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太后刘娥,从农家女到一国之母的艰辛之旅

巾帼英才扭乾坤,一代女皇绝古今;虽为妩媚入宫闱,却因智谋赎尼身;孤凤展翅腾龙位,弱女挥手伏众臣;功过论争千秋去,无字碑上遍诗文。——《女皇》黄光任

前言

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在懊恼与愁苦之中挣扎的宋真宗,终于在留下一道遗诏之后闭上了双眼。

在这道承载着北宋王朝未来命运的纸卷中,赫然写着“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正是如此短短的十个字,最终书写了北宋王朝一段特殊的历史,更映照了一位“宋代武后”从平凡到不凡的一生……

平凡女子,遭遇了不平凡的开始


《清平乐》太后刘娥,从农家女到一国之母的艰辛之旅

《清平乐》的上映,令观众们再次将眼光拉回到了千年之前北宋,一个富庶繁荣而又崇尚文化的王朝。但剧中令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并非是仁爱恭谨的宋仁宗,相反,却是不苟言笑、与仁宗皇帝并列而坐的刘太后。

刘太后,名刘娥,是宋真宗赵恒的皇后,一个命运凄苦,却又不甘于命运摆布的奇女子。

刘娥祖籍四川,童年时期父母双双亡故,只能嫁给一个叫龚美的银匠,在丈夫捶打银器之时,她的工作只是摇摆花鼓,用特殊的鼓点旋律招徕顾客。

如果不是命运的捉弄,刘娥可能会一辈子在花鼓的鼓点声中熬成老太婆,然而历史似乎与她开了一个极大的玩笑。

由于丈夫生意不景气又十分好赌,故此在走投无路之下,将她卖给襄王府内一位张姓给事。襄王府给事见刘娥聪慧可人,旋即又将其献给时为襄王的赵恒,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赵恒竟然发疯似的爱上了眼前的这位民间女子。

即使此举受到了当朝皇帝宋太宗的反对。赵恒的爱,似一团热火,紧紧的将刘娥包围在其中,至死不渝!

真爱无敌,宋真宗演绎痴心绝对

《清平乐》太后刘娥,从农家女到一国之母的艰辛之旅

赵恒最终还是接手了父亲的皇位成为宋真宗,并将自己的爱无条件献给了刘娥。

然而宋真宗仍然有一个大烦恼,刘爱妃已过不惑之年,肚子却仍不见动静。在他看来,自己可能真的没有“儿子命”,想想五个已经夭折的皇子,以及自己与爱妃的一把年纪,宋真宗不免怅然若失。

刘娥虽是一介民间女子,但是宫闱之间的内斗却令她时刻保持警惕。在“母以子贵”的封建王朝中,妃嫔想立足于后宫,必须要有未来的倚仗,而最好的办法,就是想方设法诞下皇子。

无奈之下,刘娥最终下了一步“险棋”,将侍奉自己的李姓宫女献给皇帝临幸。恰恰是这一次“豪赌”,令刘娥的一生有了莫大的希望,宋真宗不但临幸了这位宫女,而且还在十个月之后诞下了皇帝最后的骨肉。

毫无疑问,在皇子诞生之日,刘娥当即将其抱入自己的寝宫抚养,毕竟怀里这个孱弱的孩子,是她日后争夺权力唯一的砝码。

对于刘娥的爱,令宋真宗默许了她的过分做法,从此之后,这位名为赵祯的小皇子,只知道有一个刘氏母后,而不知其生身母亲究竟为何人?直至刘娥撒手人寰。

不得不说,刘娥是幸运的,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态势中,她获得了胜利,虽然宋朝已经没有了诸侯,但是大大小小的皇妃以及满朝文武,都要对其毕恭毕敬,因为她是宋仁宗赵祯的“生母”,是未来统治者最亲密的人,没有人敢不识时务的轻易挑战她的权威。

