、外敵侵略,激勵人們為保家衛國而英勇作戰。

六、古代的兵役制度

夏商周時期,奴隸是不能服兵役的,軍隊主要由奴隸主和平民構成。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經常發生戰爭,為了補充兵源,開始實行徵兵制,例如秦國規定:年滿17歲的男子都要在官府登記,從23歲起輪流守衛京師和邊疆。

漢朝實行全民皆兵的兵役制。當時規定,凡20歲的男子都要去官府登記,從23歲起服兵役兩年,服役期滿轉為後備兵,隨時準備再次參軍,到56歲才能免除兵役。

三國兩晉時期,由於戰爭頻繁,人口減少,國家實行世兵制,就是將專門作戰的士兵之家列為兵戶,世代都要參軍。

隋唐時期,國家實行府兵制。男子一般21歲參軍,61歲退伍。府兵由設置在各地的軍府管理,因此叫作“府兵”。士兵平時散居務農,農閒時訓練,並輪流保衛京師或戍守邊防,戰爭時期出征。出征時,要自備兵器、口糧;戰爭結束,又恢復到務農訓練的正常狀態。

宋朝盛行募兵制,也就是說招募男子參軍。對參加招募的人,會根據身高、體力、技能等確定等級,較高級的編入中央直接指揮的“禁軍”,較低級的編入地方軍隊“廂兵”。同時,宋朝還將犯了罪的罪犯發配從軍,《水滸傳》中林沖被高俅陷害後,發配到滄州去當看守草場的小兵。

元明清時期,又恢復了三國兩晉時期的世兵制:

元朝規定,15歲以上、70歲以下的蒙古族男子必須當兵,凡當過兵的家庭定為軍戶,世代當兵;

明朝也將士兵之家列為軍戶,世代服兵役,軍戶平時歸各地的衛所(明朝的地方軍事機構)管轄,農時耕種,農隙訓練,戰時出征;

清朝規定,凡16歲以上的滿族八旗子弟必須當兵,後來又發展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清朝末年,鴉片戰爭把中國推入近代社會。為了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清朝允許大臣自辦“團練”,建立地方軍隊,後來又通過招募建立了新軍。

七、盔甲居然有紙做的

史書記載,紙盔甲是由一位名叫徐商的唐朝官員發明的,據說堅固異常,飛箭都不能射穿。到了宋代,宋仁宗趙禎為了抵擋西夏大軍的侵擾,曾經下詔,要求造三萬副紙盔甲,調撥給負責保衛城池的弓箭手。紙盔甲特別適合抵禦遠程的飛箭襲擊,也常被戰船水兵使用。

後人記載了紙盔甲的製作方法:用特別柔軟的紙作為原材料,加工捶軟,疊成厚三寸的甲片,打上釘孔,綴成盔甲。如果被雨浸溼,箭矢就更難射透。

明代民族英雄戚繼光在抗擊倭寇的時候,曾大量使用紙盔甲,還進行了改良:在紙張中加入棉花,做成的“新型紙盔甲”能夠抵擋一些初級火器的進攻。由於有這樣的輕便裝備,戚繼光的“戚家軍”得以靈活應對水陸兩棲的作戰環境,能夠以驚人的行軍速度殲滅隨時出沒的倭寇。

為什麼一戳就破的紙張做成盔甲後,堅固程度會發生這麼大的變化?從現代科學角度來看,紙張是由紙纖維構成的,富含具有高度彈性的膠原蛋白。這些纖維相互交織,就像混凝土一樣,既強又韌。製作紙盔甲時,紙張經過捶打,纖維的密度變得更高,疊壓到一定的厚度後,就會形成多層細密的纖維網絡。面對外物的攻擊,纖維網絡將把集中於一點的衝擊能向四周區域傳播,從而吸收能量,起到防禦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