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十大传说(上)

中国神话是我国上古时期的传统神话,不依托于任何宗教,反映了早期华夏儿女淳朴的思想以及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幻想,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上古十大传说(上)

盘古开天地

向前担当,鞠躬尽力

现在科学界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宇宙有开端,可能也会有终结。所谓的开端,就是“宇宙大爆炸”理论所说的,宇宙从一个点经过大爆炸,逐步扩大,演进变化成了现在这个模样。宇宙刚开始生成的时候,是没有光的,处于高温高压炙热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混沌状态。

这和神话传说“盘古开天辟地”的描述很相似:“天地浑沌如鸡子。”远古的时候,天地一体,到处是混混沌沌的漆黑一团,盘古在这黑暗之中沉睡了一万八千年。盘古醒来后,什么也看不见,于是拔下一颗牙齿,变成威力无比的神斧,怒喊着向四周猛劈过去。那轻而清的东西都向上飘去,形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向下沉去,形成了地。盘古站在天地中间,不让天地重合在一起。天每日都在增高,地每日都在增厚,盘古也随着增高。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变得极高,地变得极厚,盘古终于完成了开天辟地的工作。

盘古死后,头化成了高山,四肢化成了擎天之柱,眼睛变成太阳和月亮,血液变成了江河,毛发肌肤都变成了花草,呼吸变成了风,喊声变成了雷,泪水变成了甘霖雨露滋润着大地。

盘古创造了天地,又把一切都献给了天地,让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他可以说是最伟大的神。

上古十大传说(上)

鲤鱼跃龙门

逆流而上,逆境成长

龙门,又名禹门,在山西省河津市,是黄河从壶口咆哮而下的晋陕大峡谷的最窄处。

古代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龙门还没有凿开,黄河里的鲤鱼逆流向上,到达龙门前的湖中,只要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但是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过不去。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据说直到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黄河鲤鱼的额头上呢。

大诗人李白,还专门为这件事写了一首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香港作家李碧华,曾经说过一句话:“求人如吞三尺剑,靠人如上九重天。”凡事靠自己,不能把人生的希望,放在别人身上。东靠西靠,全都不靠谱,这世上唯一靠得住的,只能是自己。李碧华又说:“人,只有遭遇到冷酷的拒绝,才知道自己长大了,才能够担负起自己的人生责任来。”

每个年轻人,都曾经有冲破当前环境,突破现有阶层的愿望。但是长大了,好多人就把自己的理想戒了,复归于平凡。渴望什么,就应该执著地向此行进,父母或家世,任何身外之物都无法决定我们的前程。我们最终得到的,只是自己的选择。

上古十大传说(上)

女娲补天

劫后重生,再造家园

传说女娲用泥土仿照自己创造了人类,又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神和婚姻女神。

后来,水神共工造反,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被祝融打败了,气得用头去撞世界的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生灵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来支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以安居。

历史上,中华民族遭到无数次劫难,自然灾害,异族入侵等等,但是都能够痛定思痛,劫后重生,发愤图强,再造家园。而中华文明也经过多次浴火重生,始终屹立不倒,是古代文明中延续到今、不曾断绝的唯一例外。

上古十大传说(上)

伏羲画卦

以简驭繁当,妙悟造化

传说远古时,伏羲时常盘坐卦台山巅,仰观日月星辰的变化,俯察山川风物的法则,苦思宇宙的奥秘。有一天,他的眼前出现了一派美妙的幻境,一声炸响之后,渭河对岸的龙马山豁然中开,但见龙马振翼飞出,悠悠然顺河而下,直落河心的分心石上,通体卦卦分明,闪闪发光。这时分心石也幻化成为立体太极,阴阳缠绕,光辉四射。此情此景骤然震撼了伏羲的心胸,太极神图深切映入他的意识之中。他顿时目光如炬,彻底洞穿了天人合一的密码:原来天地竟是如此的简单明了,唯阴阳而已。

为了让人们世世代代享受大自然的恩泽,他便将神圣的思想化作最为简单的符号,以“一”表示阳,以“--”表示阴,按四面八方排列而成了八卦。伏羲一画开天,打开了人们理性思维的闸门,将困苦中挣扎的人们送上了幸福的彼岸,从而博得了人们永生永世的怀念和尊崇。

上古十大传说(上)

夸父逐日

勇于献身,造福后人

相传在黄帝时代,夸父想捉住太阳,于是就开始追赶太阳。一路上,他口渴的时候喝干了黄河、渭水,又准备往北边的大泽去喝水,奔于大泽的路途中被渴死。他的手杖化成桃林,有一千多里长,而他的身躯化作了夸父山。

这个神话反映了先民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也有人认为,夸父逐日是为了给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获得光明与温暖。夸父是失败的“盗火英雄”,是失败的“普罗米修斯”,尽管他失败了,仍然留下一片桃林以造福后人,他的精神依然激励后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