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援助:架起心與心之間的橋樑

——疫情當前,許許多多的心理援助志願者和胡翔一樣,守在熱線電話旁邊,安撫一個個受傷驚慌的心靈

“我現在在一家集中隔離賓館工作。每天負責為隔離人員送飯、量體溫、倒垃圾,並幫他們去超市買東西。我總是擔心自己被感染。此外,我還忍受著工作不被認可的委屈。有時候,不能一一滿足隔離者的各種要求,就會經常有人衝我發火。我每天回到家,身心特別疲憊……”

“我能夠體會到您的委屈和緊張情緒。如果是我,可能也會有您這樣的感受……”

這是心理援助志願者胡翔在工作中經常遇到的一幕。

電話那頭,撥打心理熱線尋求幫助的大姐聲音有些哽咽;電話這頭,心理援助志願者胡翔耐心傾聽著來電者的傾訴,適時回應著來電者的訴求。聆聽,佔據了他最近的大部分時間。

胡翔是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有限公司黨校的心理學副教授,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加入到北京幸福公益基金心理援助志願隊伍中。“2月2日,我開始工作,也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

心理熱線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提供心理援助最便捷可行的方式。“它可以為處於疫情不同層面的大眾提供心理服務,包括情緒疏導、情感支持及危機干預,促進受助者的情緒穩定。”

“疫情期高強度工作造成的身心疲憊、害怕自己得病的恐懼、看到不得力舉措的憤怒、疫情持續下對自己未來的擔憂、疫情造成的夫妻親子衝突的困擾……”胡翔真實地感受到了疫情對人們心靈所造成的衝擊,也深刻體會到了疫情期間心理援助服務的重要性。

2月3日0時05分,成都發生5.1級地震。5分鐘後,胡翔接到志願者生涯中的第一個熱線電話。“來電者所在城市在地震帶上,震感強烈。她因為疫情一個人在家,地震時本能想往外跑,因為疫情又不敢跑出去,突發的地震和最近一段時間的疫情影響,兩個應激源疊加,成為壓垮她情緒的最後一根稻草。”胡翔回憶,來電者當時感到害怕無助,全身發抖。“熱線持續了45分鐘,疫情再加災情,她更需要溫暖地抱持和陪伴。”胡翔通過傾聽、共情、穩定化合理化情緒、積極反饋等心理干預手段。“在溫暖地陪伴下,我和她逐步建立關係,她在感覺到溫暖和支持後,情緒也得以平復。”

有一位在一線城市工作的白領求助電話,也讓胡翔印象深刻。

“這位來電者過年回到湖北老家,每天閱讀大量負面消息,反觀自己卻整天只能在家待著,望不到頭,感覺看不到希望。”自封城以來,這位求助者經常整夜失眠,時常有恐懼情緒包圍,身體出虛汗、發熱、緊張。來電者表示自己內心無比痛苦,而整天只能困在家裡,什麼也做不了,有種等死的感覺。

“這次通話進行了一個小時,而且前半部分都是他在‘傾訴’。”讓來電者充分表達自己的前提下,胡翔逐步引導他放下手機,嘗試接納恐懼情緒,教他如何自我放鬆、正念冥想。

從接線之初的極度驚慌,到結束時的逐步平和並真誠地表達感謝,胡翔鬆了口氣。這時,電話鈴聲再度響起……

在一個多月的接線工作中,胡翔接到了來自全國各地不同職業、不同年齡階段的來電,他們中間有疫區的社區工作人員、為集中隔離人員提供服務的公務員、回湖北老家過年被隔離的白領、準備今年高考的學生……

“心理援助的志願者就是點亮微光的燭火。”胡翔告訴記者:“艱難時刻,每一通熱線電話就是架起一座心的橋樑,我要做的,就是在聆聽與被聆聽中,讓來電者感受到希望和溫度,一起堅強地面對疫情,直至戰勝疫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