孤儿寡母,并不代表软弱可欺

果不其然,宋真宗驾崩之后,赵祯被顺利推举为皇帝。

然而“皇帝尚且年幼”,朝中大事仍然由“太后权同处理”,这是宋真宗临终的交代,更是朝中臣僚无可推翻的事实。

国君早逝,朝中只剩孤儿寡母,此时是政治集团中心最空虚的时刻,也是诸多野心家争相上位的最好契机。

前有后周柴氏之鉴,后有清末爱新觉罗氏之覆辙,大宋王朝的开辟者赵匡胤,正是由此而起,“皇帝总统”袁世凯亦是趁机乘虚而入,历史就是如此雷同,唯独不同的是孤儿寡母,他们其中的一些人也并非都是任人宰割的俎上鱼肉,比如刘娥与赵祯。

所谓“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刚刚携手登上国家最高权力宝座的刘娥母子,意外的掀起了一次史无前例的王朝改革大风暴。

为了维护权力的正常交接,刘娥没有民间女子家长里短的习气,而是用柔弱的肩膀帮助赵祯扛起了一片天,一片江山社稷与亿兆黎民的天。

《清平乐》太后刘娥,从农家女到一国之母的艰辛之旅

韬光养晦,一击必中

刘娥初登太后宝座之时,北宋朝廷的官员圈中已经暗流涌动,以丞相丁谓为首的官僚势力,开始试图掌握朝政。

在丁谓的眼中,刘娥不过是一民间女子,一不知礼法,二不通政事,而赵祯又年幼无知,自己完全可以左右北宋的政治走向。

诚然,丁谓的目的达到了,虽然他曾经在先帝临终前再三保证“数有异议,乃是谋危宗社,臣等罪当万死”。太后的“软弱”,幼主的“可欺”,顿时令丁谓变得颐指气使,朝中百官慑于权势,只能随声附和,屈服于其淫威之下。

然而风光一时的丁谓如何也不会想到,一双阴冷的眼睛却在狠狠地盯着它,犹如一条蓄势待发的毒蛇,准备在他松懈时给予致命一击。

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为皇帝选择陵寝,是仅次于新皇帝登基的头等大事,因此,时隔半年之久,宋真宗陵墓选址问题也被提上了日程。

毫无疑问,丁谓作为朝廷中的“一把手”,自然要在此插一脚,而此时一个人却站了出来,他便是雷允恭,一个虚荣心极强的当红太监,他请求全权办理此事。

丁谓忙于政务,享受着权力所带来的快感,自然乐得将此事推给别人,可是他却想不到,正是这一不经意的决定,最终令他狠狠地摔了一跤,并且从此再没有爬起来。

在大修陵墓之前,宋真宗的葬位已经确定,然而此时雷允恭却根据风水师的测算,提出再将其向上挪动一百步,则更加有利于子孙。

然而这一建议同时也具备了相当大的风险,因为时间仓促,难保百步之外的地下没有地下水,要知道,陵寝最忌水入,更何况此为帝陵?于是,雷允恭便前来询问丁谓,丁谓给出的答复很明确,允许将陵址上移百步。

结果出人预料,修墓工人仅仅挖掘到一半深度时,大量的地下水便相继涌出,迫使工程迅速停工。如此大事,朝中百官自然议论纷纷,雷允恭作为山陵使,责任自首当其冲,而丁谓作为“主谋”,自然也逃脱不了干系,随即在太后的懿旨下被迅速充军发配,永不录用。

可令人奇怪的是,从丁谓掌权到失势,一切都过渡的如此自然平静,似乎是早已经设计好的剧情。丁谓的疏忽、雷允恭的毛遂自荐、太后刘娥的雷厉风行,似乎都指向了同一个目标,这部大戏的“总导演”,可能正是刘娥本人!

