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尋親熱度高,智能攝像機成趨勢?理智下

AI 尋親熱度高,智能攝像機成趨勢?理智下

近些年,人工智能在多個場景下落地應用,除了日常當中為人們帶來方便之外,也逐漸在打拐、尋找失蹤人口等公益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近期深圳市龍崗區公安機關利用“視頻監控+AI”,成功在 24 小時內,尋回一名離家出走的 13 歲女孩。

AI 尋親熱度高,智能攝像機成趨勢?理智下

現階段應用於安防產業中的人工智能,不僅可以通過人臉識別來尋找目標,還可以在信息不足的情況下,通過捕捉衣著、體態、年齡等信息,基於視覺技術進行搜索,最後鎖定目標。

當然,這種能力不僅可以應用在失蹤人口尋回案件中,也可以應用於尋找那些逃犯、慣犯的下落。顯然,目前來說,人工智能在公安機關打拐、尋失工作中扮演著越來越重的角色。

自 2018 年以來,人工智能抓獲逃犯新聞屢上熱搜,也讓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打擊人口拐賣和尋失的呼聲日益高漲。公安部門也在進一步推廣人臉識別技術進行打拐,幫助被拐多年的兒童與自己的親生父母團聚。

據瞭解,2017 年除夕,深圳公安機關通過人工智能方式查詢,耗費 15 個小時便鎖定犯罪嫌疑人,併成功解救被拐兒童。

當然,這些失蹤人員的尋回,僅僅是我國眾多失蹤人口的冰山一角,仍然有很多失蹤兒童未被尋回。

人工智能尋失有何難點

從當前市場主流的人工智能打拐、尋失解決方法來看,均是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對視頻圖像的分析,來實現對犯罪嫌疑人、失蹤人口的鎖定。

這意味著“視頻監控+AI”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當前的視頻監控建設中,仍存在著監控攝像頭區域分佈不平衡、AI 攝像頭滲透率低等難題。

據統計,當前我國 AI 攝像頭滲透率較低,如 2018 年,AI 攝像頭支出額僅佔我國視頻監控市場支出的 2%。大多集中在大型城市中,偏遠地區則極少。而拐賣大部分發生在偏遠地區,監控覆蓋率不高的地方,這樣致使獲取的圖像資料較為有限,對於尋回工作有很大的限制。

城市中則是另一番景象,由於傳統高清監控仍有較高的存量,智能攝像機佔比不高,無法有效的盤活數據進行人員追蹤。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一點,很多被拐案件發生在很久以前,這也就意味著被拐兒童經過時間流逝,無論是相貌還是體態,均會發生極大的變化。而當下人工智能主要依靠人臉識別技術,當人臉識別技術無法對人臉特徵進行識別時,尋回難度急劇增加。

與此同時,跨省的數據共享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大部分人口販賣都是跨省市活動,再加上我國人口基數龐大、人口快節奏流動等特性,一旦錯失尋回人員的黃金時間,再想從省市縣來檢索,那無異於大海撈針。

人工智能不應該被神話

長久以來,尋找失蹤人口都是一件複雜且艱鉅的任務,儘管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能夠為打拐、尋找失蹤人口等環節節省人力物力。但面對智能技術在這些環節中的作用,仍需要我們去保持理性對待。

雖然人工智能在人口丟失的黃金時間內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但技術僅僅只是一種手段,不應該被過度神話。

在打拐、尋失案中,人工智能技術更多的是起到減少重複勞動的作用,同時能夠進行線索串聯並分析,輔助決策。真正的工作仍需公安機關等工作人員協同操作支撐。

在技術方案的更新迭代下,人工智能打拐/尋回也將由人像向視頻結構化提取、人像大數據分析等縱深化方向發展。唯有人像識別、車輛識別、視頻結構化、知識圖譜、智能大數據等多種技術的複合應用,才是實戰的落地應用。

而在算法上,如何打破兒童成長所帶來的算法模型,仍需要現階段人臉數據的不斷積累,增大人臉識別精度,更好的協助公安機關破獲打拐、尋失案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