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風塵女子,咋總能創作出傳世佳作?明代詩畫大家沈周也不例外

中國山水詩創作在唐代形成了一個高峰,出現了山水田園詩派,在詩壇影響巨大。中國山水畫在宋代形成了一個高峰,同樣形成了山水畫派,在畫壇影響巨大。此後,無論書詩壇還是畫壇,都有人想超越前人,但都沒成功。

更沒有一個人跨越詩壇和畫壇,成為兩棲詩人(畫家)。直到明代四大家之一的沈周出現才打破這種格局。他在山水詩和山水畫方面做出了新貢獻,使得他成為名副其實的既寫山水詩又畫山水畫的畫家(詩人),為中國畫壇引來一股清新的風。

遇到風塵女子,咋總能創作出傳世佳作?明代詩畫大家沈周也不例外

認真對待求題詩的每一位畫家,只為藝術,不看名人還是新人

沈周的山水詩許多不是獨立的創作,而是與山水畫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真正做到了畫中有詩,詩而為畫。這裡又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應朋友之邀,為朋友的山水畫題詩;一種是為自己的山水畫題詩。無論是哪種,沈周都認真對待,以致他許多流傳下來的山水詩都是因畫而生,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沈周山水詩現象”。

許多畫畫兒的朋友都知道沈周在山水詩上造詣很深,所以有的畫家作完一幅山水畫自己並不題詩,故意留下空白處請沈周為之題詩。每每遇到這種情形,沈周也不客套,總是有求必應,讓求詩者滿意而歸。他的許多山水詩都是在這種情形下完成的。值得稱道的是,他對山水畫求詩者從不應付了事,像對待自己的畫作一樣認真對待。

有的山水畫看過之後,會馬上根據畫面內容作出山水詩題寫在畫上。有的時候看過畫後一時沒有靈感,找不到合適的表現詩句,他會叫畫家把畫作留下,待自己慢慢閱讀,潛心研究後再題寫山水詩。凡是經他題寫山水詩的畫作無疑都使之增色許多,平添了更多藝術分量。這是因為沈周不但在山水畫、山水詩上造詣很高,他的書法藝術也乃上乘。

遇到風塵女子,咋總能創作出傳世佳作?明代詩畫大家沈周也不例外

許多人也是為了得到他的書法墨寶前來求題的。在這方面他一視同仁,不少素不相識的年輕畫家來求他題詩,他都不會叫人空手而歸,有口皆碑深得讚許。有位朋友拿來一幅山水畫請沈周題詩,畫面有一湖中島嶼掩映在綠樹之中,湖上有小船漁人垂釣,遠處有水鳥飛翔。沈周當即題詩曰:

“魚莊蟹舍一叢叢,湖上成村似畫中。互渚斷沙橋自貫,輕鷗遠水地俱空。”

可謂詩情畫意,為這幅山水畫陡然增色。旁觀者紛紛叫好。沈周從不把把應酬之作隨心應付,而是盡心盡力把畫面之外的涵義通過自己的山水詩進行發掘和昇華,他為此創作了許多山水詩精品。

詩配畫,不是看畫生意,而是把自己對景色的感悟,對人生的態度借山水詩寫了出來

沈周山水畫達到的高度可以說是明代畫壇上一座高峰,沒有幾位山水畫畫家可以與之比肩。他創作的山水畫很多都題寫山水詩,這也成為沈周山水畫的一個特色。他題寫在山水畫上的山水詩有著鮮明的特色,既和山水畫的畫面內容高度契合,又對畫面內容進行有益的補充,把山水畫提高到一個新境界。

遇到風塵女子,咋總能創作出傳世佳作?明代詩畫大家沈周也不例外

沈周45歲的時候,約了幾位朋友一同出遊杭州。在遊覽飛來峰、靈隱寺之後,沈周產生了強烈的創作衝動,彷彿閉目之間,那些靈動的山水就浮現在眼前,非要用畫筆表現出來不可。夜宿靈隱寺,他再也按捺不住創作激情,伏案奮筆,畫出了著名的《靈隱山圖卷》。在這幅山水畫中,他將蘇堤、靈隱山、靈隱寺、飛來峰等景色一一收入畫中,使用了嫻熟的作畫技法。

小家碧玉似的江南山水,在他筆下往往是一種粗豪硬挺的水墨技法表達,無不表現出他強烈的創新意識,也正是這種在山水畫中水墨技法創新的表達才使得沈周的繪畫風格獨樹一幟,引領江浙畫家邁向山水畫的新階段,也使自己成為“吳門畫派”的領軍人物,受到後人推崇。

沈周畫完《靈隱山圖卷》,當然不會就此罷休,想到這些天自己在杭州的遊歷意猶未盡,於是在畫上題詩:

“湖上風光說靈隱,風光獨在冷泉間。酒隨遊客無虛日,雲伴詩僧住好山。松閣夜談燈火寂,竹床春臥鳥聲閒。佛前不做逃禪計,丘壑宜人久未還。”

這不是簡單的詩配畫,不是看畫生意,而是把自己對景色的感悟,對人生的態度借山水詩寫了出來。由此,他的山水詩增添了一種哲學意味,有了深度和厚度,這些是沈周在山水畫上題寫山水詩與人的不同之處,充滿了新意。

遇到風塵女子,咋總能創作出傳世佳作?明代詩畫大家沈周也不例外

這些承載思想、充滿靈動、富有禪意的山水詩讓沈周的山水畫名聲大噪,每到一處求畫人絡繹不絕,以致他不得不中斷遊覽,拿出專門時間為求畫者作畫。實在畫不了那麼多,就先答應下來,等回到蘇州相城的家中,再一一作畫回贈決不食言,這種淳樸的品格和守信的人品為人們讚揚有加。

詩畫家遇到風塵美女,咋總能創作出佳作傳世?

