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曾派120名孩子出國留學,最後回來94名,其他的人去哪了

根據權威數據,2018年出國留學的中國人總數為66.21萬,這個數字相當驚人,比一些歐洲國家的總人口(如2018年盧森堡總人口61萬)還要多。從中也可以看出,現在出國留學已經不像過去那麼少見。

清朝曾派120名孩子出國留學,最後回來94名,其他的人去哪了


從1978年到2015年底,我國走出國門的留學生累計有404.21萬人,而畢業後選擇回國發展的佔79.87%。說起留學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隋朝時期,當時日本的推古天皇在位(公元593年—629年),日本開始直接向中國派出“遣隋使”、“遣唐使”以及留學生和留學僧。

“留學生”這個詞就是日本人用漢字創造的。盛唐時期,國力強盛,從唐太宗李世民在位開始算,唐朝年間日本累計派遣了13次“遣唐使”,每一次遣唐使團規模都很大,最多的時候人數超過了600人。而到了晚清時期,清朝也開始向外派遣留學生了。

清朝曾派120名孩子出國留學,最後回來94名,其他的人去哪了


經過鴉片戰爭後,清朝統治者意識到外國的科學技術、洋槍火炮已經超越“天朝上國”,因此不斷有大臣提倡“師夷長技”,曾國藩、李鴻章、丁日昌等人都支持對外派遣留學生去學習西方的技術知識。

同治十一年(1872年)正月二十二日,李鴻章與曾國藩共同寫了份摺子上奏太后皇帝:“伏查挑選幼童出洋肄業,固屬中華創始之舉,抑亦古來未有之事。”最終,朝廷採納了這份建議書,開始挑選合適的孩子,準備派遣外出留洋。

清朝曾派120名孩子出國留學,最後回來94名,其他的人去哪了


被稱為“中國留學生之父”的容閎負責幼童出洋肄業事務,他跑遍滬、粵等地,前後招到了120名孩子,他們平均年齡只有12歲。1872年8月11日,包括詹天佑在內的30名孩子首先從上海啟程前往美國。1872年到1875年的四年時間裡,這120名孩子分批前往美國留學。

容閎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留學美國的學生,他讀的是耶魯大學。這批孩子裡,詹天佑、容揆、譚耀勳、蔡紹基等22人進入了耶魯大學,另外還有進入波士頓麻省理工學院、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紐約瑞薩萊爾理工學院的。

清朝曾派120名孩子出國留學,最後回來94名,其他的人去哪了


為了保證這些孩子不會完全被西化,清政府派了漢文老師陪伴監管。他們也不能自主退學或者加入美國國籍,一切要聽朝廷的安排。但後來,隨著時局變動,慈禧太后下令將這些留學幼童提早撤回。只有94人回來了,其他人去哪了呢?

有一些是抗拒召回,繼續完成學業,比如容揆和譚耀勳;也有一些早就因為沒能通過駐洋委員會的定期審核,被迫提早回國;還有一些因為學習刻苦或者壓力太大早逝了,比如就讀紐約州瑞薩萊爾理工學院、去世時年僅16歲的潘銘鍾。

清朝曾派120名孩子出國留學,最後回來94名,其他的人去哪了


而這些回到國內的孩子裡,李恩富、陸永泉被召回後又曾經重新回美國讀完了耶魯,詹天佑與歐陽庚完成了學業,但他們整體並沒有被安排到合適的崗位上,甚至被集體關押到學堂裡面,清政府最初指派的工作,也大多與他們進修的專業不相合。

但在20世紀,這些留學生還是走上各大崗位發揮了作用,詹天佑就通過留美同學鄺孫謀的介紹,到天津中國鐵路公司做一名工程師,開始修建各大鐵路。京張鐵路工程就是詹天佑負責修建的,他也因為自己的成績被譽為“中國鐵路之父”。

清朝曾派120名孩子出國留學,最後回來94名,其他的人去哪了


總的來說,這批留學生其實人才濟濟,就業後腳步遍及學界、實業界、軍界,有清華大學校長1人、北洋大學校長1人、工程師6人、從商者7人、從事外交行政者24人、從事教育者5人、海軍將領14人,他們都為中國現代化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