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讀書也是尤為重要的,不入仕途,可能就不會有好發展

古代讀書也是尤為重要的,不入仕途,可能就不會有好發展

現如今人們都深刻的瞭解到學習知識是尤為重要的,其實在早些年之前,古代人有一大部分並不覺得讀書學知識重要,但是如果不入仕途,那麼很可能就不會有好發展。

觀看歷史題材的電視劇或者閱讀相關的書籍,就會發現在封建王朝士大夫擁有很高的地位,在有些人的心目中,覺得他們和讀書人是一樣的,其實本質上有一定的區別,可以說兩者並不是同個概念,就比如說歷史上非常有名的范仲淹,王安石,他們在文學上有著自己的才華,官場上也擁有一定的地位,他們這些群體就是士大夫的典型代表。

古代讀書也是尤為重要的,不入仕途,可能就不會有好發展


一、關於士大夫的定義

從字面意義上就可以得出,士大夫是指當時封建王朝的官僚階層。也就是說只有做官或者曾經做過官的讀書人,才可以稱為士大夫。沒有做過官的就算是讀一輩子的書,也是不能算數。

同樣的道理,有些人只做官不用心的讀書,也是不可以成為士大夫,就比如說邊疆的那些將軍,他們雖然也擁有著超高的權利,官位很高,但是卻不可以稱為士大夫。所以嚴格的來講士大夫和讀書的普通人群,是有著很大的區別。

古代讀書也是尤為重要的,不入仕途,可能就不會有好發展

有些人因為自己身上有很多軍功,被封為候位或者是賜予爵位,雖然是官員,卻沒有人承認他們是真正意義上的士大夫,當然這些人群日常和別人相處的時候,也不能以師士大夫身份自居。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在稱呼上就有著很清晰的區別。

那些只讀書沒有做官的人群,只被稱為士,做了官而不讀書的人只是大夫,只有既做官又讀書的人才可以稱之為士大夫。在原來傳統的社會里面,都是以官為本位,一個人只有當了官,才擁有超強的社會地位,在家族中擁有很高的名望。

古代讀書也是尤為重要的,不入仕途,可能就不會有好發展

官位做的越大,地位就越高,官職不斷增大,也就會讓自己名氣越來越響亮,所以這樣說來士大夫這個詞,有時候就指那些非常有地位有名氣的讀書人,這樣的書生又都是與官員和官場有著很深的聯繫,各種的牽扯在一起。

所以在原來的封建社會,士大夫的地位要比讀書人高很多。生長在窮鄉僻壤的書生一輩子鑽研學問,即便是當了教書先生,勉強被稱為讀書人,但是要想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士大夫,必須有深厚的政治基礎,作為自己的資本才可以。

古代讀書也是尤為重要的,不入仕途,可能就不會有好發展

二、讀書人和官位之間互不相干

以前上古的時期,讀書人和官之間完全可以做到互不干涉,讀書人雖然可以參與到政務的處理,或者對公共的事務提出自己的建議,但是並非就只有仕途這個唯一的出路,就比如說歷史上有名的曹劌,他是一個非常有學識的人,就從來沒有做過官,他所說的那些話已經被後人完整的記錄下來。

古代讀書也是尤為重要的,不入仕途,可能就不會有好發展

春秋戰國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現象,非常有名的諸子,有一半以上都沒有做過官員,也有些人做官時間比較短,比如說非常有名的孔子,還有些人是因為自己官職做的很小,例如莊子。他們當時在全國範圍內,名氣都是十分的響亮,這是因為那時候,士都是貴族出身,能夠參與到政治裡的途徑種類很多。

古代讀書也是尤為重要的,不入仕途,可能就不會有好發展

比如說遊說那些諸侯或者是招收自己的門徒,也有些人會選擇寫書,把自己的觀念很好的表達出來,對他們來說做不做官是無所謂的。從秦朝以後好像這種觀念就已經行不通了,原來當時的制度已經出現了很多變化,最重要的就是士變為了平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