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裁券成特等獎背後:一個有關“免死金牌”的尷尬事件

年終獎,一個很多人聽起來熟悉卻在慢慢變得無趣的事物。尤其是在近年全球經濟呈現疲態的大環境下,年終獎不僅越來越“縮水”,甚至還變得越來越“奇葩”。

獎金性質的年終獎越來越少,公司都“摳摳縮縮”地不大方。反而是將啤酒、可樂、大蔥、蘋果等當作年終獎的公司,越來越多。甚至在裁員潮席捲而至的當下,“免裁券”都成為了一等獎乃至特等獎!免裁券看似是給了員工一個“免死金牌”,其實卻處處透露著尷尬。

免裁券:看似趣味背後暗藏“殺機”

近段時間,有網友發帖稱抽到年會一等獎,但獎品竟是一張蓋有公司公章的免裁券!上面顯示,“恭喜你獲得本年度一等獎,免裁劵一張,本劵可以抵消一次裁員。從2020年1月1日起,截止時間為12月31日,期間只要公司續存此劵就有效果。”或許公司認為這是一種“有趣”的行為,但員工心裡已經“萬馬奔騰”了。

原本人們以為這只是一個個例,或是小公司採用的行事方式。但沒想到的是,360董事長兼CEO周鴻禕在朋友圈透露,今年360年會設置的特等獎同樣為免裁券!而獲得該免裁券的員工,也可在2020年“抵消一次裁員”!


免裁券成特等獎背後:一個有關“免死金牌”的尷尬事件


隨著事件的不斷髮酵,人們終於認識到免裁券並不是一個“善意”的玩笑,而是很多公司故意透露出的信號——不好好幹隨時就有可能被裁!網友對免裁券的態度,呈現出一邊倒的批評之聲。有虎撲網友直指免裁券“無用”:只能抵消一次裁員,但只要過幾天再裁一次就完全沒用。說白了,只要公司想裁哪個員工,免裁券絕不是“免死金牌”。

微博網友則認為,免費券的出現直接毀了氣氛,讓本該開心的年會變得很“喪”。甚至有網友毫不客氣地指出,把不裁員輕鬆愉快的獎勵實在是太兒戲,而且裁員不看貢獻不看業績,反而看運氣,這種觀念和作風很“變態”。總之,免裁券就是“招人恨”。


免裁券成特等獎背後:一個有關“免死金牌”的尷尬事件


免裁券的尷尬:年終獎終成雞肋

實事求是地說,從歷史維度看臣子有再多的免死金牌、丹書鐵券都毫無用處,因為“最終解釋權”掌握在皇帝手中。比如朱元璋剛剛建立明朝時,一共發了30多個丹書鐵券,但最後跟他打天下的臣子幾乎沒有一個能有好下場。免費券亦然,看似可安撫員工的心,實際上卻適得其反。

而當免裁券成為一等獎乃至特等獎後,也意味著年終獎終於成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比如在財經網發起的“你對你的年終獎滿意嗎”投票中,絕大多數人都選擇“哎,有年終獎就不錯了”,“不滿意,不匹配我的付出”。

21世紀經濟研究院發佈的《2019新中產家庭消費與理財報告》則顯示,16%的新中產家庭年終獎收入預計在1萬元以內,35.5%在1-5萬元——年終獎的金額並沒有起到激勵員工的初衷。甚至報告還顯示,有22.5%的新中產家庭預計沒有年終獎!

種種數據表明,年終獎已經“不香了”,而免裁券就是年終獎變成雞肋的集中體現。或許在以後,人們會越來越不關心年終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