当然,我们还只是限于猜测,在任何史料记载中,都没有记录该事件的另一面。不过从此之后,刘娥的异常表现,似乎验证了这一切。

《清平乐》太后刘娥,从农家女到一国之母的艰辛之旅

震慑百官,唯我独尊

丁谓终于被扳倒了,一代权相,经历过波谲云诡的政治风云,最终有气无力的趴伏在了一位农妇的脚下。

所幸,他的势力还在,只要“青山在”,丁谓不怕“没柴烧”,然而,刘娥接下来的一把火,却将丁谓的“柴”全部化为乌有。

丁谓得势之时,百官对其争相巴结,纷纷上书表明忠心,而在此时,这些信件都被搜出,摆在了刘娥的面前。

也许刘娥读过《三国志》,亦或是从村中老人的口中听说过三国的故事,她终于做了一次曹操,命人将书信全部焚毁,割断了百官对丁谓的最后一丝留恋,也烧毁了丁谓所有的梦想。

刘娥的“奖励”远远没有结束,在大臣们纷纷感激涕零之时,太后立即颁布了一道“推恩令”,允许各位官员连同家属沐浴皇家的恩赐,前提是每人列出一纸亲属名单。

可当官员们将亲属名单一一呈上后,刘娥却再绝口不提此事。只是后来百官才听说,在太后寝宫的墙上,张贴着百官亲属的花名册,一旦有官员举荐人才,太后都要亲自查找一番,若是被推荐之人的名字出现在墙上,则一概不允。

刘娥的此番做法,不仅从根基础上斩断了官僚集团体系的滋长,更为皇权的绝对权威奠定了基础,宋仁宗皇位的顺利交接多赖于此。

友邦可善,礼法难逾

《清平乐》太后刘娥,从农家女到一国之母的艰辛之旅

对朝廷内部的诸多作为,令百官群僚见识到了太后真正的凌厉手段。与此同时,友邦的辽圣宗也感受到了寡嫂的不凡。

在檀渊之盟签订之后,宋辽之间保持了多年的和平,宋真宗的去逝,令两国之间的关系再次变得微妙起来。

为了表示对宋真宗的哀悼,辽圣宗特命使者前去吊唁,可是在使者提出要面见太后之时,刘娥却以“于礼不合”的借口,拒绝与之相见。

刘娥的举动,再一次向辽圣宗表明了态度,“哥哥”服丧期间,“弟弟”不可面见寡嫂,此举一方面继续承认关于檀渊之盟订立“兄弟之国”的条约,另一方面则是强硬的警告辽圣宗要恪守本责,摆清自己的位置。

忐忑不安的辽圣宗终于放下心来,不仅在国内为宋真宗建立百日道场全国举哀,还修建了一座“衣冠冢”,以示对“哥哥”的怀念。

刘娥此举带来了连锁效应,西夏党项李德明也随即主动上书,口口声声称自己是“赵德明”,并在西北之地为大宋亡故皇帝举行悼念仪式。

一介女流之辈,承载了一朝国祚之危,在最艰难的时刻,她挺身而出,以驭己之术、驭臣之术、驭番之术,撼动了千百年来人们对于女性的固有认知。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往今来,能做到此四点的女性几乎屈指可数。

《清平乐》太后刘娥,从农家女到一国之母的艰辛之旅

更可贵的是,刘娥始终恪守了一位太后的本分。在将权力交付给赵祯之后,曾一度坚持要着衮服入祖宗宗庙拜祭,而衮服却是非帝王不可穿着之服饰。刘娥的心中一直有一个梦,一个自己都不敢做的千秋大梦!

前朝武则天曾挥袖压服众须眉,登上了权力的巅峰,而她的能力与功绩却完全不在武之下,却因为先帝之托与社稷之重,遏制住了心中最后的权力欲望。仅仅这一点,便足以令祸害李唐皇室的武则天为之感到汗颜。

结语

不得不说,宋仁宗欠了刘娥一个天大的人情,一个他一辈子都换不清的人情。我们不知道这位为大宋江山倾尽心血的太后,会在宗庙中如何祈祷?但可以肯定的是,当衮服盛装在身后,她必然会十分满意,因为这身衣服很“合身”,起码,很合她的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