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30年前的唐山小山

记得三十年前的这个季节,从唐山小山市场,曾经买过一个当时颇为流行的小棉袄,而且上了当,一遍的袄袖子袖口缝歪了,没办法回去换,也不给换,最终是找个我了20元钱了事。所以,起初对这个地方没啥好感。后来,每逢周日,同宿舍的几人常常去那里转悠,因为那个时候的新鲜东西,最初往往都是从小山冒出来。而且那里的眼镜店最多,好多学生都到那里去配眼镜。流行的当然是变色镜了,一种是茶色的,一种是灰黑色的。

小山当时是小吃最多的地方,各式各样,嘴馋了我们也经常去。

其它别的印象就很少了。

再后来,离开了唐山,回到了故乡,回想唐山求学岁月的时候,除了学校、新华书店、纪念碑广场、百货大楼和渤海电影院外,竟然总是想到小山。就想写一篇会议类的文章,奈何记忆都是碎片,拼不起来,就从网上找。

回忆30年前的唐山小山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唐山小山曾与北京的天桥、天津的劝业场齐名,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小山还是唐山的商贸、餐饮和文化娱乐中心。曾经的说法是:不到小山,不算到过唐山。它本是唐山(大城山)南麓的一面丘坡,北低南高,南坡陡然下跌,形成一面高坎。如果从地理的角度说,小山是燕山南部余脉的“收山”之处,再往南,一直到渤海岸边,只剩一马平川。

回忆30年前的唐山小山

我们是1986-1990年在唐山上学的,当时的小山北面的入口处,大概是上图这个模样。

回忆30年前的唐山小山

“大世界”招牌依然显眼,只是已经不现当年热闹景象,好像是仿照上海大千世界兴建大型联营商场,俗称“大世界”。类似托拉斯。在大世界附近,有麻糖大王新新公司、会德祥熏鸡店,九美斋饭馆等。很多人应该还记得去“大世界”吃冰糕的情景吧!

回忆30年前的唐山小山

小山东口

回忆30年前的唐山小山

当年小山有为人熟知的“小剧场”,“小剧场”始建于清末,是喜欢相声、评书的人们常去的地方,也放映过电影,后来又改为舞厅,如今是量贩式KTV了。旁边的三八旅馆,这也是家老字号旅店。继续往西走,过了和平路口,就是当年著名的“胜商”了,最早叫唐山百货公司,经营服装鞋帽的地方,如今已成为经营窗帘的商家。

回忆30年前的唐山小山

当年的“胜商”现在是窗帘商店了

回忆30年前的唐山小山

天桥五金交电公司

回忆30年前的唐山小山

华山照相馆

回忆30年前的唐山小山

老小山牙科

回忆30年前的唐山小山

友谊桥地下通道里的“小山晨曦图”

回忆30年前的唐山小山

这就是很多人记忆中的小山天桥,看火车、买小商品,成了很多人美好的回忆

回忆30年前的唐山小山

九美斋棋子烧饼店

回忆30年前的唐山小山

当年的南菜市,如今也是窗帘商场了

回忆30年前的唐山小山

小山服装批发市场

回忆30年前的唐山小山

小山家具城附近小街

回忆30年前的唐山小山

位于丰南区汇通路与旧205国道十字路口南侧的沉味斋民间艺术馆,在一间名为“旧唐往事”的展室内见到了这组“小山”泥塑。小山街景泥塑重现老唐山符号

这组泥塑陈列在玻璃橱窗内,景物包罗万象,人物栩栩如生,再现了昔日小山的繁华景象,橱窗下面是一处处场景所对应的文字介绍。除了“大世界”“九美斋”等唐山老字号赫然在列,还囊括了更房、鼓铺、相面馆、喜轿铺等现已消失了的老行当,其间亦夹杂着烟馆、妓院等龌龊场所。街面上,行人如织,商贾密集,扯开嗓门招揽生意的,坐在墙根锔活的,支个摊子卖扑扑登儿(一种儿童玩具)的,敲锣鼓耍猴的,“隐”起身来演傀儡戏的……各种人物、道具形象逼真程度着实令人叫绝,各种旧时的民间技艺将参观者拉回到上个世纪初期,叫人看后颇感新鲜。