也有求畫不得者,乾脆就把沈周的山水畫進行臨摹,然後再來求沈周本人題詩題款。沈周在靈隱寺畫《靈隱山圖卷》後,把這幅山水畫贈送給靈隱寺的主持。沈周出遊常住寺廟,許多僧人都和他索畫。曾在一座寺廟,因只住宿一晚實在來不及作畫,就給僧人留下一幅字:

“參方歸去草鞋穿,老屋清齋省舊緣。千里絕雲行腳債,一單安月在家禪。蕉留庭戶因供字,筍熟園林不賣錢。何苦要儂粗水墨,此心猶落妄塵邊。”

在調侃中表明自己的心意,謙虛中也有少許的無奈,因為求畫人太多,有的時候也實在是應酬不過來。

遇到風塵女子,咋總能創作出傳世佳作?明代詩畫大家沈周也不例外

離開靈隱寺後,沈周與幾個朋友又到西湖遊覽,在湖上遇到一條大畫舫,畫舫主人叫雲小小,乃杭州名妓。雲小小請沈周到大畫舫上喝茶,期間,雲小小拿出一幅山水畫請沈周觀賞。沈周一看大吃一驚,竟然是自己前幾天作的《靈隱山圖卷》。再仔細看,露出些許臨摹痕跡。雲小小急忙解釋,那天自己去靈隱寺進香,從主持口中得知寺廟昨天剛剛得到沈周的《靈隱山圖卷》。

雲小小非常想得到沈周的畫作,只是沒有機會。這次見到沈周的《靈隱山圖卷》,頓生臨摹之意。因為是靈隱寺的香主,於是開口和主持借來《靈隱山圖卷》,自己臨摹了一幅。又聽說沈周在西湖坐船遊湖,趕緊乘自己的大畫舫追趕沈周,目的就是一睹沈周風采,請他在自己臨摹的《靈隱山圖卷》上題字題款。沈周滿足了雲小小的請求,雲小小又拿出自己畫的一幅自畫像,請沈周題字。

看到雲小小對自己的畫作如此傾心,沈周很是感動,提筆為雲小小的自畫像題詩:

“春衫草色一般裁,面似新花觸麝開。笑揭紅簾下樓去,蜻蜓蝴蝶時飛來。”

沈周與雲小小的這段才子佳人軼事流傳很廣,只是結尾有些蒼涼。13年後,當沈周再次來到杭州,打聽雲小小的下落時,已經無人知曉這個風塵女子到哪裡去了。

遇到風塵女子,咋總能創作出傳世佳作?明代詩畫大家沈周也不例外

不參加科舉,追求真性情的超然,才使得中國明代少了一個平庸官吏,出現了一位偉大的畫家、詩人

沈周住在蘇州相城,對這裡的一草一木感情至深。當時蘇州有兩座寺廟,一座叫東禪寺,一座叫西禪寺。這兩座寺廟都是沈周常去的地方,西禪寺離蘇州比較遠,有時天色晚了,沈周候就在寺中住宿,與寺廟裡的僧人談詩說畫,多次論及中國山水畫技法和傳統,應該如何發揚光大。

後來,他在西禪寺畫了一幅山水畫《溪巒秋色圖》,畫中描繪了蘇州當時的山巒溪水美麗秋色,在淡淡的墨色中寄託自己對蘇州的熾熱情感。在這幅山水畫上,沈周題詩道:

“每憶西禪地,城中人不知。香爐供課佛,茗碗博題詩。嗜談黃金遠,心閒白髮遲。勞生堪自薄,令我羨吾師。”

這是一幅山水畫,但沈周的題詩卻與山水畫的內容相距很遠,完全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對人生的感慨和感悟,依舊離不開他追求自由,淡泊金錢,嚮往無拘無束的初心。這與他一生不參加科舉,多次謝絕官員舉薦,世俗權力引不起他的興趣,追求個性張揚是一脈相承的。

遇到風塵女子,咋總能創作出傳世佳作?明代詩畫大家沈周也不例外

宋朝有一首打油詩在民間廣為流傳:“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表明的是封建社會的一種價值觀,文人只有走仕途才被視為體現了自己的價值,所以多數文人都紛紛擠在科舉這座獨木橋上。

沈周沒有這樣做,一輩子與科舉無緣。他把自己價值的體現放在了山水畫和山水詩的創作中,正因為這種人格的超然追求,才使得中國明代少了一個平庸官吏,出現了一位偉大的畫家、詩人。

他的繪畫成就如日中天遮蓋了他山水詩的光輝,儘管如此,他在山水詩上的出新也不該忽略。沈周對中國山水詩做出的貢獻,在中國山水詩創作歷史中應該佔有重要地位。


作者簡介:徐明卉,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電影家協會會員。在《臺港文學選刊》《啄木鳥》等發表文學作品多篇,作品入選《2018中國年度微型小說》等多種選本。《老壺》獲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微廣播劇徵文一等獎(錄製播出),《張坊柿子紅了》獲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徵文一等獎(錄製播出);電影《養豬姑娘》《難逃懲罰》獲浙江電影劇本“鳳凰獎”二、三等獎(兩屆)、電影《青藤》獲14屆廣州大學生電影節優秀電影劇本獎; 散文《鼓聲悠悠》《濟南的鄉愁》獲濟南網絡文學徵文散文二、三等獎(兩屆);《真誠懺悔》獲第六屆臺灣新月文學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