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造幣廠的來龍去脈

  甘肅鑄造機制銀幣很晚,很短暫,其品種簡單,鑄造量少,含銀量低,但因版型粗獷、豪放、版式多(尤其是名版多),而受廣大泉友深愛。其鑄造的三年大頭俗稱甘肅版,是我國機鑄銀幣中名副其實的用省份命名的銀元之一。

  民國十五年(1926年)八月,國民革命軍逼走甘肅地方軍閥,接管甘肅軍政大權的革命軍將領劉鬱芬將天水造幣廠的機器設備運至蘭州籌建造幣廠。

  民國十六年(1927年)十一月,甘肅造幣廠在蘭州成立,由江西人陳發坤雕模,圖案仿民國三年國幣,以當地的白銀改鑄銀元,初鑄銀元成色為82.5%。(資料主要來源:中國錢幣大辭典-金銀幣卷民國篇,中華書局出版)

甘肅造幣廠的來龍去脈

甘肅造幣廠的來龍去脈

  民國十七年(1928年)二月,因國民軍兵餉窘困,馮玉祥派張允榮到甘肅任財政廳長,降低銀元成色,至田鎮南任造幣廠長期間,成色下降至70%。後改鑄民國十七年甘肅省造孫像壹圓,該幣頭像面是孫中山半身像,上方“中華民國十七年”,字面中心是國民黨十二星徽,左右紀值“壹圓”兩字,上方是“甘肅省造”,下方加鑄滿文。(資料來源:中國錢幣大辭典-金銀幣卷民國篇,中華書局出版;銀元收藏與投資,唐中平著;中國金銀幣目錄,王春利著;金銀幣鑑定,朱勇坤著)

  民國十九年(1930年),中原大戰後,駐甘西北軍所控制的甘肅造幣廠仍鑄造民國三年國幣壹圓及紀“甘肅”省名銀元。(資料來源:中國錢幣大辭典-金銀幣卷民國篇,中華書局出版)

甘肅造幣廠的來龍去脈

甘肅造幣廠的來龍去脈

  民國二十年(1931)年六月,甘肅造幣廠監督鄧隆停鑄甘肅省名壹圓,但是繼續鑄造三年壹圓甘肅版,成色降低到65%。(資料來源:中國錢幣大辭典-金銀幣卷民國篇,中華書局出版)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抗戰開始後,財政部下令將甘肅造幣廠改為中央造幣廠蘭州分廠,基本停鑄。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正式改組並試鑄輔幣。(資料主要來源:金銀幣鑑定,朱勇坤著)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十一月停鑄,但未見傳世實物。(資料主要來源:金銀幣鑑定,朱勇坤著)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郭寄嶠任甘肅省主席時,重新開工鑄造了一批銀幣。

  小結:甘肅造幣廠的前身是天水造幣廠,後改組為蘭州分廠(蘭州分廠的鑄幣品種及特徵待考),它是社會動盪期的產物,儘管由國民革命軍籌建,但並未得到中央造幣廠的模具,屬於私刻模具鑄造仿國幣圖像的銀幣,從這個意義上講屬於官方的私鑄品;其所鑄袁氏銀幣只有壹圓主幣(只有三年),沒有輔幣,主要特徵是睜眼開口貝;另外從市場中藏品來看,還有仿甘肅版大頭的軍閥版。

  甘肅造幣廠歷史儘管非常簡短,但是仍有幾個問題沒有搞清楚,請大家補充一下。一是關於甘肅加字版,該版究竟是什麼時候鑄造的,是先有甘肅版大頭還是先有甘肅加字版大頭(網上有帖子說明是鄧隆1930年啟用甘肅大頭舊模具鑄造,也有資料說明先有甘肅加字,後為了流通,隨去字;這兩個觀點相左,均未見資料出處,故求證)。二是1948年郭寄嶠任甘肅省主席時重新開工鑄造的銀幣是哪一幣種,什麼圖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