泥塑的创作者名叫陈为,是位土生土长的丰南人,同时也是这个展馆的主人。陈为告诉笔者,泥塑表现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小山“便宜街”。因受场地限制,目前展出的只是作品的三分之一部分。这部分包含了168个人物、50多间店铺房屋,招幌、牌匾、路灯、车马等道具100多种,采用了泥、木、竹、布、铁、塑料、线绳等多种材料制成。“如果算上没能展出的部分,总共100米的微缩街景中,所有人物、店铺及道具有1000多件,涵盖了当时的360行。”

“小山的书馆,每一座可都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呀!”赵凤兰曾是原唐山市曲艺团的一名鼓书演员,在她的记忆中小山的一家家书馆就是一个个讲述人生百态的奇妙园地。


1917年,“引香”二字跃入了唐山的历史长河,这标志着唐山市内从此有了第一家简易书馆,于是著名乐亭大鼓艺人胡少兰带领着十几人的书曲班进入该馆开箱演出。由于乐亭大鼓的演出风格在冀东地区颇受群众喜爱,再加之进书馆听书依旧是沿用“撂明地式”的“打钱”收费方式,说书环境的明显改善不仅提高了艺人演出的积极性,还提高了观众的上座率,“引香”书馆真正地为自己引来了一只“金凤凰”。几年之后,相继建起的“燕东”“普乐”等书馆也同样请来乐亭大鼓班底来驻演,一时间乐亭大鼓犹如一朵朵美丽的鲜花绽放于小山周边。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正值乐亭大鼓蓬勃发展的时期,西河大鼓、评书、坠子等曲种在小山域内也竞相风靡开来。此时常年在小山一带活动的一些商人及艺人们经过多年的打拼之后,早已完成了最初的资本积累。小山每日所呈现出的繁荣景象让他们坚信自己的财富会越积越多,一时间小山境内的书馆建设也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据统计,自1930年至1945年,仅小山的上下坡就建成了大小书馆近20余家,曾经那些拿白布在街上围场子,置办简单桌椅,说书唱鼓的景象已是寥寥无几,从此一座座大型的书馆成为了书曲艺人们的栖身之地。

1936年,“青莲阁”这个文雅的名字,赫然屹立于小山的上坡。这个以演出鼓书曲段而远近闻名的大型书馆,每天上午十点一开门,总会源源不断地迎来大批的客流。“我五六岁时,姥爷就经常领着我去青莲阁听潘学勤说讲《千里驹》,那时别看我小,自己还真听得懂里面的书词。”年逾七旬的张佗打小就是青莲阁的常客,他对青莲阁的记忆尤为深刻,据他介绍,青莲阁整体建筑坐南朝北,内部用四根立柱支撑,舞台面西而设,台后面有一间演员宿舍,台下观众席设长条板凳,最多可容纳200多人,东侧还有一木质楼梯可下至东门。然而,在老唐山人的记忆深处,小山众多的书馆中,除青莲阁外,最值得一提的还是位于小山下坡86号的那座“万顺”。


1944年,一片曾以松杆搭架,四壁及屋顶以秫秸夹扎,抹以灰泥,常被观众戏称“雨来散”的地方,竟然崛起了一座预兆吉祥的“万顺”书馆。业主王文亮将此书馆建成东西走向,整个书馆内部以木质结构支撑,立柱、檩、椽全都裸露在外。北墙中间部位是一小型舞台,前放一桌,评书演员一般手执一把折扇,桌上放一惊堂木,后有小凳,演出时或立或坐。观众席在南、东、西三面,一律设长条板凳。“1947年,对我师父来说是一个转折点,他在万顺书馆演唱《满汉斗》等中篇书曲及一批传统书段。由于他的唱腔优美,唱法与众不同,博得了群众喜爱,从此一唱成名。”我市著名靳派乐亭大鼓传承人贾幼然回忆起恩师辉煌的艺术历程,不禁感慨万千。


