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朝堂大臣们激烈的争吵背后,有一个仁爱的皇帝和“仁政”支撑

历史剧《清平乐》热播,剧中关于历史服饰和宋朝文化的还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剧中人物精美的造型和生动演绎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这些,还有一种令人难以忘记的现象,那就是大臣们动不动的激烈争吵。

宋朝朝堂大臣们激烈的争吵背后,有一个仁爱的皇帝和“仁政”支撑

激烈的争吵在宋朝是一种常见现象,尤其是在宋仁宗的朝堂上,透过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宋朝制度的宽容和宋仁宗“仁”政的伟大。

宋朝朝堂大臣们激烈的争吵背后,有一个仁爱的皇帝和“仁政”支撑

宋朝的台谏制度

宋朝开国初期就设立了一个很重要的部门,那就是“台谏”,台谏是御史台和知谏院的合称,主要岗位是御史和谏官,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御史监督百官收集民间意见,谏官是议论政治得失,规劝皇帝。

谏官很早就已经寻在了,但宋朝的谏官和唐朝的不一样唐朝谏官属于宰相管,而宋朝的谏官上司就是皇帝,所以在当时,台谏和君主、宰相的地位相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门。

剧中我们看见的范仲淹、欧阳修、蔡襄都曾任职于这个部门,还有大名鼎鼎的包拯,曾经也是一名谏官。

谏官没有不能说的,也不会因为说实话被皇帝处罚,在宋朝,谏官更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存在。

宋朝朝堂大臣们激烈的争吵背后,有一个仁爱的皇帝和“仁政”支撑


朝堂争吵成了一种很正常的现象

因为有这样天不怕地不怕的谏官存在,所以宋仁宗的朝堂就是各种辩,各种吵。

争辩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范仲淹是个耿直的文人《清平乐》中,范仲淹上百官图,弹劾权相吕夷简,在朝堂上直接和朝廷权相吕夷简争辩虽然最终被贬,但民间却流传开了他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故事。

宋朝朝堂大臣们激烈的争吵背后,有一个仁爱的皇帝和“仁政”支撑

大臣们意见不合,要相互吵一吵,辩一辩,皇帝处理事情不当,也会有谏官出来争辩。

当时宋仁宗最宠的张贵妃伯父任职三司使,包拯要求宋仁宗换了他,宋仁宗左右为难,决定让张贵妃的伯父去当节度使,包拯却不依不饶带着其他人一起和宋仁宗争辩,宋仁宗非常生气的说,节度使只不过是一个不怎么重要职位,你们为什么连这个都要和我争?最后张贵妃的伯父没有当成节度使,宋仁宗再生气也只能妥协。

宋朝朝堂大臣们激烈的争吵背后,有一个仁爱的皇帝和“仁政”支撑

包拯剧照


蔡襄为人正直,经常和宋仁宗对着干,出现地震、旱灾了,蔡襄说是皇帝没做好,要求宋仁宗自我反省。宋仁宗想罢免几个官员的职务,但蔡襄认为那几个官员不应该被罢官,所以拒绝起草诏书。

宋朝朝堂大臣们激烈的争吵背后,有一个仁爱的皇帝和“仁政”支撑

清平乐剧照

宋仁宗最爱的张贵妃死后被封为皇后,蔡襄对宋仁宗的这种做法非常不赞同,当宋仁宗想让他为张贵妃写《温成皇后碑》时,他果断拒绝。

宋仁宗面对这样的与自己处处作对的蔡襄,不仅没有处罚,还夸蔡襄的母亲能干,教出了这样一个好儿子,后来给蔡襄升了官,让他掌管了财政大权。

不管大事小事,大家都要争一争,吵一吵,朝堂争吵成了一种很正常的现象。

宋朝朝堂大臣们激烈的争吵背后,有一个仁爱的皇帝和“仁政”支撑

清平乐剧照

争吵背后的繁荣景象

历史上有一个和宋朝很相似的时期,大家相互争来吵去,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争吵不断的现象?

