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費曼讀書法閱讀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看大師的童年

費曼讀書法是一種終極閱讀法,把一本書從頭讀,讀到一竅不通的時候再重新開始讀,直到你完全明白為止。其實也就跟中國常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一樣的。

我選擇用這個閱讀法來看這篇文章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我永遠不會去讀這篇文章,就感覺魯迅大師寫出來的一定會是那種暗含社會諷刺的壓抑感文章,所以我認為想檢驗一種方法對我而言的有效度,最好挑這種一開始就需要去努力打開的文章。

事實證明這個是有用的,我看懂了這篇年少時期看不懂的文章,它為什麼會叫做《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百草園是魯迅先生兒童時期的樂園,他在裡面釋放著孩童對於世界的好奇,而後他到了學齡,就到了三味書屋進行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成長的路徑。

01

第二遍的時候,開始細細地看文章,看到魯迅如下描寫百草園的場景。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長,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們在這裡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


用費曼讀書法閱讀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看大師的童年

百草園


這些描述動物行為的動詞特別有意思,百草園中的這一切在小孩子的眼裡,都是一個神奇的遊樂園。“長吟”,“伏在”,“竄向”,“低唱”,“彈琴”,昆蟲的一舉一動都充滿了樂趣。這些昆蟲對小時候的魯迅而言就是有趣的玩伴,彷彿是一個個調皮而有才的孩子。

記得自己小時候跟外婆一起住在鄉下,一到夏夜,蛙鳴聲此起彼伏,跟著哥哥們,頂著一個小電筒,拿著一個小水桶,去捉泥鰍田蛙之類的小東西去打牙祭,沿著一條小溪,哥哥們拿著一個會發電的網,我就負責跟著後面裝上我們的戰利品。還會蹲在地窖裡面撲過去抓蟋蟀。

這些跟昆蟲們的互動,是小孩子所獨有的。

為生活而焦躁的大人是聽不到這些聲音的,對他們而言,這些昆蟲的蟲鳴不亞於蒼蠅的嗡嗡聲,這是一場場魔鬼的低語。不然怎麼會有家長為了小孩可以留心備考,而申請把小區的一棵樹砍掉的新聞呢?就因為那棵樹上面有對他們而言嘈雜的蟬鳴。

而後魯迅先生的長媽媽為了不讓他到高高的草叢裡面去,跟他說了一個赤練蛇的故事,說是會有一條蛇幻化成美女,呼喚你的名字,你答應之後就會在深夜來吃你的肉,結論說是在聽到有陌生的聲音叫你名字的時候千萬不可以答應。

用費曼讀書法閱讀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看大師的童年


這讓我想起初中的時候被同學的一個鬼故事支配的場景,也是說山野間會有鬼魂會呼喚你的名字,當你回應了之後,就會佔據你的身體去還魂。導致我那一段時間走山路的時候戰戰兢兢,偶爾聽到風聲吹過樹林,搖出的沙沙聲響就彷彿在叫你的名字,回過頭看大路,一個人都沒有,嚇得拔腿就跑。

經過了在雪地設置陷阱捕鳥的冬天,轉眼走到了童年最終章,看一下一代大師是怎麼哀悼自己的童年的。

“我不知道為什麼家裡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裡去了,而且還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牆罷,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罷,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下來罷,…都無從知道。總而言之:我將不能常到百草園了。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

Ade在德語裡面是“再見,別了”的意思。看到這一段的時候,我真的是捧腹大笑!我彷彿看到一個曾經在百草園裡面翻天覆地的小男孩很哀怨地跟他的小夥伴——蟋蟀,覆盆子,木蓮,雲雀們一一告別,他即將要邁進一個新階段——進入三味書屋去讀書。

02

這個三味書屋是通過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的,黑油的門透露出一股難以讓人想要接近的氣息,讓學生對著梅花鹿的畫和三味書屋的扁行禮,透露出來了一些封建的腐朽氣息,也帶出了這位老師是一個個性沉悶的老封建先生。

雖然看到有人說三味書屋這一段是魯迅來揭露封建生活的腐朽,但是我覺得這是過於解讀了。

在那個20世紀20年代,大部分書塾的老師都是帶有封建氣息的,這是時代背景所賦予的。這位老師在魯迅的這篇記載舊事的散文裡面並不是一個封建的化身,就僅僅是他成長路上的一個開蒙先生而已。

這個老師的舉止也並不是完全腐朽的,魯迅先生是怎麼描寫這位老師的呢?他說,

“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裡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的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裡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裡便大叫起來:——“人都到那裡去了?”

老師還會念書唸到忘我,

大聲朗讀:——“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座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裡,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後面拗過去,拗過去。”

會縱容小孩子去玩樂一下,只是不能越界;會微笑著唸書唸到忘我,總讓我覺得他不是腐朽的代表。

魯迅先生以及他的同學們往往就會趁著先生唸書唸到忘我的時候,在底下玩樂,魯迅先生會偷偷地描繡像。像不像咱們小時候上課的時候揹著老師偷偷看小說,寫寫畫畫,做一些跟課堂無關的事情。所謂大師,也是一個愛玩的普通人呀!


用費曼讀書法閱讀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看大師的童年

03

其實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是一種對比式的階段,百草園是孩子的樂園,三味書屋是孩子的禁錮。但是哪怕是三味書屋,也有著自己的樂趣,老師表面看起來是隻知道讓學生讀書,但是也會容忍孩子去玩樂,只是“太多”,“太久”可就不行,哪怕把學生叫回來,也沒有動用戒尺和罰跪等封建懲罰措施,只是瞪你幾眼,再叫你讀書。

這似乎是文章裡面著墨較多,也相對生動的人物了。即使帶著腐朽的氣息,也依然很可愛。

你會不會以為這篇文章是魯迅先生在很安逸的時候寫出來的呢?其實不是的,這篇文章是在三·一八慘案後,魯迅被列入通緝名單之後,離開北京前往廈門大學之後寫的。被迫離開自己熟悉的地方,又看不到國家的未來。在這種情況下,可想而知魯迅大師當時的心情是何等的鬱悶。看到這不得不佩服大師的文筆,即使是在人生低谷期,也可以把孩童的樂趣描寫得活靈活現,很有趣味。

從百草園的天真無邪的孩提時候到三味書屋的入學學習的學生階段,回想起來也有許許多多當時沒有注意到的樂趣。回想到現實屈于軍閥壓力,離開北京,不知魯迅大師當時是否也覺得惆悵,所以最後一句寫道“這東西早已沒有了吧”。

作者簡介:小女願千,心有千千結,95後一隻。走在爭取做一個斜槓青年的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