1948年,小山内各家书馆相继进入了繁荣鼎盛的发展阶段。一天,北京的高风山在九天仙演什样杂耍,而青莲阁约来的京津著名河南坠子演员小白菜杜凤兰、张金禄的演出更是引人瞩目;在合义书馆的快板书大王潘福臣一看人家阵容强,节目硬,便以拿手的长篇快板书《包公案》连台演出,每场甩“扣子”留悬念,抓住听众,场场爆满,而在万顺书馆上演乐亭大鼓的戚文峰、靳文然、陈文焕也不示弱,依仗其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优势,轮流说唱《拷红》《双锁山》《杨家将》《精忠说岳》等长短结合的精彩曲目,听众入耳入迷,书馆座无虚席。然而一些贪财之徒,为与这些正当书馆竞争,花钱买来一些穷人家的妙龄少女,打着正经书馆招牌,在馆内行淫秽之事,严重污染了小山境内书馆良好的艺术氛围,让百姓深恶痛绝,解放前百姓曾将这样的书馆称之为“花书馆”,直到解放后“花书馆”被人民政府取缔,才使得众多忍受欺凌的妇女脱离了苦海,小山的书馆也随之走上了风清气盛的发展道路。


1949年的春节,14岁的范良友跟随大哥和师父白文明在东北辗转演出了一年之后,师徒三人又回到了小山万顺书馆。“我们在万顺说的大部分是长篇书,记得说得最多的是《三侠五义》,也是说得最火的一部书。”75岁的范良友回忆说,“书馆内经常是人贴人、人挤人,那时师父上台后一拍醒木,台下拥挤的观众立刻就鸦雀无声,大家都聚精会神地听师父说书,直到师父离场台下仍有观众久久不肯离开。”范良友回忆起师父在万顺书馆说书的景象,就如同发生在昨天一样。


其实,进入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来小山听书的观众绝大部分还是以贫苦市民及矿工居多。1953年夏天,13岁的赵贵府骑着车子从丰南的胥各庄来小山卖花生,时近中午他看到街上的人越来越少,就在附近买了俩馒头充饥,闲暇中他听到一家书馆里传出“马叫”的声音,于是壮着胆子走进了小山下坡的合义书馆。“我进去一看,见一人坐在最前面拿个扇子手舞足蹈地讲故事,我听着挺有意思,就坐下连听了一个多小时,花了一毛多钱。”已是年过七旬的赵贵府自从听了袁阔成说的《吕四娘刺雍正》中的一段书后,从此就迷上了听书,时至今日老人每天都会在中午按部就班地调好收音机,听上一个小时的评书。


上世纪60年代初期,随着“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提出,小山书馆内的传统书曲节目被新书、新曲所替代,而段少舫此时的一部《明英烈》长篇传统书,却吸引了众多的观众汇聚到书馆门前,使得小山的书馆内掀起了火热的听书浪潮。刘祥玉回忆起自己的恩师段少舫此阶段的从艺之路时,她激动地对笔者说,“师父当时的文墨书曲在小山书馆内叫得非常响亮,只要在万顺书馆有师父的表演,整个书馆内连站着的位置都很难觅到。”段少舫以她独特的说书方式,在上世纪60年代的小山境内轰动一时,随后她的名字也红遍了北京、天津及东北等地。也就在此时,小山的书馆日渐衰落,书馆内人潮涌动的盛景渐渐消失了。


有人曾言:“说书是一种教化,听书是一种享受。”然而,小山的书馆在岁月的沉浮中已渐行渐远,这种美好的形式和体验离我们的生活已越来越远,现在小山内的书馆虽荡然无存,但在青莲阁旧址上建起的小剧场,依旧见证着昔日说唱艺术在此地的辉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