当时虽然是诸侯分裂的时代,但生产力和经济都得到了发展,在这些物质条件上,文化就开始兴起,人们的知识水平提高了,精神世界也丰富了,再加上统治阶级不排挤也不束缚文人的发展,很多有思想的文人可以自由的写书,还可以到处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所以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


宋朝朝堂大臣们激烈的争吵背后,有一个仁爱的皇帝和“仁政”支撑

百家争鸣

同样的,在宋朝物质丰富,经济繁荣,人们的精神世界越来越丰富和宽松的政治氛围中,大家为一家之言争吵的现象就顺其自然的出现了。

百家争鸣和宋朝文人的争吵相同的是,都是在政治宽容,文化经济繁荣的基础上,所以文人的争鸣也能反映当时时代的繁荣和政治的宽容。

宋朝朝堂大臣们激烈的争吵背后,有一个仁爱的皇帝和“仁政”支撑

清平乐剧照

争吵背后是帝王仁政思想的默许

1、宋仁宗对文人宽容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立下“不杀文人”的规矩,告诫子孙永远不能杀害文人,所以北宋文人即使是用了激烈的言辞,也不会被杀头,文人犯罪的惩罚方式一般都是流放。

有了不杀文人的祖训,还有台谏的职责,文人的胆子可以说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练大的。宋仁宗时期,文人的胆大可以说是前无古人,这种胆大的背后,更多的是当时皇帝“仁”的思想默许。

宋朝朝堂大臣们激烈的争吵背后,有一个仁爱的皇帝和“仁政”支撑

清平乐剧照

宋仁宗问范仲淹:你指责朕的过失,弹劾宰执的奏章,是否真的切合实际,公正无偏私?范仲淹回答说,自己说的都是真心话,但目光学识有限,能看到的也是世间的一角,说的话也只是一家之言,所以不敢保证是全面公正的。

宋仁宗感慨说“若朝中之人,人人若卿,倾尽肺腑之言,朕便能见世间全貌”,宋仁宗对他提意见的人,不打击也不报复,而是宽容对待。

宋朝朝堂大臣们激烈的争吵背后,有一个仁爱的皇帝和“仁政”支撑

清平乐剧照

据说,有个四川读书人,给成都太守写诗,明目张胆地煽动让他造反,成都太守把这个读书人绑了送到京城,宋仁宗说“这是老秀才急于要做官,写一首诗泄泄愤,怎能治罪呢?不如给他个官”。

对于煽动谋反这种事情,历代皇帝看的都是非常严重的,一不小心就是诛九族的大罪,而能做到宋仁宗这样的,真是没几个。

宋朝朝堂大臣们激烈的争吵背后,有一个仁爱的皇帝和“仁政”支撑

清平乐剧照

2、宋仁宗克制自己,仁爱待人

宋仁宗在位42年,一个“仁”字,成了他治国的根本,不仅对文人大臣仁厚,还对身边的宫女太监也特别仁慈。

有一次吃饭,吃到了一粒沙子,他急忙吐出来对身边的侍女说:千万不要把我吃到沙子的事说出去,这可是死罪。

宋朝朝堂大臣们激烈的争吵背后,有一个仁爱的皇帝和“仁政”支撑

清平乐剧照

在我们眼中,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可以主宰一切,剧中和宋仁宗一起长大的禾儿说:“戏文中的官家,那叫一个霸道,大臣让他不爽了,直接拖出去就斩了,为何到了咱们官家却处处受气?”

他过继的养子赵宗实也问皇后:官家是天下的主宰,所有人都要听官家的,为什么官家不能事事顺心?

所有这些不顺心和处处受气,背后都是一个皇帝的仁政思想。

宋朝朝堂大臣们激烈的争吵背后,有一个仁爱的皇帝和“仁政”支撑

清平乐剧照

和当时的邻国西夏和辽,采用和平的方式相处,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宋仁宗去世时,辽国的皇帝耶律洪基也哭了。

就像儒家思想说的“统治者能行仁政,就会无敌于天下”,宋仁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做法,不仅让臣民心甘情愿的诚服,也让后世的人钦佩赞赏,乾隆皇帝曾说:“平生最佩服的三个帝王,除了爷爷康熙和唐太宗,就是宋仁宗了。”

宋朝朝堂大臣们激烈的争吵背后,有一个仁爱的皇帝和“仁政”支撑

清平乐剧照

“为人君,止于仁”,历史上能真正施行“仁政”的皇帝很少,所以后世对他最高的评价的就是一个“仁”字,宋仁宗“仁政”之下的时代,也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难怪思想家王夫之在《宋论》中说:“仁宗之称盛治,至于今而闻者羡之。帝躬慈俭之德,而宰执台谏侍从之臣,皆所谓君子人也,宜其治之盛也。”

所以宋仁宗时期能有这样让人羡慕不已的“全盛时期”,都与他“仁政”有关,而朝堂中激烈的争吵背后,有一个仁慈的皇帝和他“仁政”之下的安稳和繁荣。

宋朝朝堂大臣们激烈的争吵背后,有一个仁爱的皇帝和“仁政”支撑

清平乐剧照

(文章图片来自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