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的解析(之二)

现代诗的解析(之二)

——抽象的形成过程

茨维塔耶娃的诗《致阿赫玛托娃诗(组诗)》之5解读

抽象是一种语言上的冒险或探险,作为一种运用于诗和绘画中较多的艺术技法或说技巧对欣赏者来说具有理解的难度和神秘性,好的抽象的运用能给人以豁然开朗或说醍醐灌顶的感觉。

抽象或象征及隐喻的运用是诗不可缺少的技巧和魅力所在,也是诗区别于散文的一个重要因素。今天就以茨维塔耶娃的诗《致阿赫玛托娃诗(组诗)》之5的解读来理清抽象的形成过程。

多少旅伴和多少朋友!

你从不依附任何人。

用这种温柔的青春——

驾驭骄傲和痛苦。

你是否记得港口疯狂的一天

南风的威胁,

里海的怒吼——口中

含着玫瑰的翅膀。

像一个茨冈女人一样,

给你一块精雕的石头,

像一个茨冈女人一样,

编造一些什么荣誉······

而——穿蓝工装的少年——

被高高地被高高地拋上船帆。

大海的咆哮——受伤的缪斯

那令人恐惧的呼唤。

茨维塔耶娃(以下都称诗人)被诺贝为文学奖获得者布罗茨基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我最喜欢的和自认为翻译茨维塔耶娃诗最好的是汪剑钊先生的译作。有一部分文学理论家认为是诗歌是不可翻译的文学形式,这虽然有些偏激,但也说明了诗歌翻译的难度。诗歌翻译的难度不仅在于词语、句子的准确性、含义、引申含义、特指等等技术性指标,而在于诗歌整体意境的把握和原语言文字文化语境的把握。作为不懂俄文的我单纯读汪剑钊先生的译作就可认为是伟大的中文诗,被诗中的意境和诗优美的文字、丰富的意象、奇妙的结构、险峻的布局所征服。

今天之所以选择诗人的这首作品解读,是因为这首诗印在汪剑钊先生译作《茨维塔耶娃诗集》封面上,当时买这本书时并不知道汪剑钊也不了解诗人,只是第一眼就被这首诗所震撼,怀着好奇心买下此书,一直珍藏有多年了。

诗人写这首诗是在写阿赫玛托娃诗也是自己内心的独白。

第一小节:

多少旅伴和多少朋友!你从不依附任何人。诗人和阿赫玛托娃诗一样,都是具有深刻思想和独立人格的独立女诗人,阿赫玛托娃被称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是普希金,足以看出阿赫玛托娃在俄罗斯文坛的地位。两位女诗人或多或少地与当时俄国诗坛各个流派或团体都有交集,有志同道合者,也有反对者。但两位女诗人都一直坚持自己的生活信念和艺术理念而不被改变。两位女诗人都是命运多舛,以悲剧的结局告终。

诗人(1892-1941)和阿赫玛托娃(1889-1966)是俄罗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最著名的两位女诗人,同时是俄罗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女诗人。两位诗人处于俄罗斯沙俄帝国风雨飘摇向苏联转变的同一年代,又有着相似的生活和艺术经历。所以诗人阿赫玛托娃组诗也是自己的内心独白。

诗人从少女时代便显露出诗人的天才而且性格独立、孤傲、刚烈,诗人在艺术生活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游离于当时诗歌团体之外及后来又被新政权打压,生活和创作都处于一种边缘游离状态,她认为诗人应该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的。这就是诗人诗中表达的

(也是我)从不依附任何人。

第一小节后两句是对前两句地进一步深化和强调:用这种温柔的青春——驾驭骄傲和痛苦。

诗人的青春是美丽、热烈、温柔、充满艺术气息的,同时又有天才诗人的骄傲和孤独和因为爱的狂热与分离而痛苦交织一起。所以诗人要用这种温柔的青春——驾驭骄傲和痛苦。

第二小节

你是否记得港口疯狂的一天

南风的威胁,

里海的怒吼——口中

含着玫瑰的翅膀。

这一小节体现了诗人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振翅欲飞的勇气和心境,其中

口中——含着玫瑰的翅膀是高度抽象的产物,抽象的过程理解如下:

我要冲向自由的、狂暴的大海,手握着象征爱情的玫瑰——我要像自由的海鸥飞向大海,双手变成翅膀,口含着玫瑰——我要更加自由狂放,丢掉沉重的身躯,只是一对飞翔的翅膀——翅膀之口含着玫瑰奋飞,最后只剩三个意象,口、翅膀、玫瑰,极度精简也极度抽象。

无论里海如何狂风怒号,也要振翅欲飞冲向大海,是口中——含着玫瑰的翅膀,是一种精神彻底的自由和解脱。当然,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或许是不需要这个抽象的过程的,诗人脑中的意像、诗人的灵感应是一气呵成的,就像泉水多的地方自然会喷涌而出,泉水自己并不需要酝酿和规划。

第三小节:

像一个茨冈女人一样,

给你一块精雕的石头,

像一个茨冈女人一样,

编造一些什么荣誉······

茨冈人在欧洲其他地方被称为吉普赛人或罗姆人、波西米亚人等,在欧洲被视为边缘族群。在俄罗斯被称为茨冈人。吉普赛人是流浪民族,吉普赛人为寻求自由而流浪。吉普赛人的生活显得浪漫而富有诗意,他们虽然贫穷,但能随遇而安,不为物欲所累,“在广阔的天幕下”做着“宁静的梦”。草原上的一切都因他们的存 在而充满生气。吉普赛人喜欢算命占卜,比如用传统的水晶球、算命纸牌等给人算命也是吉普赛妇女的一项传统行业。也有些吉普赛人以诈骗和乞讨为生。现在流行的塔罗牌传说就起源于吉普赛人。精雕的石头也是吉普赛人算命的用具之一。这一段关于茨冈人的描写,即表明了诗人像茨冈人一样游离于主流的边缘又不愿放弃对自由浪漫生活的追求,生活中的欺骗和谎言也改变不了诗人孤傲的灵魂。

第四小节:

而——穿蓝工装的少年——

被高高地被高高地拋上船帆。

大海的咆哮——受伤的缪斯

那令人恐惧的呼唤。

这一小节诸多意象应是飞翔的诗人看到的或说俯视的情境,穿蓝工装的少年——被高高地拋上船帆。应是航行的帆船上的年轻水手,在高高的桅杆上扯开风帆与海上怒涛搏斗的情境。大海的咆哮,那令人恐惧的呼唤。应是大海对诗人的召唤或说自由对诗人的召唤,受伤的缪斯自然指诗人自己,诗人和阿赫玛托娃自然是俄罗斯诗坛的缪斯,自比缪斯并不为过。无论是航海的水手还是像海鸥一样飞翔的诗人肯定会被风浪威胁和伤害,但追求自由的坚强的灵魂是不会被打败的。

对于诗的解读,每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像茨维塔耶娃的诗中有大量的意像,有抽象、隐喻、指向、比喻等等技法的运用,我们不必每一项都理解的很清楚透彻,只要喜欢诗,只要去单纯地享受诗的语言、结构和韵律之美也足矣。

【欢迎交流,批评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